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瓦硐村紀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瓦硐村紀錄|拍攝日期:2018-09-20(星期四)

瓦硐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巷港、瓦硐港
-
瓦硐村古名「巷港」,位於白沙島最西南端,由上社下社兩個自然社區所組成,上社位於東方,下社居西方,下社海灣就是條似長巷的港道──「巷港」,直通西南方的大倉嶼與澎湖灣相聯。「瓦硐」相傳指建廟宇蓋屋頂的半圓型陶瓦,依古例民間不得採用,但因當地在清代時人才輩出,有清代呂雲鵬授提標參府及巨富張百萬等蓋厝建材,採用「瓦硐」,因而得名。
-
本村先民呂誠於永曆初年由金門遷入定居,由於清代設澳治於此,故早年人文薈萃,極盛一時,清代澎湖首富張百萬曾建別墅於此。另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時期屬瓦硐澳管轄,稱為瓦硐港社。日治時期稱為瓦硐澳瓦硐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稱白沙鄉瓦硐村迄今。本村於民國60年(1971)實施社區建設,由政府、該村旅外人士及村民共同出資建設,並當地居民通力合作,使村容煥然一新。本村居民大多以農業為主,漁業為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瓦硐港社由許姓方姓呂姓吳姓張姓黃姓李姓趙姓戴姓陳姓涂姓楊姓鄭姓高姓諸姓組成,以許、方、呂、吳、張繁衍較多,為主姓。
-
社內區分為頂社下社;許、方、呂、李居下社下瓦硐),係較早移入聚落之姓氏;吳、張、黃、趙、戴居頂社上瓦硐),為較晚徙入者。其中,許、方、呂、吳、李、趙諸姓,由浯江徙來;張姓黃姓大赤嵌社徙入;陳、涂、楊、鄭、高,則係外社入贅者所傳(陳居下社,涂、楊、鄭、高、居頂社)。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98間;其中,呂姓26間;許姓吳姓各17間;方姓張姓各11間;李姓戴姓各3間;涂姓2間;其餘黃、趙、陳、涂、楊、高諸姓,各僅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瓦銅港澳:在城仔澳西,相距四里許。前年紅毛曾築銃城於此。外有一嶼,曰桶盤嶼。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梁社五里許。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梁社五里許。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十里,登舟。由內港駕至北山瓦硐港寄泊,登岸,四里至通梁,三里至後藔...若逆流、逆風,未可駕駛。瓦硐港四里至大赤嵌社南,有塘汛,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一里至小赤嵌,三里至港仔......二里至城前,仍至瓦硐港,登舟。從吼門出洋哨巡......

臺海使槎錄 / 黃叔璥|卷二|


瓦硐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二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瓦硐港澳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瓦硐港〈有銃城,紅毛所築。距媽宮澳水程二十二里。有澳,可寄泊。〉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瓦硐港澳:在廳治北五十二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縣治陸路三十里)....十三澳詩:四澳星連萃北山(赤嵌、鎮海、通梁、瓦硐四澳,統名北山),瓦硐看遍頓開顏。雞窗夜照青藜火,魚網朝圍綠水灣。港尾(社名)地饒花蛤盛,城前(社名)人樂鷺絲閒。豚肩鬥酒春風社,白叟黃童帶醉還。

本村於清領時期屬瓦硐澳管轄,稱為瓦硐港社。


瓦硐港城:瓦硐港城在澎湖。縣志:明天啟二年,荷蘭夷據澎築城。明年毀其城,未幾複築。

臺陽見聞錄 / 唐贊袞|


瓦硐港城,明天啟二年,外寇據澎湖築城。明年毀其城,未幾複築(同前)。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廳治陸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陸路十四里)、城前社(舊有前代銃城,今基址亦廢,陸路十九里)、港尾祉(陸路十九里)、後寮社(陸路二十七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