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影像(北甲明善堂)

喪禮影像(北甲明善堂)|影像左側為馬公浴場。|

喪禮

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同義詞彙|喪事
-
有關澎湖的喪禮胡建偉僅有簡單的描述:「喪葬之禮,其衣衿、棺槨稱家有無,與夫設靈、弔祭諸儀,亦與內地相同,無足贅者......陰間必開路,然後能行云云。此實無益之費,余每諄切曉諭,近有遵改者。惟隨死即葬,貧者葬於三日之內、富者亦不出百日之外,並無惑於風水停棺不葬之弊。又無草葬、火葬之慘。此尤風俗之美也」。如此三言兩語對澎湖的喪禮自然難以一窺全豹(全文請見下方文獻參照),以下分始死(包含殯殮)、出殯、祭奠等三項敘述殯葬儀節的主體;第四項敘述助葬人力的糾集。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當家中長者氣絕後、家裡的長男(為孝男)必須到各個親友家裡「報白」,報白時,孝男不得進入親友家中,只能拿著白布,跪或站在門外。
-
子女須披麻戴孝,去向「井母」「乞水」,提井水為死者擦拭身體,換壽衣,才能入殮。接著去親戚家「乞火灰」(大灶下的灰屑),乞火灰時,也只能跪在大門囗向親戚求乞、以便將火灰和石灰粉放在棺材底下,來保持乾燥。
-
當棺木運到家中時,家裡的子孫都要出去跪接,並說:「大厝來了!」然後跟在棺木後面,爬進大廳,從外地趕回來奔喪的子孫也必須從大門囗跪爬進門。
-
長者氣絕時,親人們便開始製做「庫銀」(折銀紙),並在庭院將燒庫銀燒給亡者,每個子孫必須手牽手圍繞著燃燒的庫銀,以免庫銀被別的鬼魂給搶走。
-
通常男性的靈柩放在正廳左側;而女性的靈柩,則擺在正廳右側,但是如果女性死者在生前是未亡人,就具有一家之主的身分,因此靈柩比照男性,放在正廳左側。一、四歲的小孩過世時,則把靈柩放在正廳後的小走道上。
-
「入土」埋葬這一天,家人必須在房舍前後燃燒雜草,意思是讓死去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以免打擾在世的人。辦喪事的人家,也不參加當年村廟的慶典活動。入土後,由女性親屬在墳墓四周灑水,稱之為「放水」,表示安葬完畢
-
一般而言,在外過世的,都必須牽魂、過橋,牽魂的隊伍經過營頭時,領頭的親人必須囗唸「跟營頭公借路喔!
-
一般安葬的地點都在社里附近的山坡上,少數葬在自己的農田內,以表示落葉歸根,即使火葬越來越被接受,大部份的人還是習慣土葬,而且澎湖也沒有撿骨的風俗,就更不需要火化骨灰或將骨灰放置在靈骨塔了。
-
文章來源|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
-
喪葬禮部分,一旦家中有人過世,男則即行搬舖於正廳之右,稱為「正寢」,女則左列,稱為「內寢」。在遺體前獻腳尾錢,燒紙錢謂之「燒腳尾錢」,或稱為「過小醮」,隨即妥置遺體,並禁貓至附近。將喪事通知親友,稱為「報白」,喪家穿喪服,男黑女藍。在家門口掛麻布袋,並立「魂帛」,用長一尺許、寬三寸之厚紙製成木主形,上記死者職銜名諱與死亡年月日等。翌日延請和尚或黑頭師公誦經,稱為開魂路,並豎立用白布做成的「旛仔」,長可至三、四尺,此即為招魂旛。家外則有「乞水」、「沐浴」、「接棺」、「套彩」、「易服」等儀式。入殮成服亦依古禮,隨死即葬,葬則多為土葬,期必擇吉,地必擇福。送葬者頭包稱為「頭帛」的白布。七美喪禮、祭文特色頗多,家祭、公祭時間相當長,親族友朋各有跪讀祭文者。由於平時男人都出外捕魚,喪家人手經常不足,乃仰賴青少年拿旗子或敲鑼打鼓以壯聲勢。村子中若有人要送葬,棺材則由鄰近男人壯漢來挑,此也為七美特色之一。少年夭折未及奉養父母者乃當日葬,不隔日也是七美的習俗。
-
七美鄉的喪葬儀式,通常均依循法師的指示,一般說來,有著簡單的特色,並無大斂、小斂之分,選擇好吉時就敲鑼打鼓,請法師送出去安葬。以往本鄉有「路祭」,例如一位男性老人過世,其母親的娘家、女婿等親戚,會準備牲禮、素果在沿途祭拜,後來則逐漸集中,較為方便。近年來因經濟的改善與風氣的變化,舉行喪葬禮時,子女至馬公或臺灣請樂隊、五子哭墓或花車為長輩送葬也成為普遍的現象。本鄉土葬的比例極高。
-
