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里位於
清領時期媽宮城三甲內,由於在城內之東北部,以位置命名為「
東甲」。戰後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時,由政府命名為「重慶里」迄今,命名的原則可看出乃屬佳言吉字類型。
-
本里與
啟明里於
清領時期同屬於
媽宮城東甲的部分,當時的程朱祠、
城隍廟、
朝陽祠等,皆位於本里的區域範圍內。
日治時期本里屬於「北町」的一部份,區內有學校、商業機關及醫院等。戰後初期本里改稱「重慶里」,
民國40年(1951)仁愛路一帶開闢了重光市場,成為提供日常用品的商場,繼而興建建國市場後,成為市區的商業重心。另外,電影院、漁港等陸續興建,使得商店高樓相繼出現,更帶動了地方上的繁榮。現今本里電影業受到錄影帶、電視的衝擊,生意逐漸蕭條。如今受到觀光業的發展,尚可在春、夏觀光季看到觀光人潮購買特產、土產外,已逐漸步上
啟明里的後塵,被
陽明里、
朝陽里等新興社區所取代。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重慶里位於
媽宮城之東北,西鄰建國路,南抵仁愛路,北自民生路迤邐三民路達第二漁港皆屬之。
清領時期以前與
啟明里同屬於
媽宮社之「
東甲」,
日治時期則為
媽宮街之「北町」,光復後依行政區域劃分,命名為「重慶里」。
-
文字來源|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