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信仰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農業
農作物
───
黍類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黍類屬禾本科,是一種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一般株高0.3至1.3米。黍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叫黍子,是一種具有黏性的稷,黃色小圓顆粒性黏,碾成米後稱作黃米。可磨作粉,糕,並適宜釀酒。種子脫粒後穀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
湖西鄉
黍之種植,亦是以戰後初期為主,最多曾種植89公頃(參見表4.1.6)
民國54年
(1965)
耕種面積下降至20公頃後,祇剩零星之耕種。在時代的更迭中,工商業快速起飛,吸引年青人前往都市尋求發展,農業生產力在接續上出現斷層,澎湖的旱地終究因無法維持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而屈服於現實,終以休、廢耕收場。加上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鳥類啄食情形更加嚴重,至收成期幾乎僅剩୮空穗」。不若昔日大面積種植時,雖然亦受鳥類啄食,但損失比例畢竟有限,因而米粒尚有9成之譜。因此「黍」(含
高粱
、粟)在本鄉已多年未見種植且幾近絕跡,時代背景因素、種植意願的低落及鳥害等,正是扮演著「終結者」的角色。
-
文字引用|
湖西鄉
志
知識建檔|2025-10-19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湖西鄉志中冊
|
第48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蘆薈
|
農作物
黍類
|
農作物
陸稻試種
|
農作物
汲斗
|
水井水池
東北季風
|
氣候
深井
|
水井水池
畚箕井
|
水井水池
淺井
|
水井水池
沙港天主堂
|
戒嚴期
|
沙港村
|
教堂教會
圓通寺碑記
|
解嚴後
|
城北村
|
石碑
櫓魚栽
|
傳統漁法
汲斗
|
水井水池
北辰市場
|
戒嚴期
|
陽明里
|
市場
東北季風
|
氣候
深井
|
水井水池
畚箕井
|
水井水池
淺井
|
水井水池
水井
|
水井水池
午時水
|
夏季祭儀
天主教沙港幼稚園
|
戒嚴期
|
沙港村
|
幼稚園
平台知識總數
7,751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