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日本地圖: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

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為日本水路部明治33年3月8日(1900)出版,圖上註明係依據1844年英海軍測量,1849年後出版之英海圖第1961號<澎湖群島海圖>,以及明治29-31年(1896-1898)日本的測量,加以修改正增補而成。此圖範圍涵蓋全澎湖:澎湖島、吉貝嶼白沙島漁翁島桶盤嶼虎井嶼八罩列島與七美等主要島嶼,以及大大小小島礁,極為詳盡。分述如下:
-
(一)陸域部分
-
1.澎湖本島及其島嶼
-
錠鉤礁(錠鉤嶼東北方);錠鉤嶼.大風琴島;雞善嶼雞善礁(雞善嶼東北方);クールベー岩(孤拔岩);陽嶼.圓嶼(查坡嶼);香爐嶼.三島(查母嶼);南礁(查母嶼以南);裏正礁(龍門筆仔尾);九呎礁脈;裏正角奎壁山北寮菓葉鄉;△金字塔(龍門村塔);白坑鄉青螺鄉;虎頭山;到流頭鼻(紅羅鼻仔頭);紅羅罩沙港港底鄉潭邊鄉;牛母嶺(牛母件嶼);白色ノ磨舍;烏石鼻西衛東方海域);大央嶼大石鼻後窟潭尖山仔);△金字塔(後窟潭);草仔尾(草樹仔尾);媽宮城;砲臺(金龜頭砲台);測天島;フットン山(前寮煙墩山?);侯角(山水烏嘴尾);ポン角(澎角:山水30高地);嵵裡山(紗帽山);風櫃尾角(蛇頭山);バイパ島(雞母塢塭);四角島雞籠島
-
2.漁翁島
-
漁翁島;龜岩.カンタスー(空殼嶼);ニヤウチユーター(貓鼠石:空殼嶼南方);小門嶼.三角島;石壁礁(竹灣紫菜礁);橫礁鄉;竹篙灣竹灣);ラーン角(二崁墩仔頭一帶);大池角;尖岡(大池角鼻頭);小池角;鼻頭(池東村鼻頭);鼻頭礁(鱟仔尾);鼻頭州(池東村海瀨礁);內垵;小頭(內垵村東鼻頭);外垵;砲台(西嶼砲臺);板蹤頭(外垵村鼻尾);リッシッタ角.吃仔尾屹仔尾);海墘岩師公礁)。
-
3.白沙島
-
大嶢礁二嶢礁;東嶢礁;北列岩(大嶢礁二嶢礁、東嶢礁);目斗嶼(北島);導爺礁(道爺礁:目斗嶼西方);王公礁(翁公石);淺礁(王公礁西方);過嶼吉貝嶼.鳥島;西崁(吉貝西崁山);白沙尾(吉貝沙尾);風灣尾(吉貝杭灣仔);姑婆嶼.沙島;鐵砧嶼(北鐵砧嶼).平黑嶼;黑公後寮土地公嶼);險礁金嶼;牛角(通樑龜山);通樑鄉;寮望.北頭(後寮煙墩山);後寮鄉瓦硐港白沙島大赤崁鄉;流透尾(赤崁村龍頭);瀨仔.ペホエ角(白沙角赤崁牛踏尾);鎮海港港尾鄉講美村);港尾鼻講美村蒔板頭山);中墩嶼大倉島員貝島鳥嶼.二殼島;鼎𥴊蓋(南面掛嶼);白沙島.黑貂.(小白沙嶼);北礁(屈爪);伊東礁(小白沙嶼東北方)。
-
4.澎湖本島以南
-
桶盤嶼.小檯島;虎井嶼.檯島;八罩島望安島);狗沙仔嶼;船戶礁(水垵船路礁);東枰頭(水垵東鼻頭);西同尾水垵西大坪);水垵;虎頭山(中社村虎頭山);リヤバン山(中社村風門山);ムンカウン礁(天台山礁中社村西方海域);石崖島(馬鞍嶼);花宅中社村);棺柴崁(中社村東方棺材崁口);西哺(西安村西埔);パウン(籠塭:位於西垵西方);ナンウン(南塭:位於西垵籠塭西方);網垵(東安村);南坪東安村南坪);倉島(將軍嶼);煙墩腳(將軍煙墩腳);將軍(指將軍聚落);ローバー節山(船帆嶼);ツンウンスーター(船帆嶼礁船帆嶼東方);後嶼(後袋仔);ワーウンター(將軍大塭後袋仔南方);廣丙礁.沉船;吉野礁;岩崎礁;頭巾嶼.スチープル島;鐵砧嶼(南鐵砧嶼);西嶼坪東嶼坪;礁列島(東嶼坪西嶼坪);平低岩(離塭仔);方錐島(鐘仔嶼);小平岩(東坪村豬母礁);東島(東吉);小島(鋤頭嶼);筆錠島(西吉);高島(貓嶼);半坪島(花嶼);戎克島(七美
