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信仰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歷史
文物
石碑
區:
西嶼鄉
橫礁村
文物
區:
白沙鄉
通梁村
文物
區:
通梁村
陸運
跨海大橋
時:
1970
(民國59年)
時:
戰後時期
戒嚴期
文物
───
跨海大橋紀念碑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跨海大橋
紀念碑(一):〈澎湖
跨海大橋
落成紀念碑〉
-
〈澎湖
跨海大橋
落成紀念碑〉位於
跨海大橋
通梁
端,原碑立於
民國59年
(1970)
12月,茲將原碑文抄錄如后:
-
津梁之制,肇自姬周;川衡設官,事有專屬。鄭子產以乘輿濟人溱洧,孟軻譏以惠而不知為政;必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而後民不病涉,是知政。尚經野視,交通為要,圖其所由來者,遠矣。澎湖當臺灣海峽之衝,夙稱形勝。自
民國三十四年
臺員光復後,設縣治於
馬公
,凡轄大小島嶼六十有四。其人口則多聚居
馬公
、
白沙
、
西嶼
三島,周環巨浸,渺各一方,往往濁浪排空,商旅不行,居民輒有望洋之嘆。元首蔣公以袵席斯民為念,爰命臺灣省政府公路局成立澎湖
跨海大橋
工程處,鳩工庀材、籌建大橋,俾聯三島為一體,以宏利涉。其名曰跨海者,蓋紀實也。經始於
民國五十四年
五月,迄五十九年十二月方告竣事。橋長二千一百六十公尺,附以海中路堤三百二十公尺,陸上新路三千零六十一公尺,大榕樹支線三百四十五公尺,共費新台幣一億四百五十萬元。仰賴元首諄諄督導,用能員工效命,軍民協力以底於成。其間,憑險作固,措設維艱,殆有為臆度所不及者。今災袪鯨口、地縮虹腰,俯浩淼之,滄溟跨穹窿之懸,磴車不濡軌,人慶安瀾。不惟有裨經濟之擴展,文化之交流,且於政令宣達、軍實轉輸尤臻便捷。他若風物清美、足備游觀,特其餘事焉耳。萬轍來同、康衢載詠,寧彼徒杠輿梁所克擬哉。履斯橋者,當思元首憂勤、軍民作苦,而益抒其忠愛之悃。以自奮於利群富庶之途,斯則大慶奉職是邦所為致,其翹企者也。至橋工全部實錄,別有詳備之紀述,在茲不贅云。
-
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撰
-
總統府資政趙恒惕書
-
中華
民國五十九年
十二月
-
跨海大橋
紀念碑(二):〈澎湖
跨海大橋
刻石後記〉
-
〈澎湖
跨海大橋
刻石後記〉位於
跨海大橋
通梁
端,原碑立於
民國59年
(1970)
12月,〈澎湖
跨海大橋
刻石後記〉刻石於〈澎湖
跨海大橋
落成紀念碑〉背面,此碑文為〈澎湖
跨海大橋
落成紀念碑〉的白話解釋,茲將碑文抄錄如后:
-
建築橋梁,便利交通,周代早有規制,是知我國自古保民及便民,即以交通建設為首要。春秋時代,鄭子產為相,曾用其乘輿濟渡行人,孟子笑其不事修橋架梁,實乃好行小惠,殊非為政之道!澎湖當臺灣海峽之衝,形勢險要,而交通不便,
民國卅四年
,臺灣光復,設縣治於
馬公
,轄大小島嶼六十有四,人口多聚居於
馬公
、
白沙
、
西嶼
三島,其間互隔大海,通行困難,每值風季,巨浪排空,舟行尤險。總統蔣公有見及此,為謀島民交通便利,特命臺灣省政府籌建
跨海大橋
,以利民行。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承辦此項工程,於
民國五十四年
