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東甲北極殿、東甲宮
-
東甲北極殿俗稱「東甲宮」,據說北極殿建於明朝末年,但是《臺灣縣志》則說是
康熙29年(1690)澎湖協左營守備趙廣所建(陳文達1720:215)。
康熙56年(1717)、
乾隆56年(1791)、
嘉慶23年(1818)及
光緒元年(1875),曾分別由通判、協鎮及左、右遊擊和守備倡捐重修過。二次大戰時曾遭盟軍轟炸,廟舍嚴重損壞,到
民國38年(1949)才再重修,並被軍隊借住;
民國54年(1965)及
民國65年(1976),又分別經過一次重修;因為外觀莊嚴典雅,而在
民國91年(2002)被登錄為
歷史建築(楊麗祝2005:94),
民國94年(2005)曾發生一次小火災,廟舍因此再次重修。
-
早年北極殿廟內事務的管理,依例都由甲內的
頂芸、
中芸、
下芸三芸分擔,並輪值管理。戰後,
紅毛城芸接受委任管理
紅毛城的
武聖殿之後,已免除其參予東甲管理公廟的責任,目前
紅毛城芸的代表在北極殿的董事會議中只能列席發言,並沒有表決權。東甲北極殿的管理組織很龐大,管理人及每芸的3名董事、1名委員都由廟宇重修時出錢出力最多的人擔任。後來因為權力分配的關係,各芸又增加了2名名譽董事,董事加上管理人共達19人。這些董事不僅是終身職也是世襲職,這種「萬世一系」的董事雖然曾引起年輕一輩的不平,卻也有廟中的事務隨時都有經驗豐富者掌理的優點。
-
北極殿的祭祀以
囝仔普和
王船祭兩項比較特殊。
囝仔普從
民國45年(1956)開始,臨壇的神衹是觀世音,每年在農曆7月10日舉行,供境父母為小朋友祈求平安。
普渡當天信徒輪流擲筊,由「聖杯」最多的一位擔任爐主,將觀世音請回家供奉。所祭拜的觀世音是一尊木雕的神像,目前觀世音不但身上有好幾片信徒奉獻的金牌,也有金童玉女陪待,
民國94年(2005)的爐主是金慶成銀樓。
-
王船祭則是祭祀王爺的一項儀式,當有王爺及
王船暫駐廟中時,民丁必須每天輪流攜帶鹽米菜薪及各種食品和金銀紙,到廟中供養
王船上水手兵將,民間稱之為「送菜」。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落成式:
馬公東甲北極殿
日治時代的改建
-
馬公東甲北極殿也稱「東甲宮」,主祀玄天上帝。依據
1720年陳文達的《臺灣縣志》記載:「上帝廟,在媽祖廟之東。
康熙二十九年(1690),澎湖左營守備趙廣建。五十六年,左營遊擊陳國璸重修。」胡健偉《
澎湖紀略》言:趙廣,河南商邱人,武進士出身。
康熙二十七年任左營守府。
-
然而,《
澎湖臺灣紀略》,《
澎湖紀略》乃至於《
澎湖續編》均未提及趙廣修建東甲上帝廟之事,例如《
澎湖續編》真武廟條下:「廟在
媽宮澳,「紀略」未載始於何年。」爾後,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前廳常明、蔣曾年、徐英會同澎協黃象新、左營遊擊羅光昭、右營遊擊雷鳴揚、中軍守備聶世俊、左右營守備連高陞、蕭夢熊、李光顯勸捐重修。
嘉慶二十三年二月,前廳陞寶、高大鏞會同澎協莊秉元、左右營遊擊江鶴、蕭得華、陳鵬飛、阮朝良、守備周萬清、張正、翁及復勸捐重修。」
-
昭和二年(1927)北極殿的重建碑誌提及,清
光緒乙亥年(1875)由董事里人武庠生
高其華與舉人
鄭步蟾、
郭鶚翔等鳩資重建。迨至甲子年
(1924)夏冬甲里民籌議改建之事,集金一萬餘圓於丁卯年春
(1927)興工改建,新基加川亭、增前進、建鐘鼓樓及兩偏掖庭、塑神像、制廟器,改建工程於同年葭冬完峻。
-
《臺灣日日新報》於
1929年12月11日第4版報導:「去月(11月)廿八日