-
(二)水域部分
-
戎克灣(馬公內港);媽宮港馬公外港);圓頂灣(嵵裡海域);大倉灣;澎湖港;牛公灣吼門水域);小智灣(內垵南方海域);大智灣(外垵南方海域);外垵西南方畫有波紋;花宅澳(花宅西方海域);八罩水道;頭巾水道;水垵澳水垵北方海域);將軍水道;戎克港(七美港)
-
1900年的<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圖將澎湖地名以澎湖本地慣用稱法與英法地圖的註記並列,村落或島嶼內的次地名如吉貝西崁(西崁山)、白沙尾(沙尾)、風灣尾(杭灣仔)等也出現於圖上,員貝之名也首次出現於圖上。雖然仍有花宅澳、水垵澳等澳社標示於海中的錯誤,大體上仍可顯現日人日益掌握澎湖群島的概況。其次,地圖上的石滬幾乎沿著港道兩側的潮間帶礁棚分布,尤以沙港員貝的海域最為明顯,石滬測繪的數量大幅增加。從石滬的線條,也可以進一步判別石滬的類型:有滬房的石滬與沒有滬房的石滬。這些密密麻麻分布於澎湖潮間帶石滬,其大規模的石滬調查工作則於1910年左右完成。此圖在中墩嶼大山嶼中墩嶼白沙島之間的直線條,應為《澎湖廳志》所提及之蟳廣汐石堤與中墩上下澤石橋。
-
此圖出現許多澎湖海域大大小小的礁石,這些對航行造成極大威脅的礁石,日人也經常發布告示提醒航行船隻注意。雞善嶼東方海面有紀念清法戰爭亡故於澎湖的法軍將領孤拔而命名的クールベー岩(孤拔岩)。鳥嶼東北方海域則有伊東礁,其名稱尚沿用至今。在將軍、望安南方海域的幾座沉水礁石分別以吉野礁,廣丙礁,岩崎礁來命名。吉野礁為1895年乙未戰役將軍嶼南方擱淺之日軍旗艦吉野號;岩崎礁係以日軍攻澎戰役之後備步兵第一聯隊第一大隊長陸軍少佐岩崎之紀為名;廣丙礁為1895年12月在將軍嶼南方沉沒之廣丙艦;至於伊東礁則紀念日軍攻澎戰役之司令長官伊東佑亨。
-
明治28年(1895)1月13日,日軍一方面對威海衛軍港做攻擊準備,另一方面也確立組織艦隊並配予陸軍支隊攻擊澎湖島,一月底混成支隊編組完成,總人數5,508人,馬匹30頭,由伊東佑亨中將擔任司令長官,比志島義輝大佐擔任混成支隊司令官兼後備步兵聯第一聯隊長。3月15日上午9時,以松島旗艦為首,日軍自佐世保軍港出發,途經臺灣本島南端後,於3月20日下午3時抵達將軍澳嶼南方泊錨。之前,司令官東鄉平八郎已先率領「吉野」、「浪速」二艦於下午2時抵達裏正角附近調查,又到澎湖其他地方探查後返回將軍澳嶼,並指出裏正角一帶無砲台,防禦薄弱。伊東祐亨獲知情報後,在3月21日清晨八時下達作戰計劃及指令,第一游擊隊遂於8時20分起錨出發,旗艦吉野號卻在8時51分於將軍澳嶼南方觸礁擱淺,伊東佑亨只好中止作戰計劃,吉野號直到日暮才脫離暗礁。由於艦底受損,故停留在將軍澳修理,並未參與攻澎戰役。隔日,3月22日,風浪加大,日軍無法展開作戰。3月23日天候轉穩,上午6時,伊東祐亨下令第一遊擊隊出航,隨後率本隊、西京丸及混成支隊搭載運輸艦前往裏正角,攻澎戰役於焉展開。
-
3月23日,日軍混成支隊第一、二中隊上岸後,在岩崎之紀指揮下迅速佔領登陸點北邊約400公尺處的小高地,之後第一中隊前往菓葉鄉,第二中隊則往良文港方向搜索,並陸續上刺刀攻向清軍防線。第二日,岩崎之紀率隊占領烏崁社等地並追擊圓頂半島之清軍,日軍於第二日中午乃順利進占媽宮城。第三日再平漁翁島,澎湖乃完全陷落。3月26日,日軍在澎湖成立澎湖列島行政廳,由海軍少將田中綱常主其事,伊東佑亨並發出曉諭安撫澎湖人心:
