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西村紀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湖西村紀錄|拍攝日期:2018-09-22(星期六)

湖西村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本村陳姓先民陳弘標於明天啟年間遷入澎湖,子孫分別在湖西村、龍門村二村開墾。辛姓先民於清順治年間,由金門遷入本地開墾,道光年間並建有家廟,其他蔡姓盧姓先民,亦早在清領時期初期即已由金門遷至本地定居。日治時期稱為南寮澳湖西鄉,隸屬澎湖廳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民國35年(1946)澎湖設縣,本村由於人口稀少,與湖東村合併稱為「湖西村」。實施地方自治後單獨設村,稱「湖西村」迄今。聚落社區於民國68年(1979)開始社區發展,成立理事會,從事社區發展工作,現在是湖西鄉行政中心所在。本村由於地勢低窪,沖積層較厚,雨水匯集,故是澎湖農業較發達的地區。
-
文字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
-
湖西村為本鄉之行政中心,位處全鄉之東側。其東與湖東村相連,大致以湖西國小以南為分界;東北方從鄉立托兒所以東的山丘,與南寮村相隔;西則從中正圖書館(湖西鄉立中正圖書館)以西的農地,與紅羅村相望;南邊可至消防隊北側的農地,與林投村相鄰;北側則隔著白坑社區牌坊以南的農地,與白坑村相接。在地理形勢上為南北長、東西窄,東、西兩側地勢為較高的山丘,其餘地區則由南向北緩緩傾斜,直入北側海中的湖西灣。地質上,基底屬於火山熔岩的矽質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所構成,並覆蓋底土顏色呈暗棕色或黑棕色的「黑色土」,由於此類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最為肥沃,因此本村自清以降,農業較其他鄉村發達(許玉河老師)。
-
文字引用|湖西鄉
-
湖西村為本鄉之行政中心,位處全鄉之東側。其東與湖東村相連,大致以湖西國小以南為分界;東北方從鄉立托兒所以東的山丘,與南寮村相隔;西則從中正圖書館(湖西鄉立中正圖書館)以西的農地,與紅羅村相望;南邊可至消防隊北側的農地,與林投村相鄰;北側則隔著白坑社區牌坊以南的農地,與白坑村相接。在地理形勢上為南北長、東西窄,東、西兩側地勢為較高的山丘,其餘地區則由南向北緩緩傾斜,直入北側海中的湖西灣。地質上,基底屬於火山熔岩的矽質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所構成,並覆蓋底土顏色呈暗棕色或黑棕色的「黑色土」,由於此類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最為肥沃,因此本村自清以降,農業較其他鄉村發達(許玉河,【湖西鄉志】2010:10-26)。透過考古學者所發現的文化遺物與遺址,可知史前時期的先民生活,以顯示先民歷史的演進過程,而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在本村與南寮中間的沙丘上,有學者臧振華於民國72年(1983)考古調查發現的遺址,距今約4,700至4,3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細繩紋陶文化(臧振華,2000:1602)。從南宋有澎湖的相關文獻記載以來,可以瞭解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民因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而踏跡澎湖,從最初的短暫棲息,逐漸演變成遷移定居,故在明末陳仁錫的《皇明世法錄》中,已經記載林投仔、龍門青螺等鄰近聚落(陳仁錫,1986:1990)。明末清初的崇禎、順治年間,動亂與政權轉移等因素,使福建沿海居民舉家遷移定居至湖西,成為現今住民的開基始祖。康熙23年(1684)將澎湖納入中國的版圖,隨後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編撰的《臺灣府志》中,即有本村的記載:「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蔣毓英,1985:65)。清末林豪的《澎湖廳志》亦云:「在奎壁澳兩社之中,地窪下,群水所匯。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園,旱亦不涸(湖東湖西兩鄉,以湖得名)」(林豪,1964:20)。
