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嶼村營頭

影像分類:營頭五營  鳥嶼村營頭|拍攝日期:2018-11-21(星期三)

五營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澎湖民間認為各村廟主神或蒞境代天巡狩的「王爺」都掌有一支神兵,以做為神明抵抗妖魔邪煞的主力部隊;村廟主神指揮的神兵按照中國古時的營制分成東、南、西、北、中五營,各營有一名元帥負責調度與指揮。五營元帥的身分民間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澎湖各廟的五營元帥東營大都為張將軍、西營為劉將軍、南營為蕭將軍或肖將軍、北營為連將軍、中營為李將軍即中壇元帥哪吒太子。
-
五營神兵在廟中以神案前鎗身人首的「官將頭」做為代表,官將頭置於一個三層木架上,每層12個。有些廟中另外雕刻一組「五營神將」,實際數字是五營之外再加上領令計6個,但通稱「五營神將」或「五營首」、「五營將軍」、「五營頭」,各官將頭面孔各依其所代表的營旗顏色上色,即東營青、南營赤、西營白、北營黑、中營黃,領令則是金色。除「五營首」外,有些村廟神案上還可見到置有五營令旗的圓筒,其中領令為四方形黃旗,其餘各營為三角旗,亦依其方位以五色區分,此亦為五營的象徵。
-
不過澎湖各村廟對境內居民最重要的設施是代表神兵部署的營頭,主神將轄下兵將駐紮於村境四周,以鎮壓邪魔鬼怪,保祐閤境平安,此即謂之「放營」。通常代替神明施行放營的是法師,無設法師之廟宇始由道士擔任,白沙鄉瓦硐村武聖廟小赤村蜩鳴宮都由道士擔任放營工作。五個營頭分別豎立於村界上,最早的營頭形式可能只是書寫各營元帥名號的竹節,分別插在村莊的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1970年代大多數的營頭都以石碑具體化的顯示,近年逐漸有添蓋彷若土地公廟的小祠,遮護代表營頭的石碑,更有進一步將石碑取消,代以水泥塑像。不論是碑、是祠、是像,每年法師鎮符時都須更換新的竹符。
-
營頭做為村境超自然防線的功能是十分明顯的,昔時每個聚落的住屋鮮少有建於營頭的防衛線之外。除一般的五個營頭之外,有些村落因為某些地點被認為較「不乾淨」,居住或行經該處的居民常會遭逢意外,主神也會指示在該地點多安置一個營頭,這類增設的營頭常稱「小營」、「副營」、「偏營」等等。例如澎南區烏崁里在五營之外另設有四個偏營(小東營、小南營、小西營、小北營)、五德有七個偏營、裡有一個附屬中營的小營;湖西鄉菓葉村則有內營及外營各六個,合計多達十二個;西嶼鄉外垵村更多達二十四個營頭,共有十個內營及十四個外營。
-
澎湖近年人口的發展,導致某些原本分立的社區逐漸連成一氣,因此營頭如何部署成為一個難題,媽宮市的三個甲頭中南甲與北甲已經廢除營頭,東甲則首創將五個營頭集中一處,置於該甲負責管理的武聖殿之廟後;其後火燒坪靈光殿也跟進,同樣將分散聚落四週的營頭合為一處,設於廟前。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營頭」是守護聚落安全的神軍神馬的象徵,大都分佈在聚落各個聯外路的路口上,通常居民的房舍都建在五營的範圍內,過去五營的設置多在聚落獨立自主及宮廟落成奠安滿三年後,才舉辦祈安醮由主公落壇指六所安置的。
-
澎南地區的每一個社里都有五座以上的營頭,習稱的「五營」是指中營、東營、西營、南營和北營,五營分別有主帥駐守,並且都有特定的顏,做為方位的代表。一般而言,中營的主帥一一中壇元帥,也就是哪叱太子爺,是五營的總帥,黃色是中營的代表色;東營是青色,主帥為張元帥;西營是白色,主帥為劉元帥;南營是紅色,主帥為蕭元帥;北營是黑色,主帥為連元帥;每當廟會活動或犒軍時,小法操營,手中所持的令旗顏色,就是分別代表這五營。
-
澎南居民的認知中,營頭是聚落內外交通的關口,居民都在五方營頭所連線的範圍之內。五營的兵馬是負責防守村里安全,抵擋任何邪魔入侵的,營頭是主公建構其防禦範圍的基準點和聚落精神領域界線的指標。居民相信營頭除了屯駐有神軍神馬之外,主公神轎巡界繞境的路徑也形成一道阻擋孤魂野鬼入侵的防線。這條防線分段由位置接近的營頭負責監管。不但孤魂野鬼不可越界,聚落中有人過世出殯時,當送葬隊伍即將經過營頭前面時,主事的法師也必須將一疊金紙放在營頭前,或在營頭的竹符上綁一條紅布,意味著送買路錢給該營守軍,以利死者的遺體及靈魂通行,並且保護營頭免於沾到遺體的穢氣。死在外地的居民,遺體也不能進入營頭界線之內,以避免「煞氣」隨之入侵,危害了當地的居民。
