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竹灣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竹篙灣、竹篙灣社
-
本村地名之由來,主要指在丘陵底下長有很多竹篙的港灣。明朝永曆年間,住於金門一帶,「陳姓蔡姓吳姓許姓葉姓等姓的居民,因為逃避兵災駕著小船來到本鄉,先在本村西邊登陸開墾,後來在東方發現一處波平如鏡的港灣」,南、北均有土丘,環抱著這一片美麗的港灣。於丘陵底下與內陸斜坡間之窪地,「竹林(竹篙)叢生,類似一處世外桃源。先民就把它稱為竹篙灣。並且在此定居下來,以竹為筏,以竹為篙,捕魚為生。但後來大片的竹林經過濫砍後,到現在已不見。」
-
本村先民陳姓蔡姓吳姓許姓葉姓等,於明朝永曆年間為躲避兵災而由金門遷居本村定居。另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時期西嶼澳管轄,並以竹篙灣為社名,區域包括小門及竹篙灣兩聚落,有清兵汛防駐紮此地。日治時期稱為西嶼澳竹篙灣鄉,隸屬西嶼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竹篙灣改稱竹灣,轄有小門民國39年(1950)小門始獨立設村,本村仍稱竹灣村迄今。居民生計方面,以漁牧為主,近十幾年來沿海箱網養殖業甚為盛行,海鱺養殖更是名聞臺、澎,享譽海外。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竹篙灣社由蔡姓陳姓許姓葉姓吳姓謝姓顏姓王姓林姓洪姓章姓柯姓楊姓張姓鍾姓胡姓呂姓莊姓18姓組成。其中許、陳、蔡、吳、葉、謝6姓,係最早徙入的姓氏,繁衍較多,為主要姓氏;其他顔、王、林、洪、章、柯、楊、張、鍾、胡、呂、莊12姓,係較晚徙入,或由澎島他社徙入。
-
聚落區分為「頂寮」、「中寮」、「下寮」、「坑裡」、「西山」五個區域:最早徙入為蔡、陳、許、葉4姓,蔡姓分居坑裡頂寮陳姓葉姓下寮許姓中寮;接踵徙入的吳姓頂寮西山謝姓西山下寮;其他諸姓,係清領中、晩期始徙入,或係他社入贅者,各僅1-3戶,散處各區域。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220間,其中坑裡44間、頂寮30間、西山18間、中寮55間、下寮73間;以姓氏別之:蔡姓46間(坑裏蔡41間、頂寮蔡5間),陳姓77間,許姓39間,吳姓17間,葉姓14間,謝姓林姓各5間,呂姓洪姓各3間,鍾姓楊姓各2間,顏姓王姓章姓張姓柯姓胡姓莊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竹篙灣澳:離內塹澳五里之地。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一曰竹篙灣澳在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也。其西北有二地:曰南吼門、大吼門;湍水瀠洄,舟楫不通。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竹篙灣澳在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也。其西北有二地:曰南吼門、大吼門湍水瀠洄,舟楫不通。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西山頂烽臺三。再北經緝馬灣、小裏葉,八里至小池角,西北四里至大池角,十五里至小門,炮臺一,烽臺一......三里至竹篙灣,仍回至大裏葉......

臺海使槎錄 / 黃叔璥|卷二|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竹篙灣、...


竹篙灣至媽宮水程二十二里


一曰竹篙灣澳【在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其西北有二處,曰「南吼門」、「大吼門」,波濤淘湧,舟糧岡通】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竹篙灣澳〈南風可泊船。距橫礁三里徑。至大果葉旱程僅十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竹篙灣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五里、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其西北有二處,曰南吼門、大吼門;波濤洶湧,舟楫罕通。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西嶼澳:⋯竹篙灣社(距廳治水程三十二里)。

本村於清領時期屬西嶼澳管轄,並以竹篙灣為社名,區域包括小門及竹篙灣兩聚落


酉嶼澳:....竹篙灣社(水程二十二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2019竹灣村記錄

影像分類:牌樓山門  2019竹灣村記錄|拍攝日期:2019-09-11(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