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一名始見於清乾隆初期的《重修臺灣府志》。此後終清、日治迄今,一直都稱「東石」。地名的起源經考證後,認為「東石」是福建的一個地名,「東石」一名實是移民對原居地的懷念而命名,澎
湖東石村的長者多年曾偕旅居臺灣的東石人,赴大陸福建的東石尋根,這是該村人也承認「東石」一名取自原鄉的最好明證。
-
本村姓氏以
黃姓為主,其祖先於明朝晚期自金門遷入本地開墾。
清領時期乾隆年間規劃為「東石社」,屬
林投澳的一部份。
日治時期稱為
林投澳東石鄉,隸屬澎湖廳
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曾與
成功村合併,稱「文德村」,
民國53年(1964)獨立為「東石村」迄今。
民國68年(1979)開始,由於人口較少,故與
成功村一同從事社區發展工作,使成功、東石的居民能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東石村居民大多以農漁業為主,農田分布在聚落北、西兩方,村落北方是冬季栽培蔬菜的良好場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東石村位處
湖西鄉西北側,東以海灣與
西溪村相望,北接
沙港村,西北鄰
鼎灣村,西南隔
許家村,南連
成功村。東石地名的起源實是移民對原居地的懷念而命名,彰化縣鹿港和嘉義縣也各有一個「東石」,當地人也都持同樣看法:省晉江縣東石渡海來台卜居,因懷念故土,故將開墾地取名東石」。
-
東石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林投澳內,稱為「東石社」初期改劃隸屬於
鼎灣澳內,稱為「東石鄉」的大字單位「東石」「清朝康熙年間,有黃、吳兩姓先民,自福建,清末晚期亦稱東石郷,日治,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
湖西庄內。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
港底聚落合併,成為「文德村」。
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東石村」。
-
東石村行政面積為55.7239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5鄰,全村計有46戶,以黃(28戶)、陳(6戶)、李(2戶)、胡(2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邱、許、曾、游、甯、葉、蔡、盧(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66名、女性66名,共計132人。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