-
欽命大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伊東為出示曉諭事:照得我軍所敵,即在清國軍隊矣!於儞等無辜,農商民人等,不但秋毫無犯及撫卹之,應如慈母視兒。既業出有曉諭,等想知悉。今本司令官細察地方情況,兵亂之餘,民人若干塗炭,頗有慘不忍睹之狀,誰有不哀哉!資將格別恩典,即於我軍所管地方均免一年間租稅。且嗣後新設行政廳,飭令海軍少將田中綱常辦理一切民政。爾等在家者,各安舊居,守恆業;避亂流離者,宜速回家,毋得驚動。若夫我軍治下之人,倘有無故加害者,爾等當即來稟,均是秉公裁決,不使爾等民人苦冤枉也。為此,示仰爾等農商民人知悉。爾等善體本司令官愛民至意,共來享其保護,各宜凜尊。毋違特示。
-
其次,廣丙艦乃清光緒年間由福州馬尾造船廠所建造,隸屬於大清廣東水師旗下的巡洋艦。1894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戰艦幾乎全軍覆沒。爾後,廣丙艦於威海衛避險之際,被日軍所擒獲而納入日本海軍艦隊,日軍並改造廣丙艦1895年12月21日上午7時30分澎湖島司宮內盛高率領警察人員、守備隊長、憲兵支部長等共36人前往八罩島,搜查澎湖廳總鎮署將校林廷禎(楨)等人。8時36分自順承門外第一棧橋乘坐廣丙號出發,11時53分卻在距離八罩島將軍澳1.4海哩處,撞上海圖未註明的暗礁,艦長海軍少佐藤田幸右衛門下令全速倒車,造成海水從破損處湧入淹沒軍艦前部,並灌至下甲板,加上強風大浪的衝擊,船艦面臨翻覆的危機。艦長請宮內盛高等人在甲板整隊後,分搭兩艘小艇離艦。首批逃生的人員在下午1時41分抵將軍澳南方黑恩主廟,並徵用民船,復通知在馬公的海門艦前往救援,但救援船抵達現場時,發現廣丙號已沉沒。爾後有94人在八罩島上岸,29名在東嶼坪上岸,37名行蹤不明。總計160人當中,獲救者123人,失蹤者37人。救援過程中,望安士紳許占魁協助動員船隻人力將日人救上陸地並提供糧食。1896年7月15日廣丙艦遭難紀念碑紀念碑落成,並舉行祭典紀念死難官兵。伊能嘉矩1901年來澎湖踏查,包含廣丙艦遭難等三座紀念碑立於測天島的西岸並記錄如下:
-
第十六水雷艇遭難紀念碑
-
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從軍有志者建之
-
祭軍艦廣丙遭難死者之靈
-
明治二十九年四月馬公水雷敷設隊有志者建之
-
奈良丸遭難紀念碑
-
明治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於鳥島沖遭難
-
明治三十一年十月有志者建之
-
近年來台灣水下考古團隊於2010年7月進行水下探勘,發現廣丙艦之遺址位置。陸續於2010年9月7日、8日、9日及10月24日等時間進行水下察探工作,發現許多廣丙艦之遺物。除了將部分遺物打撈上岸外,也將遺址區域進行設定記錄,繼續水下考古工作,目前出水遺物目前共117件。廣丙艦不僅在軍事、海難的歷史研究上有其特殊意義,抑是水下考古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成為澎湖地名之一。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8-08。知識更新|2020-11-1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