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啟明里紀錄

2020啟明里紀錄|拍攝日期:2020-04-15(星期三)

啟明里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本里位於媽宮城之東南部,於清領時期稱為「東甲」,為媽宮社三甲頭之一,可知是依位置而命名,是馬公發跡較早的地區之一。戰後劃分行政區域時,由政府命名為「啟明里」迄今。命名之原則,可視為創新的佳言吉字類型。
-
早期一般人習慣以「東甲」稱呼本里,「東甲好筆尾」的稱呼主要是本里早期文風頗盛,識字的人較多;另外由於任職於公家機關的人較多,因此皆能寫上一手好字,故有「好筆尾」之稱。日治時期本里改稱為「東町」,當時由於許多的公家機關及紀念館、市場均位在本里,於馬公市內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戰後本里改稱為「啟明里,政府斥資修建碼頭漁港,使得澎湖四、五十年代的漁穫起卸都以第一漁港為中心。尤其商業碼頭開闢後,更成為澎湖貨物集散中心,之後道路開闢拓寬,使得商店也集中於本地,澎湖所需日用品皆在此起卸,帶動了本地的繁榮,在五十年代本里成為澎湖最風光、最繁榮的村里之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啟明里位於媽宮城內之東南部,仁愛路以南,西接中正路,東抵第一漁港,南臨商用碼頭皆屬之。清代以前屬於媽宮社,即俗稱「東甲」,與「北甲」、「南甲」並稱,是澎湖發跡最早的地區之一。日治時期則為媽宮街之「東町」,光復後依行政區域之劃分,命名為「啟明里」。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啟明里在民國35年(1946)約有居民1,079人,此後逐年增如,到民國38年(1949)已達到1,540人。民國40年(1951)到42年(1953)之間,啟明里北鄰的重光商場、龍宮戲院建國戲院(都在今重慶里)陸續開幕啟用;到澎湖縣公共汽車管理處(今全聯福利中心澎湖店)成立及民權路南段打通之後,啟明里的人口又增加為1,948人;到民國44年(1955),再增加到2,150人。民國48年(1959)馬公第二漁港完工後,啟明里的人口約有2,491人;民國51年(1962),在現在的啟明街2巷(東甲北極殿西側)設立啟明飲食攤販市場時,又增加到2,703人。民國55年(1966),北鄰的光武營區(屬於長安里)規劃為商業住宅區之後,啟明里的人口更增加為2,905人;而在民國58年(1969),達到2,928人的最高峰。翌年起,啟明里的居民人數雖然也開始緩緩下降,但是在民國71年(1982)都還維持在2,000人以上。到民國72年(1983)以後,啟明里的人口才加速外流(當年約有1,944人);民國78年(1989)有1,568人;85年(1996)減少為1,269人;88年(1999)以後,則都只有1,100人左右;截至民國94年(2005)為止,全里計有25鄰359戶,1,164人。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2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4-01-1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