-
營頭的地點是由主公所擇定的,「中營」大多座落於公廟附近,五德里的中營則較為特殊,因為原來的位置剛好在計畫拓寬的路上,只好將中營遷入廟內。其他的營頭多位於聚落外緣的公有地上,一般是以公廟為中心,向外望出去,東、西、南、北的四個方位上,大多是風水煞的來方、墳墓區或海岸等陸鬼或水鬼較集中處的邊緣。聚落內如果還有五營所照顧不到的小路衝或是煞方,就設竹符,稱為「偏營」,有如小衛兵悍守之意。營頭的方位也由主公選擇,大多朝外側,面對四個方位,或是鬼方或是煞方,其中以面對道路的來向及海岸的較為常見;中營則大多面對或側對公廟,或與公廟同向。烏崁里設有九個營頭,除了五營外,還有四個偏營,分別是小東營、小北營、小西營、小南營;五德里除五營外,還有七個小偏營;裡共有六個營頭,其中一個小營(偏營)附屬於中營。各社里的村民會依其甲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到所屬的營頭祭拜
-
澎南地區的營頭形式大多是遮蔽式的,有屋脊,如同一間小祠,內置竹符、烘爐、石碑,面積不到零點五坪,像鎖港、裡及風櫃的五營就是。有此黑的營頭則屬於基座形,如山水,只做成墳塋狀,前方插有三根竹符。
-
一般而言,營頭必要的象徵物是一、三或五根的竹符,竹符頂端包著紅布、上面寫著主公或元帥名號及其它符文,有些營頭內還設有有石碑或木牌、烘爐、急燒(茶壺)、及冬菜甕等。在公廟內,則另有代表五營神兵的人首鎗身的三十六官將,以及以五方五色的三角形五營令旗。
-
民間信仰多認為遊蕩四方的鬼,可以透過營頭軍馬來加以防範,但是妖精則似乎只能由專業法師、福官頭、童乩等人來對付。至於「煞」,在傳統的觀念中,流年煞及八字命煞除了與時間有關,也可以轉換成空間方位,可以透過時間的流轉,或是改變建築物的方向來化解。居民似乎認為鬼魅的聚集所導致的「陰氣煞」和地理煞的破壞力遠大於一般的邪煞,不是五營所能壓制的。因此部份聚落常在主公的指示下,針對沖煞來方,增建一些威力較強大的附屬廟或避邪物,以化解居民所面臨的威脅。其中較常見的有一般的附屬廟、將軍廟及石塔石碑公等。例如興仁里公廟懋靈殿就在村落對外聯絡的重要路口,分別設立了五個「泰山石敢當」以護佑聚落安寧。烏崁里的石敢當大都是因路沖而建的,但是多不祭拜。其中的阿彌陀佛石敢當位在烏崁近海處,面向海,目的在防禦穢物的浸入及鎮煞止邪,以保護里民的平安,目前只有附近的居民在年節或初一、十五日時在拜菜湯飯。
-
石碑公是表面上刻有各種避邪符文,並經過專業法師、福官頭或童乩作法安置的石碑。依據碑上的符文,石碑公可分為道教石碑、佛教石碑、石敢當、刻著猛獸或八卦等圖象的石碑、混合式石碑五類。石碑公又有公設及私設兩種,前者多是因為村里中不安或自然條件的缺陷,由主公下令所安置的,通常尺寸比較大;後者則是各戶人家因為不平安或受到路沖、柱沖、宅沖等個別的威脅而安置的,尺度比較小。
-
各類石碑公的基本功能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其個別的功能多可由碑文得知。一般而言,公設的石碑公以鎮風及剋制地理煞(風煞、潮水煞、地理缺陷)為主。由於所設定的功能不同,石碑公的設置地點也不同,但是都面對煞方。例如風櫃的「太極八卦圖+止風、止煞」碑的功能就在壓制風力,祈求風調雨順。
-
石塔是澎湖最大型的避邪物,多是以石塊堆積或水泥砌成的七層圓錐形實心或空心塔,有些還在頂端安置有葫蘆形或龍、鳳、麒麟形的吉祥象徵物。石塔同樣的要經過主公指示,和專業法師、福官頭或童乩作法才能安置。石塔屬於法力強大的避邪物,多用於剋制涵蓋範圍較大的煞氣,其功能以彌補「地理」缺陷、鎮風、鎮地理煞為主、設置地點及方向也因煞方而定。例如鎖港蓋的石塔是因為過去曾有的沙山,沙被吹走了,為了鎮住地理上的缺陷,便蓋石塔為山,以做為聚落的屏障
-
綜合而言,公設附屬廟及避邪物是主公針對聚落內外對居民造成威脅的「煞」,依其威脅強弱指示居民設置的,透過這些分支機構可以補強由五營所建構的防禦網絡的不足。
-
總之,澎南地區石塔、石敢當、石碑信仰,事實上都是基於居民的超自然信仰而產生的。由主公以一些基本的空間方位為指標,所建構而成。
-
文字來源|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4-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