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信仰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歷史
人物
仕宦
類:
歷史
人物
教育者
區:
湖西鄉
尖山村
人物
時:
1907
(明治40年)
─
1990
(民國79年)
顯示更多....
時:
日治時期
明治
人物
時:
日治時期
大正
人物
時:
日治時期
昭和
人物
時:
戰後時期
戰後初期
人物
時:
戰後時期
戒嚴期
人物
時:
戰後時期
解嚴後
人物
───
洪文周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湖西鄉
尖山村
人,生於日治
明治40年
(1907)
,卒於
民國79年
(1990)
,享年84歲。父親洪添,母親洪陳惠,洪文周為三男。
大正9年
(1920)
湖西公學校
畢業後就讀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本科(今國立臺南大學),
大正14年
(1925)
畢業,即回到家鄉任教於
湖西公學校
;
大正15年
(昭和元年、1926)改調
鼎灣分教場
;
昭和2年
(1927)
於
隘門分教場
、
昭和5年
(1930)
再調回
湖西第一公學校
;也服務於
風櫃里
、
沙港村
等地,
昭和20年
(1945)
1月,派任為
隘門國民學校
校長。
-
臺灣光復後,於
民國34年
(1945)
11月奉命接管母校
湖西國小
,擔任校長一職,把經歷二次大戰破舊不堪的校舍重整,他的愛校精神感動了地方人士,大家出錢出力,協助學校修建、充實設備、提高就學率。
民國41年
(1952)
獲得全省各縣市優良國校校長教員,獎金二百元,並獲縣府嘉獎表揚。
民國45年
(1956)
奉命辦理實驗社會中心教育,從學校環境的改善、社區關係建立到教學方法的革新等,帶領全校師生全力以赴,使學校聲譽日隆,屢獲上級的嘉勉。
民國53年
(1964)
辦理學童營養午餐,以周密的籌劃、認真的執行,使成績顯著,受教育部、省政府的多次嘉獎。
-
洪文周為了遠途學生上學方便,配合村村有學校政策及擔任縣議員建請政府將學區過於廣闊之國民學校學區重新劃分,以便振興國民教育的提案。在
湖西國小
任內先後分出
龍門國小
、
西溪國小
、
菓葉國小
三所小學,深得家長及學生的感念。經常以「愛的教育」、「以身作則」、「進修敬業」等信念與同仁共勉,不但受到家長、學生的敬仰,亦得到同仁的支持與合作,在
湖西國小
服務的26年8個月間(
1945
-
1972
),常鼓勵學生要用功讀書,有一同名同姓者受其鼓勵,亦在高雄從事國小教職。
-
也因姓名相同而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例如:曾有老師建議學生洪文周是否改名以免造成困擾,結果學生祖母說洪文周是好名字,所以才會命此名;學生洪文周曾當選自治鄉長,由校長洪文周頒獎,大小洪文周共同治校傳為美談。
-
民國39年
(1950)
實施地方自治後,被教育界推舉擔任第1屆縣議員。
民國41年
(1952)
擔任
湖西鄉
農會指導委員。
民國49年
(1960)
並赴日考察教育設施,對促進澎湖教育發展及
湖西
國校教育設施改進助益甚多。
-
2年議員任內,教育及農漁民權益議題是最為關注的,其提案關於教育方面有:請省政府在澎湖籌設省立農業職業學校,培養人才振興農業。請教育廳撥助
民國40年
度
(1951)
本縣國民學校增加班級所需經費。本縣國民學校教室被駐軍佔用3分之2以上,影響教學甚鉅,曾奉撥國校教室修建費38萬元,但杯水車薪無法解決全縣教室困難,擬請政府增撥款項以利興學。請增加
民國42年
(1953)
度獎學金預算額。
-
有關農漁民及交通權益的提案有:轉請省府廢止田賦帶征3成之公學糧而將教育費併入一般稅收案。省政府撥給低利農業貸款,充為澎湖縣各鄉鎮農會放款,以維持農業經濟。請省府撥給低利漁貸協助漁民建造機帆漁船以振興本縣漁業。請省府制止臺澎之間交通船聯營。建設集漁電器燈充電所以資改良漁業。
-
對於地方鄉土的認識,洪文周曾被
澎湖縣政府
以澎湖仕紳的名義聘為澎湖文獻委員會顧問。
民國61年
(1972)
8月從
湖西國小
退休,畢生獻身於教育工作達47年之久,提攜後進,作育英才無數;為人忠厚恭儉,是教育界之模範。妻洪顏鉗,也從事教育工作達35年,民國42、43年(1953、1954)獲選為
湖西鄉
模範母親。育有4男1女,皆從事教職,可說是一個教育世家。
-
資訊來源|
湖西鄉
志
-
從
湖西公學校
學生、教員到校長─洪文周
-
洪文周,
湖西鄉
尖山村
人,生於
明治40年
(1907)
2月25日,,卒於
民國79年
(1990)
,享年84歲。父親洪添,母親洪陳惠,洪文周為三男。
大正9年
(1920)
湖西公學校
畢業,考取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是
