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合界村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合界頭
-
本村包含合界頭及後螺兩個聚落。「合界」一名,於清領、日治時均稱為「合界頭」,其地名之由來,民間屢有傳說,與橫礁村通梁村二地地名均有關連。昔時堪輿家早已料到吼門水道東邊的村落(通梁村),可經由長柱與水道西邊的村落(橫礁村)連接起來。此豈不証明兩地可合而為一,因而稱為合界。然此說法仍有待考證。後螺的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為現今後螺主廟龍慶宮前面在未開墾之前是一片窪地,每當下雨後,窪地常有田螺出現。其祖先由金門移居於此,因而命名為後螺。另一說謂早期後螺的婦女,常到海邊撿拾螺絲,醃製後成為重要副食品,因而得名。
-
早期合界頭的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時海邊搭草寮捕魚為生,後來就定居於海邊內側。據《澎湖紀略》記載:「西嶼澳:⋯、合界頭社⋯。」即本村於清領時期西嶼澳管轄,以合界頭為社名。除合界頭社外,清領時期本村尚包含東方的後螺社。據《澎湖紀略》記載:「西嶼澳:⋯、後螺社⋯。」(詳細資訊請參閱下方文獻原文)日治時期稱為西嶼澳合界頭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轄區合併了早期的後螺社,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合界與橫礁即合併為合橫村。實施地方自治後,本村乃獨立設村,併清領時期後螺社改稱為合界村迄今。日治時期併入合界頭的後螺社,本與合界頭一同以威揚宮作為村廟,屬合界頭的東甲,其後由於每年的普渡需自行搬移桌子做為供桌祭拜,甚為不便,乃於民國58年(1969)自行籌措重修龍慶宮作為村廟,自此祭祀活動自立於合界頭之外。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合界頭」社由楊、翁、劉、蔡、陳、洪、林、方、歐(歐陽)、葉10姓组成。其中楊姓(三房)永曆初最早徙入,楊姓(五房)永曆晚期接踵徙入,故楊姓裔孫繁衍最多,為主姓;翁姓在康熙晚期徙入,惟人丁繁衍不多;劉姓道光年間徙入,僅1戶。以上3姓,楊姓由金門湖下徙澎,翁姓由金門盤山徙澎,劉姓祖籍不明。其餘蔡、陳、洪、林、方、歐(歐陽)6姓皆係外社入贅者所傳:蔡姓陳姓竹篙灣社徙入;洪姓红羅罩社(東寮)洪氏支系入贅楊氏方姓後寮社方氏支系,入贅翁氏林姓(原籍金門)亦系入贅翁氏所傳;歐姓(歐陽)係大山嶼雞母塢社歐姓(歐陽姓)支系,入贅楊氏
-
聚落區分為「宮仔頭」、「山仔腳」、「中厝」、「下寮」、「沙井腳」、「枋山」、「永成」7個區域。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91間:其中宮仔頭4間、山仔腳27間、中厝11間、下寮22間、沙井腳3間、枋山11間、永成13間。以姓氏別之,楊氏80間(三房28間、五房52間),翁氏3間、蔡氏2間,劉氏洪氏陳氏方氏林氏)、歐氏葉氏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4-03-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一曰後灣澳在西嶼之西。此處南風時,只可寄泊,不足以避颶風。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後灣澳在西嶼之西。此處南風時,只可寄泊,不足以避颶風。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後灣澳【即後鼻,亦名「合界頭」】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後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即後鼻,亦名合界頭。

重修台灣府志《范志》 / 范咸|


後灣澳〈亦名「合界頭」,距小門四里。南風可寄泊。〉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後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西嶼澳:⋯合界頭社(距廳治水程三十二里)、⋯西嶼澳:⋯後螺社(據廳治水程三十二里)⋯

即本村於清領時期屬西嶼澳管轄,以合界頭為社名。除合界頭社外,清領時期本村尚包含東方的後螺社。


酉嶼澳:合界頭社(水程二十三里)、後螺社(水程二十五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