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港仔頭
-
本村村名由來,清朝文獻不曾闡釋。今人較可信的說法,乃依地形加以解說,較能為人接受:「因為聚落北方海域有一片被稱為『潭』的凹窟,而命名潭邊。」又本村西鄰澎湖內海,據傳以前可供二桅帆船停泊。故又有「港仔頭」之稱,與
許家村又稱「
港仔尾」對應。
-
潭邊村史料上最早見於清康熙中期的《裨海紀遊》,稱「潭邊」。此後終清,迄日治至今皆曰「潭邊(澳、社、鄉、村)」。
日治時期稱為
鼎灣澳潭邊鄉,隸屬澎湖廳
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初期
港仔尾與潭邊兩個聚落合併,稱為「潭港村」。
民國40年(1951)港仔尾從潭邊村獨立,並改稱為「
許家村」。港潭村則改稱為「潭邊村」迄今。本村於
民國62年(1973)開始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在經過政府的補助及旅外同鄉的捐款後,才完成社區的現代化工作。本村雖為農業型社區,但因自然環境影響,收成不豐。但由於淺海遼闊,捕蟹捉蝦,從事淺海
潮間帶石滬的漁業作業,也增加了些許收入。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潭邊村位處
湖西鄉西北側,東鄰
鼎灣村,北接
中西村,南連
許家村,西隔內海與
馬公市相望。據傳以前可供二桅帆船停泊,故又有「港仔頭」之稱,與
許家村又稱「
港仔尾」對應(
澎湖采風文化學會,1997:14)。潭邊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鼎灣澳內,稱為「潭邊社」,清末晚期亦稱潭邊鄉。日治初期仍稱為「潭邊鄉」,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
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潭邊」。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
港子尾聚落合併,成為「潭港村」。
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潭邊村」。
-
潭邊村行政面積為66.3138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6鄰,全村計有93戶,以歐(39戶)、陳(18戶)、趙(8戶)、曾(6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許(5戶)、李(3戶)、黃(3戶)、楊(2戶)、穆(2戶)、林、洪、桂、張、莊、蔡、蕭(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155名、女性126名,共計281人。43本村位於三號縣道西側,又本村西鄰澎湖內海,甲頭分四甲,歐、陳、趙、許各一甲。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潭邊社由許、趙、陳、歐(原為歐陽)、侯、曾6姓組成,以許、趙、陳、歐4姓為主姓。
-
其中
許姓在天啟年間最早遷入;趙、陳2姓在崇禎年間接踵徙入;
歐陽姓在永曆初期遷入;
侯姓係清水師
班兵,道光年間落籍澎湖;
曾姓係
沙港頭社曾姓支系,明治時期
入贅侯姓。
-
聚落區分為「許甲」、「趙甲」、「陳甲」、「歐陽甲」。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56間。其中
許姓9間、
趙姓11間、
陳姓17間、
歐姓17間、
曾姓(
侯姓)2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