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土城腳、土城口、五里亭、嘉蔭亭、水道路
-
本里於
清領時期稱為「土城腳」,部分則屬「紅毛城」的一部份。
日治時期又稱「土城口」、「水道塔」、「五里亭」一帶為現在之陽明里。其名稱由來為該地原有「土城」一座,
日治時期又建有自來水儲水塔,故如此稱呼。至於「五里亭」係「嘉蔭亭」之別稱,因
清領時期由廳署(
文澳)至此地約有五里路程,故稱「五里亭」。
民國68年(1979)由
朝陽里畫出獨立後,政府命名為「陽明里」,採取佳言吉字為命名原則,已不復見地名之原有特色。
-
關於本地的發展,
清領時期僅知有「土城」一座,據《重修臺灣縣志》的記載可知,雖然土城建於何時文獻並無可考,但大約可知在
乾隆年間即已存在。本地於
清領時期大部分屬
紅木埕社的一部份,在清
乾隆4年(1739),澎湖廳通判
胡格在本地建有嘉蔭亭,主要是因為當時由
文石書院至
媽宮之間的道路並無樹林,路途頗遠,因而建亭以供往來旅客休憩之用。由於嘉蔭亭附近皆為官地,故甚少居民在此居住。至
道光年間,
紅木埕鄉民高全在嘉蔭亭西邊蓋有瓦厝一所,雖為開拓本地較早的先民,然亦未能發展成較具規模的聚落。
日治時期沿用
清領時期的行政沿革,本地仍屬東西澳
紅木埕鄉,隸屬
隘門辦務署管轄。戰後本區合併於
朝陽里,由於人口增加迅速,
民國68年(1979)7月由
朝陽里劃出,獨立成一里,稱「陽明里」迄今。本里在
1980年代前後,分別建有
文化中心、體育館及
忠烈祠,為澎湖居民假日休閒遊憩的主要場所之一。另外興建的
北辰市場,是
馬公市日常生活必需品之集散中心。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陽明里本來是
朝陽里的一部分,範圍包括
清朝時期的「土城腳」、「五里亭」,及
日治時期的「火藥庫」,
民國70年(1981)以後又增加了現在的
第三漁港,南海遊客服務中心以北、到魚貨市場之間的海埔新生地。西以北辰街、光復路,分別與光復、光明二里相接;北隔陽明路、中華路和
朝陽里相鄰;東以縣體育館及魚貨市場為界,和
西文里相連。陽明里境內自古就沒有多少居民(多住在「五里亭」附近),一直都沒有能發展成聚落;地勢比較平坦的西北部土城腳一帶在清末被劃為軍營,日治以後,境內大部分地方又都成了公教宿舍用地,少有發展的空間。
民國68年(1979)設里之後,陽明里境內的兩處軍事用地,陸續釋出給縣政府進行規劃。其中的彈藥庫,在
民國56年(1967)發生爆炸後遷到
西文里(
203號縣道北側),
民國66年(1977),縣政府將彈藥庫舊址規劃為多功能的文教用地;同年釋出的北辰營區,則被規劃為市場及商業用地;
民國70年縣政府也開始在
馬公第二漁港北側實施填海造陸,準備興建
馬公第三漁港,來疏解原有漁港的擁擠現象,因而使陽明里南側,在現在的新生路以南到
第三漁港之間,增加了一大片新生地(張玉璜2005:55)。
-
陽明里在
民國70年(1981)文化中心第一期工程完工後,已成了全縣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到
民國74年(1985),
北辰市場開幕啟用,周邊的商店住宅也陸續動工,而成了外鄉的移民不斷擁入的新天地。因此政府也隨著公寓住宅的激增,而加速在
朝陽、陽明二里辦理道路開闢及下水道等基礎工程。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4輯|
2006年)
-
「紅毛城」位於
媽宮城外的東北方,可能在250多年前約清朝乾隆初年就有大陸閩南的移民聚落,清
乾隆年間成書的《重修臺灣府志》(范咸1742)稱為「紅毛城澳」;到
光緒時期的《
澎湖廳志》則稱為「
紅木城社」(
林豪1893:79)。紅毛城的名稱可能是由於當地有據稱是荷蘭人(民間俗稱為「紅毛」)所建的營舍(民間通稱為「城」),後來因為「毛」、「木」的台語讀音相近而被訛寫成「
紅木城」,不過民間仍然多稱為「紅毛城」。
媽宮東甲的耆老則傳說紅毛城是由東甲的部分居民去開闢的,所以從清朝以來都被視為東甲的一部分,稱為「紅毛城芸」,而早期的紅毛城人也確實有參與
東甲宮(北極殿)的管理。戰後,紅毛城芸因為受委任專責管理位於境內的武聖殿,才免除參與管理
東甲宮的輪值義務,但是仍然會派人列席東甲的公廟管理會議,只是沒有表決權(余光弘1988:88)。
-
紅毛城的武聖殿是清
康熙36年(1697),澎湖水師副將尚宣創建的祀典武廟(關帝廟);10本來位在校場(今
澎防部東側)附近,到
光緒元年(1875)才由澎湖總兵吳奇隆遷建到紅毛城(
林豪1893:57)。現在也有人把武聖殿視為「紅毛城宮」(即紅毛城的甲頭廟),不過武聖殿的維修和祭典開銷雖然都由紅毛城人支應,但是廟方並沒有像其他的甲頭廟一樣對境內的民丁按人頭徵收定額的丁口錢,所以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甲頭廟(余光弘1988:33-34、90)。
-
日治時期稱
紅木城為「
紅木埕鄉」,
明治32年(1899),將本來屬於
火燒坪的
埔仔尾劃歸
紅木埕(許雪姬1991:52);到
明治33年(1900)時,居民人數只有289人,大多聚居在現在的
朝陽路到陽明路之間,只有少數住在俗稍為「
埔仔尾」的述方。
