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外垵村記錄

2021外垵村記錄|拍攝日期:2021-09-05(星期日)

外垵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外塹社
-
垵,坑也,與「灣」同,應有灣澳之意;此地古稱「外塹」,「塹」:「坑」也,為較低溼的坑谷地形;且此地並無溪流曾經存在的證據,故將之解釋為溪谷似較不妥。「內垵」或「內塹」與「外垵」或「外塹」同為四周環丘,地勢較低之地,而以早期臺海兩地交通往來的形勢觀之,內垵瀕臨澎湖內海,外垵瀕臨外海,內、外之稱,由此相對而來。
-
本村呂姓先民與內垵村相同,皆是先由金門林兜遷澎湖東衛,後族人再輾轉遷徙到西嶼內、外垵。另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清領時期歸屬於西嶼澳,以外塹社為名。由於地處澎湖至臺灣的水路上,為舟船往來必經之地,位置相當重要,除設置水師防汛防備,屬內塹汛兼轄外。於清乾隆43年(1778)西嶼島南端盡頭處,建有西嶼燈塔一座,成為沿海船隻重要的指引。商船往來頻繁,在外塹海邊,亦有商販小舖數間,如布舖、油燭酒米舖等,形成西嶼澳聚落採買日常用品的重要市集。日治時期稱為西嶼澳外垵鄉,隸屬西嶼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本村稱西嶼鄉外垵村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外塹社」由許姓呂姓盧姓李姓劉姓曾姓尤姓張姓洪姓董姓趙姓韋姓朱姓高姓等14姓組成。其中許、呂、李、盧、曾5姓係最早徙入的姓氏,繁衍較多,為主要姓氏;劉氏尤氏2姓雖亦屬早期移民,但繁衍不多;其餘張、董、趙、洪4姓在嘉慶、道光年間始徙入,戶數亦不多;韋、朱、高3姓則係光緖年間或日本時代徙入,各僅1戶。
-
諸姓中許、呂、李、盧、董5姓由金門徙來;尤姓由廈門徙來;劉、曽、趙3姓原籍不詳;張姓北山嶼吉貝社張姓支系;高姓大山嶼案山社高姓支系;洪姓內塹社洪姓支系;韋姓原籍山東濟南,朱姓原籍安徽,皆係清兵落籍者。
-
聚落區分為「東邊」、「中間」、「墘仔底」、「窩溝口」、「海沙尾仔」、「西勢」、「窩溝內」、「半壁仔」8個區域。昭和時期全社有三合院191間,其中東邊49間、中間51間、墘仔底32間、窩溝口10間、海沙尾仔2間、西勢8間、窩溝內28間、半壁仔11間。以姓氏別之:大許49間,小許34間,大李29間,下李10間,呂姓18間,盧姓17間,曾姓16間,劉姓6間,尤姓3間,洪姓張姓董姓各2間、趙姓韋姓高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外塹澳:在西嶼頭嶼裡面。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一曰內塹澳在西嶼之南。此澳有二,分為內外。外塹去內塹不遠,約其地有二里許。外塹之西,有東西二窩。窩者,水中高地也。東窩潮退時,離水四丈八尺、闊七尺;西窩潮退時,離水二丈餘,其上傾瀉不平。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即內、外二塹地也。極澎之西表,為廈門西渡者之標准焉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內塹澳在西嶼之南。此澳有二,分為內外。外塹去內塹不遠,約其地有二里許。外塹之西,有東西二窩。窩者,水中高地也。東窩潮退時,離水四丈八尺、闊七尺;西窩潮退時,離水二丈餘,其上傾瀉不平。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大果葉二里,左為緝馬灣,右為小果葉,南四里至內塹;接季輪撥千、把各一員.......內塹西南三里至外塹澳口,炮臺一.......

臺海使槎錄 / 黃叔璥|卷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外塹澳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外塹〈在內塹西南三里,產文石。二塹東西二山懸聳天半,為由廈抵澎之標准。有澳,南北風俱可寄泊。〉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外塹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二里二塹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為渡廈之標准。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西嶼澳:⋯外塹社(此山頗高,臺廈往來船隻皆視此為標準,亦北風泊船之處。距廳治水程三十里)⋯⋯西嶼外塹海邊,亦有小鋪數間:布鋪、油燭酒米鋪、青菜豆腐鋪、咸魚鋪、藥材鋪、豬肉案(遇節方屠宰,亦不常有也).....西嶼外塹社井此井在半山之腰。水亦清甜,無鹼氣,亦井中之略佳者。

清領時期歸屬於西嶼澳,以外塹社為名。


外塹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炮台一座。屬內塹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汛兵一十五名協防。兼轄小門汛。東至本汛山鼻尾,西至清水垵,南至花嶼、貓嶼諸嶼,北至吼門。


酉嶼澳:(在大山嶼之西,出產文石。西嶼落霞,台郡八景之一).....、外塹社(一名外垵,水程二十二里。此山頗高,兩垵俱築炮台。又有石塔一座,夜必燃燈,台、廈往來船隻,皆視為標准。亦北風泊船之處)


外塹山:在西嶼之南,瀕海盡處。邇年於高阜建立塔燈,夜開一點明星,照耀遠近,為海船往來之標准。


西嶼外塹井:在半山之腰,味亦清甘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