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寮洪氏古厝〇號

影像分類:古厝  頂寮洪氏古厝〇號|大池村〇號|拍攝日期:2019-08-03(星期六)

大池洪姓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洪姓始祖為洪萇(廷茂),係金門青岐14世。紅羅罩社頂寮11世洪錦川《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說.大池角派》載:「洪萇曾祖元才公,祖父應運公,父君兆,伯父君值;由金門后豐,移居大池角。萇公生於崇禎15年(1642),傳一郎諱祖,生於永曆28年(1674)」。推判洪萇約於永曆晚期徙澎。
-
昭和時期洪氏有三合院26間,裔孫分居社內頂寮8間(今大池村65-70、76-77號)、中寮7間(今大池村53-58、60號)、下寮8間(今大池村20-25、32-33號)、池西3間(今大池村1-3號)。
-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考略.洪姓》載:「洪氏姓源有三,其一出自共工氏,《姓纂》載炎帝裔孫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按炎帝神農氏之復句龍之子垂,為堯共工(水官)名,因以命氏,列為諸侯而國於共(今甘肅涇川縣北),為共氏。漢靈帝時共勳子共普避仇遷於益水(今陝西洋縣西),加水於左為洪氏。其二宏氏改姓,《姓氏考略》載豫章(今江西南昌)宏氏,避唐明皇諱,改為洪氏。其三出自姫姓,翁氏所分。《六桂堂叢刋》載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六,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長子處厚,分姓洪。兄弟六人同列進士皆貴顯,有六桂聯芳之譽。洪敏麟《洪氏淵源》載漢末共普避禍,遠徙西域燉煌,改姓洪氏,與塞外諸族共聚,棄文尚武幾達千載之久,族人遂以燉煌為郡號。迨宋朝時洪士會復還中原,真宗時洪仁璲為長泰知縣,派裔傳衍閩省,奉為一世祖,後裔洪原璋移居漳浦,是為車田下營始祖。」
-
《金門縣志.人民志.氏族》載:「洪氏帝堯時共工氏之後,後推本水德,加水為洪氏。望出燉煌、豫章、宜城。南北朝中原紛亂之時,即有南遷入閩者。唐隨牧馬監陳淵來浯者十二姓,洪亦其一,但其裔無考。今浯之洪氏,均係唐以後來者,約有四系:青岐洪,宋末有㓋慰者,自南安英內遷來,卜卦居烈嶼青岐,其七世孫洪包分居黃厝,包孫魁基分居埔頭。慰之支派分衍浯之鳳山(西洪);另一支派分居海澄潯塢,至明中葉回浯,初居水頭,後徙後豐港。又烈嶼中墩、楊厝之洪,皆青岐之派。其從晉記林邊來浯者有小嶝、後浦及烈嶼林邊之洪,來時均在清初。於清中葉來自同安曾宅者,有洪份者定居烈嶼湖井頭,其裔分居後井。於清季咸同間先後來自同安缸頭者,有後浦之洪。」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
大池洪姓始祖為洪廷茂。依據洪錦川1983年所編《洪氏宗譜》〈忠宣公派分支世系〉紀錄,大池角洪姓祖先可追溯至宋高宗末年的洪楷(洪十七郎),洪楷原籍江西樂平,曾於科舉考試取得進士功名,之後遷居到金門烈嶼青岐,其後裔又歷經數代,輾轉擇定金門水頭附近〔按:今金門后豐/後豐〕發展。十七世紀上半葉明末清初變亂之際,金門后豐的洪氏族人開始向澎湖移墾,起自第十三世「君」字輩,經過第十四世「廷」字輩、第十五世「弘」字輩,大約在第十六世「鐘」字輩後裔告一段落。洪廷茂即為金門后豐洪氏族裔的第十四世祖「廷」字輩,其前三代分別為:曾祖父洪元才,第十一世祖「元」字輩;祖父洪應運,為洪元才的次子,第十二世祖「應」字輩;伯父洪君值,為洪應運的長子;父親洪君兆,為洪應運次子,第十三世祖「君」字輩。
-
在金門后豐洪氏族裔君、廷、弘、鐘字輩陸續渡海徙澎的風潮下,洪君兆的長子洪廷茂、次子洪廷問,也由金門后豐移居到澎湖開墾,之後洪廷茂選擇在西嶼大池角定居、洪廷問在西嶼小池角定居,分別成為大池角小池角兩個聚落的洪姓始祖。洪廷茂於清朝康熙22年(1683)過世,得年41歲,反推出生年應為明朝崇禎15年(1642);洪廷問出生年則為明朝崇禎16年(1643),卒年不詳。至於洪錦川1983年所編《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說˙大池角派〉稱大池角洪姓開基祖為洪萇,乃是將第十六世「鐘」字輩洪萇誤認為第十四世「廷」字輩的洪廷茂,而產生筆誤。洪廷茂實為洪萇祖父。
-
儘管洪廷茂(1642-1683)成功渡越台灣海峽天險,抵達澎湖西嶼大池角,但其此後的拓墾並不平順。《洪氏宗譜》(洪錦川,1983)紀載,洪廷茂長子名為洪祖,屬於第十五世「弘」字輩,可能出生於清朝康熙甲寅年/康熙13年/南明永曆28年(1674),在其十歲時,洪廷茂的房舍「蒙霹靂之災」,洪廷茂亦受「伯神應召之慘」,也就是房舍被雷擊摧毀、洪廷茂隨之過世。現有文獻對於洪祖早年的人生仍缺乏詳細記錄,僅能倚靠大池洪姓族人洪石葬手抄本家譜補充後半段:洪祖由當地洪姓後裔尊奉為大池角祖,而其下一代為洪萇,屬於第十六世「鐘」字輩,娶妻姓氏不詳、閨名蔭。歷經三代的艱苦開墾,金門后豐洪氏後裔到了洪萇、蔭娘這一輩,終於在大池角聚落站穩腳跟。
-
