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巷港、瓦硐港
-
瓦硐村古名「
巷港」,位於
白沙島最西南端,由
上社及
下社兩個自然社區所組成,
上社位於東方,
下社居西方,
下社海灣就是條似長巷的港道──「
巷港」,直通西南方的
大倉嶼與澎湖灣相聯。「瓦硐」相傳指建廟宇蓋屋頂的半圓型陶瓦,依古例民間不得採用,但因當地在清代時人才輩出,有清代呂雲鵬授
提標參府及巨富
張百萬等蓋厝建材,採用「瓦硐」,因而得名。
-
本村先民呂誠於永曆初年由金門遷入定居,由於清代設澳治於此,故早年人文薈萃,極盛一時,清代澎湖首富
張百萬曾建
別墅於此。另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
清領時期屬瓦硐澳管轄,稱為瓦硐港社。
日治時期稱為瓦硐澳瓦硐鄉,隸屬
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稱
白沙鄉瓦硐村迄今。本村於
民國60年(1971)實施社區建設,由政府、該村旅外人士及村民共同出資建設,並當地居民通力合作,使村容煥然一新。本村居民大多以農業為主,漁業為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瓦硐港社由
許姓、
方姓、
呂姓、
吳姓、
張姓、
黃姓、
李姓、
趙姓、
戴姓、
陳姓、
涂姓、
楊姓、
鄭姓、
高姓諸姓組成,以許、方、呂、吳、張繁衍較多,為主姓。
-
社內區分為
頂社、
下社;許、方、呂、李居
下社(
下瓦硐),係較早移入聚落之姓氏;吳、張、黃、趙、戴居
頂社(
上瓦硐),為較晚徙入者。其中,許、方、呂、吳、李、趙諸姓,由浯江徙來;
張姓、
黃姓由
大赤嵌社徙入;陳、涂、楊、鄭、高,則係外社
入贅者所傳(陳居
下社,涂、楊、鄭、高、居
頂社)。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98間;其中,
呂姓26間;
許姓、
吳姓各17間;
方姓、
張姓各11間;
李姓、
戴姓各3間;
涂姓2間;其餘黃、趙、陳、涂、楊、高諸姓,各僅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瓦銅港澳:在城仔澳西,相距四里許。前年紅毛曾築銃城於此。外有一嶼,曰桶盤嶼。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梁社五里許。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梁社五里許。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十里,登舟。由內港駕至北山瓦硐港寄泊,登岸,四里至通梁,三里至後藔...若逆流、逆風,未可駕駛。瓦硐港四里至大赤嵌社南,有塘汛,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一里至小赤嵌,三里至港仔......二里至城前,仍至瓦硐港,登舟。從吼門出洋哨巡......
瓦硐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二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瓦硐港澳
瓦硐港〈有銃城,紅毛所築。距媽宮澳水程二十二里。有澳,可寄泊。〉
瓦硐港澳:在廳治北五十二里。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縣治陸路三十里)....十三澳詩:四澳星連萃北山(赤嵌、鎮海、通梁、瓦硐四澳,統名北山),瓦硐看遍頓開顏。雞窗夜照青藜火,魚網朝圍綠水灣。港尾(社名)地饒花蛤盛,城前(社名)人樂鷺絲閒。豚肩鬥酒春風社,白叟黃童帶醉還。
本村於清領時期屬瓦硐澳管轄,稱為瓦硐港社。
瓦硐港城:瓦硐港城在澎湖。縣志:明天啟二年,荷蘭夷據澎築城。明年毀其城,未幾複築。
瓦硐港城,明天啟二年,外寇據澎湖築城。明年毀其城,未幾複築(同前)。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廳治陸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陸路十四里)、城前社(舊有前代銃城,今基址亦廢,陸路十九里)、港尾祉(陸路十九里)、後寮社(陸路二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