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美援與天主教福利委員會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民國45年(1956)8月,大陸救援總會撥贈澎湖貧民的第二批物資,計牛油2,000罐(每桶37磅),奶粉2,000箱(每箱6磅),花豆3,000包(每包45公斤),由大亞輪裝載於本年8月8日入港,至同月11日下午2時卸貨入倉。大陸救援總會委由縣府主持發放事宜。嗣後民政科社會股長楊德泉於9月24日下午,發放馬公光華里桶盤里及鎮公所三單位物資時,發現牛油短少52大桶,總價值逾萬元,即報縣刑警隊調查。10月份,運送來澎之第三批救濟物資中,又有86包花豆,亦告失落。首席檢察官趙采晨閱報後,即著檢察官開始偵查,縣長李玉林亦懸賞2,000元令刑警隊限期破案。大陸救災總會特派該會理事兼第三組組長沈國瑾,於10月26日乘機來澎作實地調查。
-
此案經偵查結果,原來是一起監守自盜案,縣府民政科谷姓職員經檢察官以「公務上侵佔」罪嫌提起公訴。上述救濟物資,牛油本非當時澎湖人的傳統飲食食材,卻以美援物資的身分進入澎湖人的生活之中。當時的澎湖,從牛油、麵粉、豆餅、衣服,澎湖發電廠設備、漁村碼頭建築等基礎建設、建築材料空心磚、教育建築等等,都存在著許多美援的影子。
-
民國40年(1951)10月,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Mutual Security Acts),新設共同安全署(MSA),中華民國政府接受美國援助,至民國54年(1965)6月30日,美國終止在台灣的經濟援助計畫,前後共計15年,合計超過15億美元。爾後,美援物資也仍持續提供台灣,至民國59年(1970)中期始停止。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合計超過23億美元,比經濟援助更多。其次,1954年7月10日,美國通過了「農業貿易發展協助法案」,簡稱480公法(Surplusgrl Commodity Under Public Law 480)。美國政府贈我救濟物資給與貧民,當時天主教與基督教教會所發放的救濟物資,主要及來自於480公法。教會申請480公法所發放的物資與共同安全法所執行的美援在時間上有所重疊,兩者在台灣皆被視為「美援」,而列入美援的討論議題。在臺灣主要負責申請進口物資的,為天主教福利委員會與基督教福利會。從趙震揚的研究,上述兩福利會於1955到1968年間,平均每年進口近千萬美元的物資。不管是一般貧民的救濟或災後的援助,美援深深烙印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之中。
-
民國40年代至50年代《建國日報》的報導,與當時天主教靈醫會在澎湖留下的相關照片與文獻,天主教福利委員會的活動力更甚於基督教福利會。在澎湖的天主教福利委員會,也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天主教靈醫會。爬梳當代《建國日報》的相關報導,多有天主教福利委員會的慈善義舉:
-
民國41年(1952)8月10日,天主教福利委員會運來約3,000台斤白米,靈醫會神父轉請縣府代為發放予本島貧民。縣府決議救濟望安七美、東西嶼坪、東西吉花嶼民眾。此波物資,共計1,531人獲得分配。民國45年(1956)2月19日,天主教在西嶼發放漁民棉仔油與白脫油,共計小門村20罐;橫礁村17罐;合界村56罐;竹灣村94罐;大池村56罐;二崁村19罐;池東村62罐;池西村55罐;赤馬村94罐;內垵村165罐;外垵村150罐。同年4月,天主教會又攜帶奶粉與奶油分配給西嶼的貧民。9月,黛納颱風帶來豪雨災情,天主教會乃以奶粉、奶油救助此次被災之馬公民眾。本年澎湖可謂多災多難,8月之前旱災、9月颱風帶來豪雨又成災,11月更發生第二光盛輪西吉觸礁,造成100人死亡的慘案。12月,天主教會為救助第二光盛輪海難家屬,乃以奶粉50箱(每箱6罐)罐、麵粉20包(每包50磅)、委由第二光盛輪罹難善後委員會轉發家屬。
-