由洪石葬手抄本家譜可知:洪萇與蔭娘生有四子,分別為洪瑾、洪瑜、洪璇、洪璣四人,屬於第十七世「淳」字輩,此後洪瑾、洪瑜、洪璇、洪璣四脈子孫持續繁衍。例如,第十八世「桓」字輩的洪璣傳有四子,分別為洪絢(洪婉彩)、洪素(洪婉然)、洪輔(洪婉爾)、洪倩(洪婉珠)。此後第十九世為「繼」字輩,包括而不限於:洪絢所傳的洪文瑞、洪榮宗,遷徙到台灣本島鹿港移墾;洪素單傳一子,洪武祥;洪輔傳有兩子,分別為洪科一(洪痕)、洪繼元;洪倩傳有兩子,分別為洪孝、洪聳。至於第二十世,則為「世」字輩,其中洪武祥支系所傳者,即有洪扶慶、洪扶沃、洪扶芳、洪扶度、洪扶蘇等兄弟。其後,第二十一世為「丕」字輩、二十二世為「承」字輩、二十三世為「瑞」字輩、二十四世為「肇」字輩、二十五世為「良」字輩、二十六世為「會」字輩,四脈後裔開枝散葉,直至今日。
-
大正二年(1913)日本總督府的《特別漁業免許願—石滬漁業》登記檔案顯示,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大池角洪氏族裔至少擁有四口以血緣傳承的石滬,由西向東逆時針依序為西滬崎頭的「西滬」/「林盤枝滬」、大池角灣/大池角垵下寮外側的「門口滬」、崁仔鼻西南的「大滬」、崁仔鼻南側的「崁仔滬」,當時核發的〈漁業免許狀記載事項案〉登記號分別為847、842、840、841號,主要漁獲目標皆為鰮、鲻與各種雜魚。西滬的出願人〔按:石滬所有權人共同推舉的代表人〕為洪開,當時住址為西嶼澳大池角鄉二番戶;至於門口滬、大滬、崁仔滬的出願人則共同推舉洪業,當時住址為大池角鄉五八番戶。
-
上述洪氏族裔的石滬,在何時建成呢?1913年《特別漁業免許願—石滬》的〈復命書〉紀載,大滬和崁仔滬約為「二百十年前出願人等祖先築造」、門口滬約為「二百年前出願人等祖先共同開拓」、西滬/林盤枝滬則是「出願人等八、九代祖先開拓」。然而據此回溯時間,清朝康熙43年(1703),第十四世的洪廷茂已過世二十載、第十五世單傳的「弘」字輩洪祖年方二十九,第十六世「鐘」字輩的洪萇可能也未成年,人丁單薄的洪氏父子能否獨力建造兩口石滬?上述紀錄的年代敘述疑有誇大之嫌。較合理的解釋是,第十六世「鐘」字輩的洪萇成年娶妻生子後,第十五、十六、十七世祖孫三代共同建造大滬與崁仔滬,隨著洪瑜、洪瑾、洪璇、洪璣四兄弟的支脈各自繁衍,人口與糧食需求隨之增加,洪氏族人又在距離下寮更近的大池角垵合力開拓門口滬。至於西滬的敘述較為含糊,難以推估建成年代。
-
根據蔡光庭(2018)《大海洋洋總是田:西嶼澳古厝聚落姓氏圖鑑》紀載,到了日治時期昭和年代大池洪氏族裔發展規模已達三合院26間,裔孫分居頂寮8間(今大池村65-70、76-77號)、中寮7間(今大池村53-58、60號)、下寮8間(今大池村20-25、32-33號)、池西3間(今大池村1-3號)。比對洪石葬手抄家譜,二十二世「承」字輩出生年代約為清朝光緒年間到日治明治年間、二十三世「瑞」字輩出生年代約為日治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間、二十四世「肇」字輩出生年代約為日治大正末期到昭和年間、二十五世「良」字輩約為日治昭和末期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早期出生,不晚於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
-
大池角洪氏族人中,近代較知名者包括:第二十四世「肇」字輩族人洪啟育,為第二十三世「瑞」字輩洪清藝之子,曾任花嶼國小內垵國小外垵國小大池國小校長;第二十四世「肇」字輩族人洪頭,為第二十三世「瑞」字輩洪棟之子,曾任大池村長、西嶼鄉民代表。第二十五世「良」字輩族人洪高橋,為第二十四世「肇」字輩洪石葬之子,至台北發展,陽明海運公司散裝貨運部經理退休。另外,以製作模型大目船、無師自通水電工程聞名的西嶼巧匠洪來(1935-),亦為大池洪氏族裔。
-
參考文獻
-
洪石葬(2015)大池洪姓家譜手抄本。洪石葬手抄,未出版。
-
洪春芝(2020),〈1970年大池村洪姓冬至祭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澎湖島嶼生活記憶」網站。http://phm.phlib.nat.gov.tw/Page/WorkDetail/6964?type%E8%A5%BF%E5%B6%BC%E9%84%89%E8%80%81%E7%85%A7%E7%89%87
-
洪錦川(1983),《洪氏宗譜》。出版資訊不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典藏。
-
蔡光庭(2018),《大海洋洋總是田:西嶼澳古厝聚落姓氏圖鑑》。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
〈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澎湖廳)〉,《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殖產》。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426001。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7-10-19。知識更新|2025-06-1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