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張氏家廟重建紀念堂簡誌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本座張氏家廟紀念堂於民國七十年歲次辛酉陽月,乃將原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家廟之遺址,改建為紀念堂,供奉列代祖先神位、祖像,並陳列清朝雍正皇帝御賜聖旨牌匾外,尚存歷史性文物,俾後裔慎終而追遠,亦為一般憑吊抒懷古之幽情耳。
-
回顧來澎開基始祖隱公,於明末崇禎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從世居漳州府漳浦縣灶山頂埭頭東渡澎湖,卜居於白沙島赤崁社,後生五子胼手胝足,建功立業,忠孝傳家,文風鼎盛,首創巨型帆船(號稱龜仔船)常川航行閩南、臺灣通商交易,續向鹿港、淡水擴大海運貿易,繼向彰化大甲開拓一片廣大田園,富甲臺澎,受人稱為「張百萬」,造成一代傳奇人物也。
-
後其長孫啟俸公投筆從戎,初任千總。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以平臺有功誥封特授懷遠將軍(從三品武官),題授功加都司簽書職銜,後累官至福建銅山水師營參將,且追封乃父遠公、祖父隱公三代為懷遠將軍,其妻室均授封三品淑人之榮譽。
-
而其次孫啟璋公,學修國子太學生,階授修職郎(正八品),生八子,秉承父業,日臻龐大,豐功偉業,人才輩出,涵蓋三代。是於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擇地於今之瓦硐村興建八落厝,同時創建三百多坪四合院式張氏家廟,建築雄偉,廟內棟樑屏堵,雕刻精巧,金碧燦爛之廟堂,常有高官士紳聞名前來參觀,極一時之盛事。從此瓦硐港開始繁華,一度成為白沙島澳治所在地,亦為澎湖文教發祥地也。
-
第因澎湖乃係海中孤島,地瘠民貧,况諸族人外流異地,成家立業,逐漸疏離,家園荒蕪,八落厝有改建者,有人去樓空者,堪嘆三百年來物换星移,歷盡滄桑,昔日之面目全非矣。
-
而廟堂不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受颱風襲擊,無力修復,任其倒塌,變成曠廢。昔日之風格,竟已蕩然無存,且其名匾、木聯及各雕刻物等,因收藏不妥,已被白蟻蛀蝕毁棄,僅存二、三古匾、木聯差強人意,撫今追昔、感慨系之。
-
幸逢雲聘、兆麒兩位族親回梓,目睹廟堂傾圮,均感愧疚,適值政府重視文化古蹟,蒙其鼎力襄助,並得族親熱誠關心贊助,捐款重建小廟為紀念堂。遂其夙願。惟憾不能恢復如昔日之雄偉莊嚴,但願下一代飲水思源,念茲在茲,再接再厲,宏揚祖德,更加敬宗睦族,堅強團結,維護祖先所掙得之榮譽,即幸甚焉。
-
瓦硐張氏族親會敬立
-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歲次辛酉臘月吉置
-
文字謄打|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1-1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