明治39年(1906)埔仔尾被指定為貸座敷(酒家、妓院)的營業拖;兩年後又將
埔仔尾的「內崎仔腳」(今三民路東北側)編入
媽宮東町,到
明治45年(1912)整個
埔仔尾都脫離紅毛城而被編入
媽宮街(上引書:74、85)。
-
戰後,政府承襲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把
埔仔尾以外的
紅木埕地區劃設為「
朝陽里」,當時的面積約0.491平方公里,居民有905人。從
民國40年(1951)以後,政府陸續在
朝陽里(今
北辰市場)設置「
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
馬公高中、
中興國小、公教宿舍及
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因而逐漸成為
馬公市的文教區,陸續吸引了許多外鄉的移民前來定居。
民國58年(1969)以後,居民人數急速增加,到
民國68年(1979)把陽明路和中華路以南的池方劃分出來,獨立設為「陽明里」(面積約0.201平方公里),
朝陽里的面積才縮小為0.29平方公里(
蔡平立1984:196)。
-
人口變遷
-
民國68年(1979)才設立的陽明里,人口已有2,866人,可是境內約有將近一半的面積是公有土池;後來公有土拖才陸續釋出,來配合
馬公都市發展的需求。其中「
紅木埕彈藥庫」,首先在
民國70年(1981)改建為
文化中心(今文化局),使得附近的中華路兩側,成為相當搶手的文教住宅區,大約每年都增加100到200人,到
民國72年(1983)已有3,400人,軍方釋出的北辰營區也開始動工改建為
北辰市場。翌年,因為北辰營區(今
北辰市場)附近的「澎湖新村」改建的住商公寓落成,陽明里的居民人數,曾經有兩年停滯成長,
民國74年(1985)還一度減少為3,369人;到
民國75年(1986)才再度增加為3,558人。
民國76年(1987)陽明里的人口增加為3,710人之後,「北辰營區」改建的市場週邊的陽明路和中華路沿線,才逐漸成為人口稠密的住商混和區。
-
民國77年(1988)以後,北邊的
朝陽、光榮、
西衛及
重光等四里境內也不斷的出現新的公寓住宅,但是陽明里本身卻已沒有興建住宅的空地,因而再度造成人口下降,
民國77年(1988)有3,496人,到
民國80年(1991),已減少為3,501人。到
民國81年(1992),才因為縣農會東北側的舊住宅區完成改建,而再度增加為3,850人的最高峰;但是,翌年陽明里的人口就又減少為3,705人;
民國83年(1994),再減少為3,552人。此後,陽明里人口減少的幅度逐漸縮小;到
民國93年(2004)有2,995人,
民國94年(2005)有2,979人。
-
位置及空間變化
-
陽明里本來是
朝陽里的一部分,範圍包括
清朝時期的「土城腳」、「五里亭」,及
日治時期的「火藥庫」,
民國70年(1981)以後又增加了現在的
第三漁港,南海遊客服務中心以北、到魚貨市場之間的海埔新生地。西以北辰街、光復路,分別與光復、光明二里相接;北隔陽明路、中華路和
朝陽里相鄰;東以縣體育館及魚貨市場為界,和
西文里相連。陽明里境內自古就沒有多少居民(多住在「五里亭」附近),一直都沒有能發展成聚落;地勢比較平坦的西北部土城腳一帶在清末被劃為軍營,日治以後,境內大部分地方又都成了公教宿舍用地,少有發展的空間。
民國68年(1979)設里之後,陽明里境內的兩處軍事用地,陸續釋出給縣政府進行規劃。其中的彈藥庫,在
民國56年(1967)發生爆炸後遷到
西文里(
203號縣道北側),
民國66年(1977),縣政府將彈藥庫舊址規劃為多功能的文教用地;同年釋出的北辰營區,則被規劃為市場及商業用地;
民國70年縣政府也開始在
馬公第二漁港北側實施填海造陸,準備興建
馬公第三漁港,來疏解原有漁港的擁擠現象,因而使陽明里南側,在現在的新生路以南到
第三漁港之間,增加了一大片新生地(張玉璜2005:55)。
-
陽明里在
民國70年(1981)文化中心第一期工程完工後,已成了全縣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到
民國74年(1985),
北辰市場開幕啟用,周邊的商店住宅也陸續動工,而成了外鄉的移民不斷擁入的新天地。因此政府也隨著公寓住宅的激增,而加速在
朝陽、陽明二里辦理道路開闢及下水道等基礎工程。
-
不過幾年之間,陽明里北半部的商店住宅已經延展到中華路兩側;南半部也因為政府將一些公有拖及公教宿舍區出售給民間建屋,而在中華路到新生路之間不斷的出現民宅、大廈,連本來的大山溝(葫蘆井溝)西側也都佈滿了住家。但是,在
民國70年(1981)動工,
民國78年(1989)完成的
馬公第三漁港周邊的60餘公頃海埔新生拖,雖然闢設了整齊的道路,卻因為招商、標售的進展有限,迄今仍然是空曠一片,只在
忠烈祠附近的新生路南側,出現少數的商舖公寓。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5輯|
2006年)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4-06-17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