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始死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觀察傷病之人或老人即將斷氣時,家人即清理廳堂,用米篩或紅紙將神案上的神佛與祖先牌位遮蔽。澎人相信死在臥室睡床上者不吉,而且斷氣時所穿的衣物即死者在陰間的穿著,因此要先為將逝者「搬舖」及穿上「張老衫褲」(即壽衣);將逝者若是男性在面對廳門的左邊拆下門板搭一舖位,女性則舖位設在廳右,再將將逝者自房內移出,置於舖上換穿壽衣。俟氣絕後子孫環侍哀號舉喪,孝男分赴各親友處報喪,俗稱「報白」;若死者為母親,長子須先至舅家報白,昔時報喪者不能到主家的正門,孝男跪於舅家後門,直至母舅家有人出來將其攙起,接受喪訊,即以孝男攜來之黑線繫於門上。西嶼報白時須有父母雙全者一人陪孝男前往,孝男不可出聲,由陪同者代為發言,孝男所繫的則是紅線而非黑線。
-
喪家一方面要請堪輿師(俗稱地理師、風水先或看山先生)選擇吉日良辰,以及慎選一風水好的墓地,以便入殮安葬。另一方面也要採買棺材,議妥價錢即先歸家換著孝服,男女均穿藍布衫褲及披麻戴孝,男著草鞋、女著黑布鞋。未幾棺材運至,棺內應先放入一袋一斗二升的米,棺蓋虛掩,喪家須出門外跪接「大壽」,男女號哭扶棺入門後準備入殮
-
入殮俗稱「入木」。喪家先派人至水井乞水,為死者做象徵性的沐浴,僅以毛巾略沾水在屍身前後各比劃三及四下,並唸道:「前三後四,好壞你自己」;若未及在斷氣前換穿壽衣,沐浴過後再為其更衣。胡建偉所述乞六姓灶灰以填棺底一節,在五、六十年前已稍有變更,白沙地區須「向近鄰求乞灶灰,舖於棺底」,媽宮市區則可取用自家的灶灰,西嶼則是向近鄰三姓乞灶灰;電爐及瓦斯爐取代燒薪柴的爐灶後,此俗自然消失。棺底依次是開有七孔的七星板一塊、火灰、粗茶葉、白報紙,以及一塊長6尺、寬1尺的白布。
-
屍體由子孫媳婦扛抬置入棺中,以一各角縫雞毛、內實紙錢的三角包為枕,腳尾以紙錢墊高,左腳與棺之間隙塞金紙,右腳塞銀紙,即「左腳踏金、右腳踏銀」之意。棺中縫隙以紙錢塞緊,另外在死者身邊還須放入柳枝、飯糰、熟雞蛋、豆豉、卵石等物,俗信死者在往陰間的途中會被惡狗追趕,丟出飯糰可引開惡狗,懷柔政策無效即可用柳枝來趕狗;為免死者回來糾纏生人,必囑其在雞蛋孵出小雞、豆豉長出豆芽、石頭腐爛之時,方可回來與生人相見。屍身上最後再蓋上水被一領,水被彷若被套是白布為底中央另縫上一塊紅布。入殮時僧道要為死者誦經。
-
蓋棺時死者為男性則由道士或土公,女性則須由其兄弟(即孝男之母舅)執斧行之,在棺之四角及棺材頭各釘一釘,每釘伴隨吉詞一句:「一添丁,二進財,三蓮蕉生貴子,四四代兩公孫(及四代同堂,家中同時有兩代做公、兩代為孫)」。棺頭的釘稱「子孫釘」,僅做勢虛釘,由孝男以齒咬起,封釘者在棺材頭以斧削下一小塊,與子孫釘一同以紅紙包裹,置於喪家衣櫃抽屜之角落;白沙地區則將木片與子孫釘「同放在靈桌的香爐,俟出葬後再予以火化」。削下的棺材木片若有人在出殯時沖煞,可以之與水一同煎服,即可去煞。封釘完要以三碗紅圓及五味碗置於棺板上拜棺,拜過的紅圓及五味碗要排成圓形放在灶上。
-
停柩日數依死者之歲數、家境而定,停柩在堂時每日早晚孝媳要輪流在靈前供飯,同時也要放置一臉盆水及毛巾一條,供飯時媳婦須跪拜號哭,俗稱「叫起叫睏」即延續對翁姑晨昏定省之意,也是古禮「朝夕哭奠」之遺意。每晚喪家子孫也要輪流在靈前打地舖,俗稱「睏板頭」。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