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撿螺仔、撈螺仔
-
澎湖地區擁有面積廣大的
潮間帶,其間有
玄武岩礁盤、珊瑚礁棚、礫石堆、泥沙底質等,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種類、數量的螺類棲息繁衍。螺類的採集為全年性的漁撈活動,四季皆宜;全天候的作業時間,日夜均可;全民性的作業對象,老弱不拘。在擁有地利、天時、人和的條件下,撿拾螺類(本教材中僅指腹足類)自然地成為
潮間帶一項最普遍,最重要的生計活動。
-
拾螺雖係全年性的漁撈活動,但實際的漁期集中在農曆的5~8月,尤以南風天、下雨天、潮水回漲的時段最佳。漁民採拾的螺種也以市場的需求、價格的高低為導向。珠螺、蟹守螺、蜑螺、馬蹄鐘螺、草蓆鐘螺、紅嬌鳳凰螺、大赤旋螺、高腰蠑螺、阿拉伯寶螺、黑鐘螺等都常出現於魚貨市場。欣賞
褒歌中拾螺貝的情景。
-
澎湖
潮間帶廣闊,珊瑚淺坪雲集,一向是採螺拾貝的天堂,停止對海洋的掠奪,珍惜這塊黃金寶地,使螺貝眾生永續嘉惠澎湖子民,應是你我在海鮮大餐桌上大快朵頤之時,宜再三咀嚼的問題。
-
文字來源|澎湖縣文化局終身學習網站
-
澎湖各地的
潮間帶的底質,提供多樣種類與數量的螺貝類棲息與繁殖的環境,螺貝類的採集是全年不分季節、不分晝夜的採集漁業,較常見的螺類有珠羅(大頭仔)、鴨螺、火螺、鐘螺、紅螺等。村中婦女多在退潮時,提著簍筐或「加藍」,到
潮間帶撿拾螺螄。澎胡較常見的貝類為簾貝(俗稱厚殼仔),主要分佈在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沙礫區,採集者需用80-100公分T字型的鐵條,在
潮間帶做地毯式的搜尋。
-
常可見退潮時,海邊有許多婦女彎著腰以鐵條順著水邊沙層插戳,被插到的簾貝將雙殼緊閉,緊閉時會並噴出小水柱,捕捉者就會發現它的行蹤。此種捕捉行為需要對螺貝生態有一定的瞭解,才能捕獲它們。
湖西鄉的
龍門村、
菓葉村、
南寮村、
北寮村、
湖西村、
白坑村、
青螺村、
紅羅村、
中西村、
潭邊村、
沙港村、
成功村等村,目前都還有撿拾螺貝的魚撈活動。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
-
西嶼四周沿海的許多小黑礫石、沙土砂岸與珊瑚礁棚,這些環境,提供了許多種類與大量的螺類棲息與繁衍。豐產的螺類也成了居民週期性採集的產業活動。
-
撿拾螺類的季節四季皆可,不過以春、秋兩季爲盛,螺肉也較肥美,冬季肉質較瘦,同時冬天北風不利作業,故探集的月份多集中的在農曆的四月至九月間。
-
西嶼地區潮間帶常見的螺類有大頭仔、虎螺、鐘螺、豬媽、砂螺、薄皮仔、高螺、甜螺、肉螺、香螺、油螺等。探拾的方法,主要可分撿、撈兩種。退潮時,通常都在
潮間帶撿拾,而漲潮時則探取撈螺。
-
螺類的採集,只需簡單的裝備即可探集螺仔的工具很簡單,只需螺仔勾、小籃子或魚簍即可,但也有人會戴手套、防滑鞋(以往則穿草鞋)等。螺仔勾後端扁而寬,前端較厚實而彎細成勾。撿螺仔的方法也因應著地形變化。螺勾主要勾取大石底下的螺類。
-
因漲退潮時間不一,若退潮在晚問則利用晚上時間進行採集作業的,這時需要準備照明燈,往昔有用電土火來「照螺仔」,而通常晚上的收穫也較多。
-
文字引用|
西嶼鄉志
知識建檔|2018-04-29。知識更新|2025-06-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