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舊稱烏崁,名稱由來未見清以降文獻或相關史料有所解釋。近有著作曰:「社之面邊山谷深險,且海水深呈烏色,即成為社名烏崁。」命名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息息相關,現今聚落地名仍然保有名稱的原意。
-
本地
葉氏先祖葉錫類、葉肇揚叔侄二人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福建金門遷至烏崁開墾。
許氏先祖許本,於
永曆11年(1657)由福建金門遷徙至
馬公開墾,後其長子居住在烏崁,次子分居
白沙、
鎖管港。另
洪姓先祖洪君恩於萬曆年間由福建金門入墾
湖西紅羅罩,其後裔一支則入墾本地。另外由於本地開發甚早,較早形成聚落,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清領以來本地屬
林投澳所管轄,稱為烏崁社。
日治時期稱為
林投澳烏崁鄉,隸屬大山澳辦務署管轄,屬現在
湖西部分的行政區;
大正9年(1920)改歸
馬公管轄,稱為
馬公街烏崁。戰後
民國35年(1946)澎湖設縣,本里改名為「烏崁里」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烏崁里位居
馬公市的最東邊,西接
興仁里,南臨
鎖港里,北界
湖西鄉隘門村,總面積為2.3390平方公里,現有人囗1,035人,總計284戶。清朝時,稱為「烏崁社」隸屬於
林投澳,日據初期劃歸「大山澳務署」,後改屬「
隘門辦務署」,都是由現今的
湖西鄉所管轄,直到
民國九年,才劃歸為「
馬公街」。
-
聚落的東、南臨海,西、北地勢較高,從南面的
烏崁頭鳥瞰社區,地勢緩緩向東南低降。根據耆老口述,是因南邊山谷深險,海水呈黑色,因而取名「烏崁」(註:在地形上較險直的崖面大都稱之為「崁」)。
-
烏崁里的民居大都在聚落的南邊及東邊,臨近
烏崁頭,只有少數幾家居住在北邊近
大城北山下,六十年代以後民居才漸漸往西邊遷移。耕地大都集中在聚落外圍的北邊與西邊,部分民宅旁也多有
菜宅,種著各式蔬菜。
烏崁頭東北有一大片海坪(
潮間帶),東有
溝仔尾、
蕭瓜(軍事要地)及香爐仔,南方的
烏崁頭垵,築有一大一小的碼頭。墓地多集中在
烏崁頭北西兩面,和通
鎖港道路兩側。
日據時代,政府規定烏崁與
雙頭掛所有的墳墓都要集中葬在「庫底(
雙掛船仔頭)」,光復後政府沒有強制規,居民就隨意的葬在自己的農田或山坡地了。
-
烏崁回憶
-
烏崁在
觀音山的北邊有一坐大沙丘、很多小孩常在那沙丘玩耍,由沙丘頂上連翻帶滾的滾到
烏崁頭海裡。後來因為建
馬公機場及
前寮的三坐油庫,都來搬運這裏的海沙,沙丘就漸漸的消逝了。
-
過去烏崁海岸線相當長,也很美麗,由
烏崁頭往上延伸到
溝仔尾、
蕭瓜,是一整片金黃色沙灘、貝殼、砱子頭及灘岩。可惜因為築防波堤、設抽沙場、及運沙,使得整個海岸線破壞得面目全非,難再恢復以前的景觀了。烏崁的潮水是南北跑的,退潮時沿岸是一整片黑色岩石的海坪地,幅圓相當大,有
大坪頂之稱。
-
光復後,鎮公所(現市公所)的水肥車會將在市區所抽出的水肥,運送儲放在烏崁的大礐裏,然後再賣給種菜的人施肥,以一個屎桶為計算單位(價格大家都不複記憶了)。在還沒設這大礐之前,或是大礐存放的水肥不夠賣時,菜農只好在三更半夜,趕著牛車到
馬公市區人家茅房,或是到
測天島的營房去汲取水肥,好運回菜田施肥。
-
文字來源|
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