五月興工,至五十九年十二月乃告完成。橋長二千一百六十公尺,附建海中陸堤三百二十公尺,陸上新路三千零六十一公尺。大榕樹支線三百四十五公尺,共費新臺幣一億又四百五十萬元。此皆由於總統德意之所感召,凡百同心,軍民協作,員工效命,故能剋期完竣。回溯工程進行期間,幾經險阻,而終能突破重重之困難,不僅表現堅苦卓絕之精神,實亦克奏移山填海之神功!今日長虹臥波,落霞映海,添觀光之勝景,免商旅之艱難,無舟楫波濤之患,得軍民轉輸之利,口碑載道,豈偶然耶。大慶忝主省政,接力以赴,樂觀厥成,尤深欣辛!惟覺果能以此建橋跨海之精神,併力於全面經建之奮勉,進而共成反攻復國之偉業,當可指日而待也。爰刻石以誌壯盛,而勵將來。
-
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
-
中華
民國五十九年
十二月
-
跨海大橋
紀念碑(三):〈澎湖縣
跨海大橋
施工殉難人員紀念碑〉
-
〈澎湖縣
跨海大橋
施工殉難人員紀念碑〉設立於
民國59年
(1970)
12月25日,紀念施工期間罹難之人員,其中,有兩位屬於澎湖縣
白沙鄉
人。碑文抄錄如后:
-
澎湖
跨海大橋
自五十四年五月興工,五十九年十二月竣工,歷時五載有半。由於地處海島,天候莫測,浪高流急,艱險萬分;施工中,迭遭意外,先後殉難計凡七人。際茲大橋工竣,行旅稱便之日,緬懷殉難諸君冒險犯難之精神,捨身成仁之典範,殊堪矜式!謹勒石誌念,用示不忘。
-
謹錄殉難諸君芳名如下:
-
一、
民國五十六年
十一月二日方舟翻覆殉難者:
-
鄭分提,男,
民國五年
一月十日生,澎湖縣
白沙鄉
人。
-
陳月明,男,
民國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日生,澎湖縣
白沙鄉
人。
-
黃學勇,男,
民國十八年
一月五日生,花蓮縣壽豐鄉人。
-
蔡江福,男,
民國廿四年
十一月六日生,臺中縣清水鎮人。
-
賴添隆,男,
民國卅八年
六月一日生,桃園縣中壢市人。
-
二、
民國五十九年
五月二日大梁墜海殉難者:
-
溫永森,男,
民國廿八年
一月一日生,苗栗縣南庄鄉人。
-
三、
民國五十九年
五月廿四日第卅五號橋墩因安裝模板落海殉難者:
-
黃水秀,男,
民國廿一年
五月廿六日生,臺中縣東勢鎮人。
-
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局長李錫煜敬立
-
中華
民國五十九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
文字謄打|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0-31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跨海大橋紀念碑
|
戒嚴期
|
通梁村
|
石碑
赤崁仔路
|
赤崁村
|
交通地名
洪燈煌
|
明治
|
池西村
|
教育者
洪含蓄
|
大正
|
池西村
|
教育者
烏崁仔跤
|
中興里
|
礁坪地名
白馬郎君:小池角的家內神信仰
|
池東村
|
雕刻雕像
馬塚
|
中興里
|
墳墓
同儕團體遊戲
|
童玩遊戲
紅羅開蠻寺重建落成碑記
|
解嚴後
|
紅羅村
|
石碑
菓葉靈法寺碑銘
|
戒嚴期
|
菓葉村
|
石碑
郭雲南
|
明治
|
池東村
|
文人
蔡帕
|
光緒
|
赤馬村
|
教育者
鄭賢
|
光緒
|
瓦硐村
|
教育者
北極殿
|
崇禎
|
井垵里
|
玄天上帝廟
小池角李扶及其家族
|
大正
|
池東村
|
藝術人士
烏崁仔跤
|
中興里
|
礁坪地名
跨海大橋
|
戒嚴期
|
通梁村
|
橋樑
白馬郎君:小池角的家內神信仰
|
池東村
|
雕刻雕像
馬塚
|
中興里
|
墳墓
湖西鄉日治時期之林業
|
日治時期
|
湖西鄉
|
造林政策
平台知識總數
7,77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