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沙港村記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9沙港村記錄|拍攝日期:2019-04-09(星期二)

沙港村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港頭、沙港頭、沙港社
-
相關文獻上的記載未曾對「沙港」命名來源作出闡釋,現今學者對沙港地名解釋所做的考證主要有二。一說由文獻記載及實地訪查所得主張:「史料上自清以降全部都寫為「沙港」,胡建偉書中之詩句:『沙迴港繞錦相聯,海闊銀河落九天。』又反映出是有沙有港之意。另外,該村的長者稱,西岸有一大片土地是填出來的,填海以前都是沙地,防坡堤建商也說築堤時曾抽出大量海沙。」即主張「沙港」原名就是「沙港」,因有沙有港而命名。另有些資料則認為原稱「山港」,訛轉為「沙港」,如「沙港當地人閩南音唸做山港,有山有港,故名山港,沙和山可能一音之轉。」「沙港,當地人以閩南發音唸做山港,意思是有山有港,所以名為山港,但是後來可能因為音近訛轉,而稱為沙港。
-
本村陳姓先祖陳振遙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福建省泉州同安縣遷入澎湖沙港從事墾殖工作,後來子孫繁衍遷徙至澎湖嵵裡里井仔垵豬母水潭邊村鼎灣村西嶼鄉等地。在清朝文獻上,今沙港村分為沙港社、土地公前社水窟社三部份。沙港(又稱沙港頭)形成較早,始見於康熙年間《臺灣府志》;土地公前水窟形成較晚,始見於乾隆年間澎湖紀略》。日治時期稱為鼎灣澳沙港鄉,隸屬澎湖廳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此時土地公前社水窟社兩個聚落單元合併,稱為「土地公前」,沙港則為另一個獨立的聚落單元。戰後本村與「土地公前」合併,稱為「沙港村」迄今。民國57年(1968)開始從事社區建設,為湖西鄉較早從事社區現代化的一個聚落。澎湖的聚落發展中,以沙港最特殊,是三個聚落合成一個行政村。東、北、西北三面臨海,海域的潮間帶非常遼闊,是村民海作的理想空間。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沙港村位處湖西郷西北側,束、北、西三面環海,東南接東石村,南毗鼎灣村,西南鄰中西村。在清朝文獻上,今沙港村分為沙港、土地公前水窟三部份。沙港(又稱沙港頭)形成較早,始見於康熙年問《台灣府志》(蔣毓英,1685:126);土地公前水窟形成較晚,始見於乾隆年間澎湖紀略》(胡建偉,1771:34、279)。
-
沙港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鼎灣澳內,稱為「沙港社」,清末晚期亦稱沙港鄉。日治初期仍稱為「沙港鄉」,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沙港」。戰後,澎湖縣政府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沙港與土地公前聚落合併,成為「沙港村」。
-
沙港村行政面積為119.9246公頃,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20鄰,全村計有315戶,以陳(177戶)、歐(54戶)、曾(23戶)、朱(19戶)、李(14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蔡(5戶)、洪(4戶)、呂、林、張、黃(皆2戶)、方、王、吳、柳、馬、康、趙、鄧、盧、謝、蘇(以上皆l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435名、女性442名,共計877人。40民居分成四個族群(即頂社下社土地公前水窟),農田較集中在村子的東南方。東、北、西北三面臨海,海域的潮間帶非常遼闊,是村民海作的理想空間。古厝群林立、沒有甲頭組織、宗祠最多為其特色。
-
文字來源|湖西鄉
-
地理環境及行政區域該村位於湖西鄉的西北端,西南與鼎灣村爲界,南與東石村相鄰,餘均面海,距馬公市區九。九公里。該村清代隸屬於鼎灣澳,稱「沙港頭社」由水窟社土地公前社、沙港社組成,日據時期行政區域數度更改後(至光復前),隸湖西庄,稱「沙港」,光復後屬湖西鄉,稱沙港村,該村由俗稱「頂社」、「下社」、「土地公前」、「水堀」所組成,「頂社」又稱「大社」,以今廣聖殿爲中心,以今廣聖殿爲中心,廣聖殿東南方俗稱「過溝」。「下社」又稱「渡仔頭」建有天后宮。「土地公前」亦建北極殿。「水窟」在今戶籍上劃分屬於十九鄰及二十鄰。該村所以稱爲沙港村,據曾根旺說:「位於廣聖殿廟後海邊俗稱『沙窟』成南北走向,北至俗稱『窪內』,南北長約二海里,東西寬約一海里的沙帶,乃漁舟停泊處,故稱『沙港』」現因地形變化,沙帶已流失,今在該地建沙港中漁港
-
文字引用|澎湖辟邪祈福塔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5-01-03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沙港頭澳〈在鼎灣東北三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鼎灣澳:沙港頭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三里)、水窟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五里)、土地公前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五里)


鼎灣澳:水窟社(陸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陸路十三里)、沙港社(陸路十三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