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池西村紀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池西村紀錄|拍攝日期:2018-11-30(星期五)

池西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小池角
-
池東村、池西村兩村在戰前一直合稱「小池角」,意「小池塘的角隅」。即「在小池塘角隅的聚落」之意,相對於「大池角」。《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記載:「西嶼鄉治在池西村為昔日之小池角,因島嶼西岸近海有一淡水池故得稱。」然現今已不見小池之蹤跡。
-
池西村於清領時期相關之聚落發展,請詳見池東村之敘述。戰後民國78年(1989)年開工興建小池角水庫,79年(1990)完工,目前並未開始供水。本村由於與池東村清領時期以來即屬同一個聚落單元,較難單以池東村或池西村區分。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小池角社陳姓顏姓鍾姓盧姓呂姓洪姓黃姓謝姓薛姓李姓郭姓劉姓許姓蔡姓林姓徐姓王姓等17姓組成。明崇禎年間最先遷入該社者為陳姓;接踵徙入者為顏、鍾、盧、呂4姓,皆在永曆初期;洪、黃2姓則在永曆後期徙入;康熙中期謝姓徙入;乾隆年間薛、李、劉、許、郭、蔡6姓徙入;最晚遷入者為林、徐、王3姓,約在嘉慶晚期。其中陳、顔、盧、呂、洪、黃、謝、劉、許、薛、李11姓由金門徙來;鍾、郭2姓由漳州海澄徙來;林姓由漳州東山徙來;蔡、徐、王3姓原籍不詳。
-
社內區域分為「大菓葉」、「頂寮」、「東勢」、「下寮」、「崁腳」、「竹仔街」(以上今池東村)、「山仔頭」、「北井仔」、「三房」、「西井腳」、「山後頭」、「西角仔」(西寮)、「東寮」(以上今池西村)13個區域。其中陳姓分居東勢頂寮東寮顏姓分居北井仔三房西井腳、山後頭、竹仔街東寮盧姓下寮呂姓鍾姓郭姓蔡姓頂寮洪姓分居西寮東寮黃姓下寮謝姓東寮劉姓許姓竹仔街薛姓東勢林姓北井仔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359間,係澎島三合院間數最多的聚落。其中大菓葉2間、頂寮71間(頂厝53間、下厝18間),東勢20間,下寮65間,崁腳6間,竹仔街23間(以上今池東村);另山仔頭2間、北井仔57間,三房23間,東寮32間,西井腳14間,山後頭15間,西寮12間,下寮17間(以上今池西村)。以姓氏別之,顏氏125間,黃氏50間,盧氏42間,呂氏33間,陳氏28間,鍾氏22間,劉氏11間,洪氏21間(洪細派9間、洪老派10間、內塹社派1間、紅羅罩社派1間),謝氏5間,許氏7間,郭氏4間,林氏李氏各3間,蔡氏薛氏各2間,王氏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3-08-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再北經緝馬灣、小裏葉,八里至小池角,西北四里至大池角......

臺海使槎錄 / 黃叔璥|卷二|


小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六里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小池角、...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小池角澳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小池角澳〈由內塹北經緝馬灣,小果葉至此八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小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六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西嶼澳:⋯、小池角社(距廳治水程三十里)。


酉嶼澳:.....、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