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政府積極發展殖產興業,雖然澎湖本身不適合農業發展,但農業為人類生存之本,造林防風的方法逐漸受到政府單位重視,政府相當在意
季風帶來的問題,為鼓勵
東北季風期間的作物栽培,以及增加作物產量,因此澎湖廳提出獎勵,農戶只要設置防風設施,竣工後就補助50錢。3除鼓勵民間自行興築防風工事外,官方亦設置苗圃,在海邊沿岸與耕地附近,以造林的方式來阻擋強烈的
季風。
明治33年(1900)在
馬公街設立苗圃,為澎湖造林之嚆矢,其樹苗從內地沖繩與廈門引進,養成苗木之後,提供給各機關學校與民間種植,並開始進行官營造林。
明治39年(1906)選定
湖西庄造林,隨後在
西嶼島外沿海種植
銀合歡,此後各地不斷推行造林。日本政府所推行的造林計劃,主要分為官營與民營,兩種同時進行,但執行的動力強弱有別。初期以政府扶植民營為主,用官方資源興建苗圃,提供造林所需之技術、種子與苗木,再以獎勵方式勸民間多多種植林木。
大正2年(1913)開始推動保安林,並且獎勵鄉間造林。
昭和3年(1928)施行民營耕地防
風林「十年獎勵造林計劃」,並成立「耕地防
風林組合」在各地方鼓勵民間主動參與,並以半官方組織協助。
昭和8年(1933)再度實施造林計劃,將造林區域分為宅地、田邊與鄉村,但此次是以取得材薪為目的,無價配償種子與苗木。
-
雖然政府不斷推動民間造林,但成效似乎不佳,因此政府決定推動官營造林。
昭和14年(1939)又推動十年造林計劃,希望每年可以造林24公頃。戰時體制內,許多政策皆以提供軍事支援為考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一方面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為增加
農作物產量,廣徵民丁構築防風牆。該牆以100公尺為單位,牆上種植茅草,牆南栽種木麻黃與
銀合歡。造林雖然好處不少,但如果沒有與當地居民協調好,難免造成民怨,
昭和14年(1939)澎湖廳大舉構築防風牆,強迫居民種植防
風林,同時按丁口造林,規定每人皆需造一定長度的林,澎湖面積本來不大,因此日本強迫農民將耕地改作為防
風林,
湖西名士
吳爾聰還曾為此事寫下一首「耕地防
風林」詩來諷刺時政。造林事業不是一蹴可幾,需要長遠的計劃與落實的執行力,日本政府在
湖西庄推展造林時,就是有組織有計劃的來推行:
-
一、造林事業
-
造林因目的不同而栽種不同物種,就防風樹種來講,日本還將其分類,一等防風樹包含有欖仁樹、黃槿、榕樹、林投、木麻黃等,普通防風樹有台灣松、梓樹、
銀合歡等。如果是靠近沿海,其周圍以砂磧地為主,
地質上更為惡劣,因此在防砂樹木的選擇上,就與防風樹種有所不同,必需考慮到在砂地上能適當生存的樹種,還需兼顧耐乾燥、不怕鹽份,才能在如此惡劣環境生存。
明治33年(1900)《臺灣街庄植樹要鑑》裡提及,黃槿、林投、蚋樹、欖仁樹等,是很好的選擇。
-
二、苗圃
-
林業的推廣與發展,不只是單單造林一項。大量造林需要的樹苗,亦是決定造林成功與否的關鍵。樹苗品種好壞,決定其成敗,與農業的品種改良一樣重要,因此官方在澎湖設立3處苗圃,分別是
湖西庄的
湖西苗圃、
白沙庄瓦硐苗圃與
西嶼庄的
大菓葉苗圃。其中
湖西苗圃不僅是澎湖廳第一個官營苗圃,它對澎湖地區或是
湖西的林業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是島上數一數二的苗圃。根據
日治時期的資料顯示,苗圃內培養的樹種會因不同作用而有區別,基本上有分耕地防
風林苗圃、海岸防砂造林苗圃、基本防
風林苗圃與國庫支辦保安林苗圃等,
湖西苗圃因為面積廣大,所以是兼具耕地防
風林、國庫支辦保安林苗圃與海岸防砂造林的多樣性功能。防
風林的種植是日本政府頗為重視之工作,不論是獎勵民間主動栽培,或者由官方本身提倡,都取得不錯的成果。
-
日治時期推廣林業的成果為何,從戰後初期來澎湖的科學調查團的報告中可知一二:
-
林木之栽植,除要塞造林外,尚鮮見大片段者,各鄉村落附近,或山坡之南,間有零星之矮小林木,樹種單純,以
銀合歡、木麻黃較多,此外刺桐、檉柳、黃槿、草海桐、欖仁等亦間有散見,僅生長未見良好耳。
-
雖然這是對全澎湖的觀察,但亦可從中獲取戰後一些寶貴的林業訊息,一是
日治時期所造的防
風林或保安林,除澎湖軍事要塞基地較密集外,其他地方(亦包含
湖西)範圍和面積都不大。二是造林的植物以
銀合歡與木麻黃居多,與
日治時期資料吻合。三為造林的成果,林木的生長似乎有待加強。
-
文字引用|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25-10-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