-
清代的湖西聚落,在地方自治中隸屬於奎璧澳內,稱為「湖西社」,光緒年間開始亦稱「湖西鄉」。日本統治初期仍稱為「湖西鄉」,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後,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湖西」。戰後,民國35年(1946)澎湖縣政府成立,將原本的湖東湖西兩聚落合併,成為「湖西村」,歸湖西鄉管轄。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湖西村」至今(蔡文騰,2010:136-149)。本村行政面積為205.8196公頃,目前(民國106年8月)編有16鄰,全村計有429戶,以辛姓蔡姓陳姓盧姓許姓為主要姓氏,另有李姓、林姓、趙姓、楊姓呂姓宋姓施姓莊姓、何姓、郭姓、劉姓、鄭姓、蕭姓、吳姓、柳姓、洪姓、謝姓、丁姓、王姓、杜姓、姚姓、胡姓、秦姓、馬姓、張姓、曾姓、黃姓、歐姓、潘姓、賴姓、錢姓、薛姓、蘇姓龔姓等姓,村內有男性626名、女性598名,共計1,224人。
-
本村因為鄉邑所在地,故鄉公所、警察分駐所、消防隊、戶政事務所、湖西鄉衛生所等政府機關林立,教育機構亦有鄉立托兒所、湖西國小湖西國中及鄉圖書館(湖西鄉立中正圖書館),而郵局、電信局、加油站、油庫、一信湖西分社、二信湖西分社、農會、漁會等公共設施,皆設於此地。202號縣道橫貫本村中央,澎19及澎13鄉道則分別縱貫本村南北,另有澎15、澎40與澎41三條鄉道,分別連接著湖東白坑紅羅社區,聚落大至沿這些交通線延伸,而鄉公所遷移至現址後,新聚落逐漸沿澎41鄉道發展。居民將202縣道以北的地區通稱為「頂寮」,以南通稱「下寮」,其最南端稱為「下寮尾」。信仰中心的「天后宮」附近,稱為「宮邊」,其西側則稱「中厝仔」,更西稱為「西寮」,最西端稱「西寮尾」。澎41鄉道北側及202縣道北側的新聚落,因面對湖西國中湖西國小的背面,而分別稱為「國中後面」及「學校後」。由於位處行政中心,故本村除農、漁業之外,商業亦較其他村落蓬勃,沿著202縣道的兩旁商店,居民稱為「店仔口」,「7-11」、「全家」、「全聯」、「農會超市」等便利商店與購物中心均在其中(蔡福松,2010:334)。
-
文字來源|湖西村史
-
湖西社」由蔡、盧、辛、陳、蘇、龔、許、林、施、呂、謝、楊、宋、莊14姓組成。
-
其中蔡、盧、辛、陳4大姓最早遷入,皆由浯江遷來,繁衍較多多主姓。
-
蘇、龔、許、林、施5姓,接續徙入,惟祖籍皆不詳;蘇姓3世裔孫部分支系遷徙龍門村,留居湖西村的蘇姓裔孫皆已徙台,故今湖西社內已無蘇姓居民;龔、許、林、施4姓或係數代單傳,人丁皆不盛,至昭和晩期各僅有三合院1間;其中施姓咸豐年間入贅西寮陳氏
-
另謝、楊、呂、宋、莊5姓皆係由他社徙入,日本時代最晚遷入,為少數族裔。
-
謝姓來自台南;楊姓南寮村楊姓支系;呂姓菓葉社呂姓支系;宋姓分兩支系,其一係尖山社宋姓支系,另一係北山嶼白沙鄉後寮社宋姓支系;莊姓則係青螺社姓支系。
-
社內區分為「西寮」、「中厝仔」、「宮前」、「宮邊」、「店仔口」、「東湖溝」、「下寮」七個區域。
-
昭和晚期湖西村共有三合院145間。其中蔡姓47間(頂蔡22間、下蔡25間);盧姓13間;辛姓47間;陳姓26間;宋姓2間(後寮宋1間、尖山宋1間);許姓2間;龔姓蘇姓林姓施姓呂姓、謝(楊)姓、莊姓北寮蔡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東西各有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東西各有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湖西至媽宮旱路二十三里


湖西澳〈距紅羅罩五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奎壁澳:湖西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九里)


湖西與湖東接壤,中隔一大溝,(林春娘)出貲建石橋以便行人。


奎壁澳:湖西社(陸路十六里)


東西湖:在奎壁澳兩社之中,地窪下,群水所匯。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園,旱亦不涸(湖東、湖西兩鄉,以湖得名).....東北出廳城......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東社。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