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大池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大池角
-
大池角意「大池塘的角隅」。即「在大池塘角隅的聚落」之意。《澎湖廳志》中亦有相關之記載,然此大池塘的蹤跡,現今因新漁港的開挖,已成為新漁港的一部份,僅存於耆老之記憶中。
-
本村顏姓先民,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記載有二支。一為顏福,由福建泉州同安遷至澎湖小池角,子孫繁衍後,分布大池角、緝馬灣等地,稱為小池角顏氏。另一為顏昌、顏晉仲叔侄,於永曆15年(1660)由福建泉州同安遷移至澎湖白沙,其後分居於西嶼鄉,子孫繁衍散布在今大小池角小池角即今池東村池西村)、赤馬村白沙、下寮、馬公等地。另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時期西嶼,以大池角社為名。日治時期稱為西嶼澳大池角鄉,隸屬西嶼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大池村、二崁村合稱大二村;民國43年(1954)二崁村分離獨立設村,稱為大池村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大池角社由王姓陳姓顏姓洪姓鍾姓傅姓黃姓等7姓組成;其中王、陳、顏、洪4姓較早徙入,繁衍較多為主姓;鍾、傅、黃3姓稍晚徙入,繁衍較少;曽姓咸豐年間入贅陳氏,僅1戶。其中陳姓(碧湖派)、洪姓由金門徙來;鍾姓由漳州海澄徙來;顏姓小池角顏姓支系;王、陳(潁川派)、傅、黃、曽5姓原籍不詳。
-
聚落區分為「橫街仔」、「頂寮」、「中寮」、「下厝」、「下寮」、「池西」6個區域:最早徙入的王姓居頂寮、橫街仔和下厝、潁川陳居頂寮、橫街仔和下寮;接踵徙入的顔姓、洪姓散居頂寮、中寮、下厝、下寮;最晚徙入的碧湖陳和黃姓居中寮;曽姓居中寮;(鍾)傅姓居下寮。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126間,其中橫街仔8間、頂寮32間、中寮31間、下厝18間、下寮31間(東10間、西21間)、池西6間;以姓氏別之:顏氏34間、王氏26間、洪氏26間、陳氏(潁川派)17間、(碧湖派)14間、黃氏7間、鍾氏傅氏)、曾氏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4-08-3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大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八里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大池角、...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大池角澳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大池角澳〈在小池角西北四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大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西嶼澳:⋯大池角社(距廳治水程三十里)

本村於清領時期屬西嶼,以大池角社為名。


大池角:在西嶼,有池可廣可數畝,大旱不涸,堪資灌溉(大小池角兩鄉,以池得名).....酉嶼澳:大池角社(水程十八里).....


十日從竹篙灣鄉出發,到大池角鄉。鄉內西北端海岸有一水池,東西直徑一町半,南北直徑五十間左右,因此地名叫做「大池角」。

台灣踏查日記 /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