湖西公學校
明治35年
(1902)
創校以來,第一位考取師範學校的畢業生。
-
大正14年
(1925)
3月22日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本科(現國立臺南大學)畢業,取得公學校乙種本科正教員免許狀,即回到家鄉任教於
湖西第一公學校
(現
湖西國小
),
大正15年
(1926)
調至
湖西第一公學校
鼎灣分教場
(現
沙港國小
),
昭和2年
(1927)
轉任
湖西第一公學校
隘門分教場
,
昭和5年
(1930)
再調回
湖西第一公學校
。
昭和9年
(1934)
轉調至
馬公
第一公學校
風櫃尾分教場
,至
昭和15年
(1940)
,
風櫃
分教場當時共有兩位教員,洪文周服務期間另一位教員是顏鉗,剛好是洪文周妻子,夫妻兩人共同教育
風櫃
子第;
昭和16年
(1941)
調任
沙港國民學校
。
昭和20年
(1945)
2月,派任為
隘門國民學校
校長。
-
「
風櫃尾分教場
」創設於
大正11年
(1922)
,隷屬於
馬公
第二公學校(現
五德國小
),
昭和7年
(1932)
因為原屬的
馬公
第二公學校降格為
雞母塢分教場
而改隷
馬公
第一公學校(現
馬公國小
),
昭和14年
(1939)
雞母塢分教場
再次升格為
馬公
第三公學校時,又由第三公學校主管。
民國35年
(1946)
風櫃尾分教場
獨立為「
馬公鎮
風櫃國民學校
」,編制有2班,學生86人(男生70人,女生16人)。
-
風櫃尾分教場
從設校開始直到獨立設校期間,除了前三年一個班級,一位教員,其餘皆維持兩班,共有兩位教員。編制兩班,採取複式教學(前三年級、後三年級個編成一班)。澎湖廳連續指派過洪如老和黃綉英(
大正15年
至
昭和2年
)、
莊東
和歐愛固(
昭和3年
)、高如竹和辛玉杵(
昭和4年
至
昭和8年
)、洪文周和顏鉗(
昭和9年
至
昭和15年
)、陳水和許春梅(
昭和16年
至
昭和19年
),這五對澎湖籍的夫妻檔教師,負責
風櫃尾分教場
的校務及教學,他們無論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都是名副其實的「夫唱妻隨」,因而被地方人士戲稱為「夫妻學校」。
-
臺灣光復後,於
民國34年
(1945)
11月奉命接管母校
湖西國小
,擔任校長一職,把經歷二次大戰破舊不堪的校舍重整,他的愛校精神感動了地方人士,大家出錢出力,協助學校修建、充實設備、提高就學率。
民國41年
(1952)
獲得全省各縣市優良國校校長教員,獎金二百元,並獲縣府嘉獎表揚。
民國45年
(1956)
奉命辦理實驗社會中心教育,從學校環境的改善、社區關係建立到教學方法的革新等,帶領全校師生全力以赴,使學校聲譽日隆,屢獲上級的嘉勉。
民國53年
(1964)
辦理學童營養午餐,以周密的籌劃、認真的執行,使成績顯著,受教育部、省政府的多次嘉獎。
-
洪文周為了遠途學生上學方便,配合村村有學校政策及擔任縣議員建請政府將學區過於廣闊之國民學校學區重新劃分,以便振興國民教育的提案。在
湖西國小
任內先後分出
龍門國小
、
西溪國小
、
菓葉國小
三所小學,深得家長及學生的感念。經常以「愛的教育」、「以身作則」、「進修敬業」等信念與同仁共勉,不但受到家長、學生的敬仰,亦得到同仁的支持與合作。
民國61年
(1972)
8月從
湖西國小
退休,畢生獻身於教育工作達47年之久。
-
作者|陳鴻賢校長(文章:
日本時期
公學校的澎湖籍校長)
知識建檔|2017-11-06。知識更新|2025-10-31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湖西鄉志下冊
|
第270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張氏家廟重建紀念堂捐献金芳名
|
戒嚴期
|
瓦硐村
|
石碑
張氏家廟重建紀念堂簡誌
|
戒嚴期
|
瓦硐村
|
石碑
水漂將軍墓塚:內垵人的慈悲與大愛
|
內垵村
|
墳墓
鄭枝賞:教育家與植物標本製作家
|
明治
|
通梁村
|
教育者
明明五百十三
|
諷喻諺語
跨海大橋紀念碑
|
戒嚴期
|
通梁村
|
石碑
赤崁仔路
|
赤崁村
|
交通地名
洪燈煌
|
明治
|
池西村
|
教育者
洪含蓄
|
大正
|
池西村
|
教育者
烏崁仔跤
|
中興里
|
礁坪地名
泰靈殿
|
東石村
|
王爺廟
沙港廣聖殿普度
|
沙港村
|
秋季祭儀
烏崁許姓
|
永曆
|
烏崁里
|
許姓
跨海大橋紀念碑
|
戒嚴期
|
通梁村
|
石碑
明明五百十三
|
諷喻諺語
洪燈煌
|
明治
|
池西村
|
教育者
赤崁仔路
|
赤崁村
|
交通地名
陳潭海
|
明治
|
講美村
|
賢達
呂清樂
|
明治
|
小赤村
|
教育者
黃柏奇
|
大正
|
東石村
|
教育者
平台知識總數
7,783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