民國48年(1959)7月,天主教福利委員會與基督教福利會在縣府協議:天主教福利委員會為經常性救濟、基督教福利會為以工代賑。然而,天主教福利委員會也經常扮演以工代賑的角色。同年11月26日,天主教福利委員會一連三天在馬公發放物資:26日為中央里長安里復興里三里在天主教圖書室;朝陽里光明里重光里西衛里火燒坪天主教福利會倉庫;光復里在天主堂。27日,啟明里及澎湖新村在天主教圖書室。28日,虎井大倉桶盤吉貝風櫃在天主教圖書室。同年11月,澎湖縣立初級中學配合美援款項充實科學設備,由美援款5萬、縣配合款5萬列入49年度教育決算。同年12月再度發放物資,虎井大倉桶盤吉貝風櫃於19日至21日在天主教圖書室領取。17日,東衛安宅在派出所;興仁烏崁興仁國校朝陽里西衛里光明里重光里火燒坪天主教福利會;長安里啟明里重慶里復興里在天主教圖書室。18日,案山、東西文菜園均在里辦公室領取物資;復興里、新復在天主教圖書室。19日,光華里在里辦公室。
-
民國49年(1960)7月9日,天主教福利委員會在湖西地區發放白米137包(每包100磅),湖西鄉貧民共791戶受惠。民國51年(1962)3月14日,在澎南區鎖港里辦公室發放救濟物品:鐵線鎖港山水嵵裡井垵五德風櫃七李受惠。同年9月,天主教會資助白沙鄉境內學校興辦營養午餐。本年因農作物歉收,天主教教會於12月撥助西嶼鄉700戶農民麥片、菜脂油、舊衣物等。
-
除了民生物資的發放,天主教福利委員會對澎湖漁村的基礎建設,更是積極協助。民國50年(1961)後寮村在天主教羅德信神父等人的協助下,利用美援以工代賑興建後寮西港,嘉惠後寮漁民。民國52年(1963)3月,協助修建池西碼頭沙港土地公前防坡堤117公尺;10月修建小門碼頭民國53年(1964)3月,由李恩神父主導以工代賑的方式,完成北寮防坡堤和碼頭。赤馬碼頭與道路之興建自民國52年(1963)8月興工,隔年(1964)元月完工,並於3月7日盛大舉行落成典禮,碼頭全長160公尺、寬2公尺,讓赤馬的漁船也一個安全的寄泊之地。大倉碼頭也於同年完工,當時縣長蔣祖武、羅德信神父(Antonio Crotti)、和香港天主教福利會(CRS)主任鄭濟民神父(Paul Duchesnes)曾合影留念。民國55年(1966)合界村先在天主教福利會的協助下完成碼頭興建與合橫國小建校,10月村長楊夷狄再爭取以工代賑興建社區活動中心,由天主教羅神父發給參與者福利品。同年10月,天主教預計興建國宅10棟,以天主教福利委員會提供的麵粉、麥片、奶粉、乳瑪琳、二手衣物和其他生活物資為工資,以自助助人、義務勞動的方式,配合建築工程的進行。民國57年(1968),於現在文化局附近,完成水泥式住宅,並設置圖書室和活動中心,命名為「惠民新村」。
-
美國之所以從經濟與軍事援助台灣,與韓戰爆發,美國將台灣納入西太平洋圍堵共產陣營擴張的國事情勢息息相關,是東西冷戰的國際局勢下使然。自1951-1965年合計近40億美元的援助,不僅在經濟上、更在軍事與政治上,大大的穩定了中華民國的政權。另一方面,天主教福利委員會與基督教福利會透過480公法與美援計畫引進的物資,在澎湖漁業經濟、教育發展、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協助澎湖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在貧苦之中地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
-
尤其是天主教靈醫會與天主教福利委員會,自1950年代以迄1960年代,孜孜不倦的照護澎湖居民,其遺澤於今猶在。
-
#感謝天主教靈醫會
-
#參考資料
-
「為配給美援牛油案情形未盡明瞭函請查照見復由」(1955-07-25),〈調閱及查詢有關案件(0044/013/23/3)〉,《臺灣省級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40130026598006。
-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自立晚報設文化出版部,1990年
-
陳仁勇,〈大倉碼頭落成紀念〉,澎湖島嶼生活記憶
-
趙震揚,〈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15。
-
趙震揚,〈美援480公法救濟物資發放相關問題〉,《師大台灣史學報》第8期頁65-92,2015年12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聯合知識庫
-
澎湖記憶數位資料與與檢索系統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7-13。知識更新|2021-07-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