「牽魂竿」是七美特殊的一種招魂方法,七美四面環海,大部分的人家都以出海捕魚為生,回家的時間不定,所以就算已發生船難家人也不一定知道,不過有些人較有靈性就會托夢告知家人自己已出事了,請求他們舉行招魂儀式把他們接回家。家人要舉行牽魂竿的儀式就必須請一位道士並麻煩一大群人幫忙。要準備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在竹竿頭下方綁六條繩子,在竹竿頂綁一隻公雞,然後請眾人幫忙把繩子拉向六方,使竹竿能夠直立不偏移。法事開始前大家要安靜,然後道士開始念牽魂咒,一直唸到公雞發出被驚嚇的啼叫聲,才表示有引到魂(這表示魂有招到,而且還要爬上竹竿拉公雞的腿)。引到魂以後,由道士開路把魂引回家,拉竿子的人要非常小心的保持竹竿的直立,而且要防備在回家途中發生任何意外狀況,只要一發生狀況那就表示招魂失敗,如果能一切順利回到家,就請道士在家做法事,等法事結束,要出靈燒紙厝,才算完成整個儀式。
-
資訊引用|《七美鄉志》
-
喪葬
-
喪葬禮部分,一旦家中有人過世,男則即行搬舖於正廳之右,稱為「正寢」,女則左列,稱為「內寢」。在遺體前獻腳尾錢,燒紙錢謂之「燒腳尾錢」,或稱為「過小醮」,隨即妥置遺體,並禁貓至附近。將喪事通知親友,稱為「報白」,喪家穿喪服,男黑女藍。在家門口掛麻布袋,並立「魂帛」,用長1尺許、寬3寸之厚紙製成木主形,上記死者職銜名諱與死亡年月日等。翌日延請和尚或黑頭師公誦經,稱為開魂路,並豎立用白布做成的「旛仔」,長可至3~4尺,此即為招魂旛。家外則有「乞水」、「沐浴」、「接棺」、「套彩」、「易服」等儀式。入殮成服亦依古禮,隨死即葬,葬則多為土葬,期必擇吉,地必擇福。送葬者頭包稱為「頭帛」的白布。七美喪禮、祭文特色頗多,家祭、公祭時間相當長,親族友朋各有跪讀祭文者。由於平時男人都出外捕魚,喪家人手經常不足,乃仰賴青少年拿旗子或敲鑼打鼓以壯聲勢。村子中若有人要送葬,棺材則由鄰近男人壯漢來挑,此也為七美特色之一。少年夭折未及奉養父母者乃當日葬,不隔日也是七美的習俗。
-
七美鄉的喪葬儀式,通常均依循法師的指示,一般說來,有著簡單的特色,並無大斂、小斂之分,選擇好吉時就敲鑼打鼓,請法師送出去安葬。以往本鄉有「路祭」,例如一位男性老人過世,其母親的娘家、女婿等親戚,會準備牲禮、素果在沿途祭拜,後來則逐漸集中,較為方便。近年來因經濟的改善與風氣的變化,舉行喪葬禮時,子女至馬公或臺灣請樂隊、五子哭墓或花車為長輩送葬也成為普遍的現象。本鄉土葬的比例極高。
-
「牽魂竿」是七美特殊的一種招魂方法,七美四面環海,大部分的人家都以出海捕魚為生,回家的時間不定,所以就算已發生船難家人也不一定知道,不過有些人較有靈性就會托夢告知家人自己已出事了,請求他們舉行招魂儀式把他們接回家。家人要舉行牽魂竿的儀式就必須請1位道士並麻煩一大群人幫忙。要準備1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在竹竿頭下方綁6條繩子,在竹竿頂綁1隻公雞,然後請眾人幫忙把繩子拉向六方,使竹竿能夠直立不偏移。法事開始前大家要安靜,然後道士開始念牽魂咒,一直唸到公雞發出被驚嚇的啼叫聲,才表示有引到魂(這表示魂有招到,而且還要爬上竹竿拉公雞的腿)。引到魂以後,由道士開路把魂引回家,拉竿子的人要非常小心的保持竹竿的直立,而且要防備在回家途中發生任何意外狀況,只要一發生狀況那就表示招魂失敗,如果能一切順利回到家,就請道士在家做法事,等法事結束,要出靈燒紙厝,才算完成整個儀式。
-
資訊引用|續修七美鄉志(2023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喪葬之禮,其衣衿、棺槨稱家有無,與夫設靈、吊祭諸儀,亦與內地相同,無足贅者。惟澎湖之人,臨斂之時,必取六姓灶灰以填棺底。做七一節,內地則逢七日做七一次,七七四十九日祭畢;澎人則計死者之年歲以為做七之期,如死者八十歲,即派八十日做七個七祭之類。末七之日,是夜延道士到家,做開路醮並拜懺,盡一夜而止。富室即延道士五員做普度功果,徹三晝夜;以為死者則陰間必開路,然後能行云云。此實無益之費,餘每諄切曉諭,近有遵改者。惟隨死即葬,貧者葬於三日之內、富者亦不出百日之外,並無惑於風水停棺不葬之弊。又無草葬、火葬之慘。此尤風俗之美也。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