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鼎灣仔
-
鼎灣村地名由來今人的解釋大同小異,如「鼎灣村⋯和現在屬於
沙港村的
土地公前、頂社、下杜,及
許家村、
潭邊村、
東石村、
港底(
成功村)等七個聚落有「八保」之稱。鼎灣位於八保的中心,地勢較外圍低,形如一個『鼎』狀,所以稱為鼎灣。」、「鼎灣⋯緣因地皆較外圍低。而
東石村、
中西村境內又有一條溝渠,本與海水相通,水溝滿時兩邊之水流至境內
八卦池匯合,水退再循原水路退回。⋯因地勢較外圍低而形同『鼎』狀。又因與海水相通,水滿時兩邊之水流至
八卦池匯合,「灣」乃「合」之意,鼎灣地名因而得名。」
-
清代文獻資料
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將本村稱為「鼎灣仔」或「鼎灣」。
乾隆年間的《
澎湖紀略》建制稱社,分為「
鼎灣頭社」、「
上鼎灣社」、「下鼎灣社」三個聚落。
同治年間之後據《臺灣府輿圖纂要》的記載,「
鼎灣頭社」改稱「
中寮社」,「
上鼎灣社」改稱「
西寮社」、「下鼎灣社」沿稱為「鼎灣社」。
日治時期稱為鼎灣澳鼎灣鄉,隸屬澎湖廳
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將中寮、西寮兩聚落併入鼎灣,合稱為鼎灣村。不久中寮、西寮合併為「
中西村」,鼎灣獨立設村稱鼎灣村。本村於
民國61年(1972)開始從事社區發展工作,使居民能享受到現代化的成果。聚落南北都是旱田,全村不靠海,大部分居民以務農為業,成為
湖西鄉的蔬菜專業區,農產品以出售為主要目的。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鼎灣村名稱始見於清康熙初期台灣第一本府志《台灣府志》,稱「鼎圓仔」(蔣毓英,168565)。十年後《台灣府志》改稱為「鼎灣仔」或「鼎灣」(高拱乾,1694:379、961)。七十多年後《
澎湖紀略》建制稱社,分為「
鼎灣頭社」、「
上鼎灣社」、「下鼎灣社」三個聚落(
胡建偉,1771:34)。六十年後「
鼎灣頭社」改稱「
中寮社」(
蔣鏞,1832:35),再三十年後「
上鼎灣社」改稱「
西寮社」、「下鼎灣社」沿稱為「鼎灣社」(《澎湖廳輿圖纂要》,1682:350)。至此鼎灣的三個聚落有了正式名稱。
日治時代仍分成中寮、西寮、鼎灣三個聚落(
李紹章,1960:168)。台灣光復後因為實施地方自治,中寮、西寮合併為「
中西村」,鼎灣獨立設村稱「鼎灣村」迄今(采風文化學會,1997:13)。鼎灣村地名由來今人的解釋大同小異,如「鼎灣村…和現在屬於
沙港村的
土地公前、頂社、下社,及許家、
潭邊、
東石、
港底(成功)等七個聚落有『八保』之稱。鼎灣位於八保的中心,地勢較外圍低,形如一個『鼎』狀,所以稱為鼎灣。」(同上)、「鼎灣…緣因地勢較外圍低。而澎監、
東石、中西境內又有一條溝渠,本與海水相通,水溝滿時兩邊之水流至境內
八卦池匯合,水退再循原水路退回。…因地勢較外圍低而形同『鼎』狀,又因與海水相通,水滿時兩邊之水流至
八卦池匯合,『灣』乃『合』之意,鼎灣地名因而得名。」(宋國正,
澎湖時報,1998.12.13.)鼎灣村有一個特色,即和
許家村的「合鎮」,這也是澎湖獨一無二的合鎮習俗。鼎、許二村毗鄰,據說居民於百餘年前還共同在目前鼎灣的
永安宮祭神,後來兩村有能力各自建廟時,曾約定每年
元宵節後聯合鎮
五營,以祈求合境平安。此合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陳憲明,1995:531。吳敏菁,中國時報,85.11.21.)
-
鼎灣村的居民多集中在十一號鄉道(通
沙港)以東,十二號鄉道以北,聚落南北都是旱田,全村不靠海。面積0.9120平方公里,本村原分五個甲頭,因人口少,祭典時運作不易,才改為目前的東、南、北三甲頭。(陳憲明,1996:65)主要姓氏東甲是雜姓,南甲是洪,北甲是陳、洪、王。(林會承,1996:63)。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4-11-30
修正建議回報鼎圓仔澳:在東衛西,去東衛澳五里許。
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鼎灣嶼、...
鼎灣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鼎灣澳〈在潭邊東北二里。距媽宮北二十里。〉
鼎灣澳:下鼎灣社(距廳治陸路一十里).....鼎灣澳:人戶一百七十四戶,男八百七十一丁,女七百二十二口,共男女一千五百九十三丁口.......十三澳詩:沙回港繞錦相聯,海闊銀河落九天。鼎峙中分廬上下(澳有上、中、下三社),灣開四面地方圓。潭邊月載求魚艇,水淈人耕立鶴田(潭邊、水淈,皆社名)。禮讓易興緣俗樸,書聲時聽和春弦。
回港繞錦相聯,海闊銀河落九天。鼎峙中分廬上下(澳有上、中、下三社),灣開四面地方圓。潭邊月載求魚艇,水淈人耕立鶴田(潭邊、水淈,皆社名)。禮讓易興緣俗樸,書聲時聽和春弦。
鼎灣澳:鼎灣社(距廳治陸路十里)、西寮社(陸路十里)、中寮社(陸路十里)、潭邊社(陸路九里)、港仔尾社(陸路七里)、水窟社(陸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陸路十三里)、沙港社陸(路十三里)、港底社(陸路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