馬公上帝廟落成式。循俗例設壇擧醮。雇入潮州劇。連演數天。至廿九日夜
普度。極盛謝壇」。東甲北極殿於
1927年冬重建完成,兩年後
(1929)使舉行落成式。並雇入外地潮州劇連演數天以茲慶祝。可惜,在二次戰爭期間東甲宮毀於盟軍大轟炸之中,因而有
吳爾聰的詩作流傳於世:
-
毒彈汝亦太無情,北極神宮一聲平。
-
今日我來觀實跡,傷心老眼淚盈盈。
-
當
民國35年(1946)6月,東甲里人發起勸募重建破敗的北極殿,以
郭石頭為正總董,許志、藍鋠西為副總董,高慶義等人為正董,
民國38年(1949)改建完成。從當時所立的捐款題名碑金額已逾台幣一千萬以上,也見證了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經濟蕭條的年代。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歷史沿革
-
媽宮舊市區約略是
光緒年間所建城牆圈定的範圍,其內區分為東、南、北三甲頭。東甲範圍較廣,除了
下芸(
海尾芸)、
中芸之外還包括城外的
頂芸(
紅毛城芸)三區。東甲甲頭廟主神為玄天上帝,足踏龜蛇,右手執劍,左手印訣,威靈顯赫,家喻戶曉,俗稱「帝公」,是金闕化身,於湖北省武當山得道的「真武大帝」。
-
康熙29年(1690),陳文達所纂的志書《台灣縣志》提及:「上帝廟在媽祖廟之東」,這是
馬公東甲北極殿出現最早的文獻記載。
雍正12年(1734)周于仁《
澎湖志略》的宮廟敘述中更指出「關帝廟、天后宮、真武廟、水仙宮」是
媽宮市區水師協營附近的四大古廟。俗稱「東甲宮」的真武廟為其中之一,是
馬公三甲頭廟中唯一載於清代志書者;除此之外也在輿圖中迭有出現。自古以來有上帝廟、真武廟、北極殿、東甲宮、
馬公東甲北極殿這些稱呼。由文獻紀錄有如下的修建情形:
-
康熙29年(1690)澎湖左營守備趙廣首先集資創建。
康熙56年(1717)由左營游擊陳國璸等人勸捐重修。
乾隆56年(1791)由通判常明及澎協黃象新等駐澎湖文武官員再次勸捐重修。
嘉慶23年(1818)由通判陞寶及澎協莊秉元等駐澎湖文武官員勸捐重修。
光緒元年(1875)再次重修,不過已改由擁有文武功名的里人來主導,計有武庠生(武秀才)出身的
高其華,後來擔任澎湖水師左營千總;及
媽宮兩舉人
鄭步蟾、
郭鶚翔等人。
-
大正13年(1924)因舊廟範圍稍狹,乃由張純卿等人倡導改舊址增新基,加川庭增新進,建鐘鼓樓及兩掖庭、塑神像制廟器等,並於
昭和2年(1927)完成,此次改建程度規模最大,廟東壁上有碑記載明此事。
-
因二次大戰美機轟炸澎湖,鐘鼓樓被毀,建築主體受損嚴重,由里人
郭石頭等人勸捐集資,於光復後動工修建,
民國38年(1949)落成,廟西壁上有碑記載明此事。
-
民國54年(1965)、
民國65年(1976)、
民國71年(1982)分別有數次小規模整修。
-
民國94年(2005)由修建委員會主導勸捐重修,並於
民國98年(2009)落成,工程完竣即今日所見廟貌。所需費用皆為自籌,此乃澎湖縣第一個
歷史建築不必經由官方撥經費整修而能自力完成者。
-
建築形式
-
東甲北極殿正面為五開間,內有天井,縱深二進式的平面格局。建物現有規模通面闊約25公尺,通進深約為29.9公尺。為澎湖目前少數維持傳統廟貌的寺廟,其木雕、石雕及彩繪深具藝術價值。
-
屋頂剪粘材料為傳統傳統瓷碗,色彩豐富,造型生動,其題材廣泛有趣。內部以木棟架為主,棟架上的裝飾大多由
藍木等匠師雕刻;正殿整條大楣畫有「東山庀材帆儎,廟貌莊嚴嶄新」,與
民國38年(1949)重修時所發生的神蹟有關;門神彩繪及24節氣諸位宿神等畫由黃友謙師傅精心繪製。
