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牡蠣養殖紀錄

2023牡蠣養殖紀錄|城前牡蠣養殖|拍攝日期:2023-09-26(星期二)

牡蠣養殖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澎湖的牡蠣養殖始於清光緒7年(1881),由當時的澎湖協副將蘇吉良引進廈門的蠣種,在媽宮城迎薰門外種蠣,可是成績乏善可陳。民國43年(1954)馬公鎮公所從台南安平購進種苗1,000支,在井垵海灘以「插篊式」(插竿)試養,經過1年的試驗,成績不錯,但是並沒有引起漁民的養殖興趣。123民國55年(1966)及59年(1970)也都有試養,只是規模都不大。民國60年(1971),鹿港水試分所撥贈本縣牡蠣苗10萬粒,由馬公工作站在井垵菜園海域試驗4個月之後,蚵殼平均長度已達4公分,成績相當不錯。民國62年(1973)又獲得農復會的補助,在井垵城前潭邊瓦硐海灘試驗插篊式養殖15公頃,雖然因為海螞蝗(東方食蚵扁蟲)侵食蚵肉,成果不如預期,但是已經逐漸建立起漁民的養殖興趣及信心。
-
民國63年(1974)再擴大試養規模,在許家菜園瓦硐設置牡蠣養殖示範區30公頃,從事簡易「垂下式」(棚架式)養殖,一共建立了養殖棚架60棚,掛苗8萬串。翌年又在菜園許家竹灣試驗深水延繩式養殖20組,養殖成績良好。而高雄永記塑膠公司在前寮海域試驗的深水延繩式牡蠣養殖500串,也獲得很好的成績,才4、5個月就可採收,引起地方上熱烈迴響。
-
民國65年(1976)推行加速農村建設計劃,共有32個蚵農申請政府貸款補助,在西衛大倉五德竹灣淺海從事深水延繩式養殖。翌年區漁會再核撥貸款760萬元,協助38戶蚵農投入這項新興的養殖事業。這種深水延繩式養殖的成本低,耐用年限高,而且牡蠣終日沈浸水中進食,成長迅速,剝肉率高,相當適合在澎湖的海域發展。
-
養殖牡蠣的海上作業相當吃重,民國71年(1982)五德的養殖戶許天雄委託湖西鄉菓葉村明昶鐵工廠研發出機械吊臂(起蚵機),架在舢舨上起落蚵架,既省時又省力,一部起蚵機可以抵得過6名男工。後來經過2年的改良,在民國74年(1985)由農發會補助推廣,使養殖牡蠣進入機械化時代。同年,縣政府又輔導區漁會辦理養殖牡蠣共同運銷,防止商販壟斷市場價格,並且舉辦牡蠣機械剝殼處理觀摩會,鼓勵各養殖業者研究改進牡蠣人工剝殼方式,減少工資支出。翌年澎湖水試分所試驗牡蠣剝殼自動化,在當年6月交付裡一位養殖業者一組牡蠣自動剝殼機試用,後來因為遭受到韋恩颱風損壞而中止。
-
民國75年(1986),全縣主要有澎南海區(以菜園鐵線五德為主)、大倉灣海區(以西衛中屯城前通梁為主)、西嶼東岸海區(赤馬碼頭以北至橫礁碼頭一帶)及赤馬內垵海區(內垵北港赤馬間內灣)等4個養殖區在推廣深水式的牡蠣養殖。養殖方法除了城前菜園有少部分使用平掛式及竹筏延繩式之外,絕大部分都採用浮筒延繩式養殖,養殖面積約達560公頃,以每12個浮筒為一組計算,總計約在2,200組左右。養殖的牡蠣都以鮮蚵肉或帶殼蚵運銷臺灣本島,經營情況尚稱良好。於是決定從民國76年(1987)起推廣。
-
澎湖養殖的牡蠣,最初在本地雇工剝殼,以鮮蚵肉運銷臺灣,由於產量不多,價格穩定。後來養殖面積擴大,產量增加,漁村人力有限,全部剝殼運銷緩不濟急,就改為帶殼運銷。但是卻因此而被蚵販壟斷價格,養殖業者每年約短收1,500萬元,本地的剝殼副業工資也損失了1,500萬元。到民國79年(1990)區漁會才又開始辦理生鮮帶殼牡蠣共同運銷臺灣,來平衡市場供需,減少管銷費用。
-
民國75年,臺灣發生綠牡蠣事件,消費者聞蚵色變,牡蠣價格一夕崩盤。澎湖也遭到池魚之殃,產地價格從每公斤120元暴跌到40元還乏人問津,而且韋恩颱風又襲毀了往返龍門港與雲林箔子寮的澎湖區漁會「澎漁1號」運銷船,使得共同運銷工作因而終止。
-
根據縣政府的估算,使用深水延繩式養殖牡蠣,每組浮筒成本只要8萬元,全年可以收穫兩季,年收益約20萬元,一組浮筒可以使用5年,總收益約100萬元,本小利厚。而且本縣天然環境得天獨厚,沒有工業污染,養殖牡蠣的品質冠於全台。同樣是帶殼牡蠣,臺灣養殖的零售價每公斤18元,澎湖的卻能賣到40元,因此,投入養殖牡蠣的漁民越來越多。
-
但是深水養殖牡蠣,從民國61年(1972)試養牡蠣開始,便陸續傳出有扁蟲侵食牡蠣。140民國68年(1979)8月災情趨於嚴重,菜園一帶海域,每一串牡蠣平均附著25隻扁蟲,養殖的牡蠣損失53%;民國74年(1985),扁蟲為害更加猖獗,6月間在大菓葉海域的試養牡蠣,每一串附著的扁蟲數超過100隻,損失高達90%。
-
民國74年,水試所澎湖分所邀集國內廿餘位專家學者,來澎湖共商研討防治方法,根據臺大教授林曜松的研究,扁蟲對於滲透壓的調節能力很弱,浸泡在淡水中約30分鐘就會死亡,因此建議漁民偶爾將牡蠣吊上岸來浸泡淡水後曬太陽,以消滅附著在殼上的扁蟲及其他生物。這個方法雖然能殺死扁蟲,但是必須將養殖架上的牡蠣串逐條吊起來處理再放養,相當費時費工,而且有效期只有短短的2個月,因此扁蟲為害一直無法徹底根治。
-
除了蟲害之外,澎湖的牡蠣養殖期間也越來越長,增加養殖成本。60年代推廣初期,牡蠣只要養殖半年就可以採收,肥滿度也都達到標準。但是因為養殖的密度越來越高,海域食物不足,養殖期逐漸延長,到了70年代已經需要1年才能採收上市,因此澎湖牡蠣養殖業日漸走下坡。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