-
正殿之後有一座後花園,置有假山、噴水池等,並有日本石燈座及
明治28年(1895)由齋藤貞吉奉獻的
玄武岩臉盆,耆老提及這些帶有日本風味的物品是屬於
日治時期位於廟東的
妙廣寺所有。
-
廟前大埕廣闊,原先鋪有鵝卵石排列成
五營圓圈型態,每逢慶典、作醮、酬神戲或是初一、十五
犒軍時也不會擁擠。
-
特色及文物
-
神龕內小尊無頭冠的玄天上帝是與先民隨身來澎湖的,形狀同武當山的神像但較小便於攜帶;並迎請有溫府王爺。廟內東側奉祀有銅質觀音菩薩,似乎又道又佛。其實那是
日治時期廟的北側近
武德殿處(今
啟明派出所)有
伊東正成開業的「伊東醫院」,伊東為人正直、醫術精湛,且對於
馬公市區各寺廟的捐獻不落人後,重修時出錢出力甚多;迨台灣光復後日本人一律驅返原籍,伊東所珍藏的菩薩銅像就由廟方祭拜至今。
-
「東方呈秀氣、甲第起文人」這是山門東立面的石刻對聯,顯示往昔
媽宮為何有「
東甲好筆尾」俗諺的出現。
媽宮舉人
鄭步蟾世居東甲
海尾芸,於
光緒元年(乙亥、1875)重修時寫有對聯,可惜至今已不知去向了,文曰:
-
光緒乙亥桂月吉旦
-
天眷西瀛,奚止帡幪東甲。帝尊南面,攸宜樞紐北辰。
-
知府陞銜廣東補用同知里人
鄭步蟾敬獻
-
另有澎湖末代舉人
郭鶚翔也是
媽宮「
東甲好筆尾」的印證者,他與
鄭步蟾是姻親,並於同年寫有對聯,可惜至今也無影蹤,文曰:
-
光緒乙亥年季秋之月落成
-
胡然帝胡然天儼帝天而共凜。美哉輪美哉奐合輪奐以重新。大挑教諭庚午科鄉進士里人
郭鶚翔敬獻由於歷經數次的重修,廟中早期之物所剩不多,較早的木雕匾額、對聯有正殿神龕上未署年代的「武當證果」匾;
光緒19年(1893)安徽省合肥弟子王蕙生所敬獻的「一方恒保障,百宗賴匡扶」木質對聯,也再次證明神明不只庇佑本境人士而已。另有
大正9年(1920)由
謝贊等40餘人所捐獻的錫製五供禮器。里人
高恭(字靖安)也在
昭和2年(丁卯、1927)為東甲宮及
觀音亭的修建分別用
玄武岩、水泥的「蟹蘭圖」於山門入口處左側牆上,以增廟的風采,其上亦蟹亦蘭的圖畫配上詼諧的題詩,真乃佳作:
-
剛疑彷彿渾成蟹,仔細認來卻是蘭,
-
笑煞畫工偏好事,無端一物費參觀。
-
丁卯秋月靖安寫
-
日治時期總督府檔案內有
明治30年(1897)相關文獻,
啟明里人之祖先於道光19-21年(1839-41)時鳩金集腋建造家屋兩間,以為奉祀玄天上帝及天上聖母香位,爾後租與日本人但得不到租金之事。這8家的先人都是
道光年間扶持廟務者。東甲宮最近的大修在
民國38年(1949),之後已近一甲子之久未曾整建。經歷五十餘載的風雨,廟體部分樑柱已開始傾斜頹圮,爐下子弟不忍廟體日漸凋零,故發出整修之音訊,轄境之里民亦有修廟之共識,同時北極殿管理委員會虔將決議下做出不拆廟來做整體整建,使廟貌恢復當年風華。全體委員經請示真武大帝後,奉諭於
民國94年(2005)乙酉年仲秋桂月廿日(陽曆9月23日)舉行百年來的出火大典。民國96-97年(
2007-
2008)上樑、合脊;
民國98年(2009)11月7日(己丑年9月21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完成長達4年的重修工程。期間所有的活動均按古禮舉行,並有影像錄影保存;且能不逾矩不凸顯己功,遵循先輩的理念仍將歷次主導建廟者的勒石依尊卑之分置於三川殿東西牆上,堪稱是近年來澎湖修建廟宇的模範。
-
文字引用|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5-01-2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