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許家村紀錄

2020許家村紀錄|拍攝日期:2020-07-06(星期一)

許家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港仔尾、港子尾、港仔尾社
-
許家村原名「港仔尾」,蓋因村落西方海域有一條蜿蜒朝向西北,經過大倉島南側,直通吼門外海的溺谷。古代的三桅帆船可以循此溺谷進到有「港頭」之稱的潭邊村靠岸,許家村也因為處於這一條港路的最末端,加上末端細窄而淺,所以稱之為「港仔尾」。許家村則是由於村民都是許姓族群而得名。
-
澎湖紀略》記載許家村稱做「港仔尾社」(距廳治陸路八里)。屬大山嶼鼎灣澳」管轄。當地先民許爾嚴,於明崇禎2年(1629)因李魁奇之亂,由福建泉州晉江移居澎湖港仔尾下社日治時期明治28年(1895)亦稱「港仔尾社」。雖改屬臺灣總督府澎湖島廳,但亦屬於鼎灣澳所管轄。戰後民國35年(1946)潭邊村合併為「潭港村」;之後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又單獨劃分出來,改稱為「許家村」迄今。民國64年(1975)開始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居民除以漁業維生外,仍有農地種植農作物。在傳統產業方面,曾經有設窯燒製石灰的灰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許家村舊名港仔尾。在村落西方海域(澎湖內海),有一條經大倉島南側直通吼門外海的水道,古代的三桅帆船可以到達有港頭之稱的潭邊靠岸,許家也因位於這一帶海灣的最尾端而被稱為港仔尾。清代,港仔尾隸屬鼎灣澳,稱為港仔尾社,光復後才改名為許家村。
-
許家村除了一、兩戶光復後由外地遷入的人口之外,闔村姓許,是澎湖少見的單姓村。許家村內部可再分為三個小聚落,頂社下社山尾。許家村居民都源自金門後浦五十郎公派下,分屬於兩個房派。頂社源自長房-深井頭,開基祖-面遠公(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二世),約於明天啟年間移居港仔尾。下社為六房-西宅房,開基祖-爾嚴公之妻-陳氏(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三世)則約於明崇禎年間帶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成為今日許家村的東甲;許田這一支系傳下來的成為今日的中甲,許地傳下來的支系成為今日的西甲。頂社則因人口數較少而無甲頭的區別。兩個宗支開基祖的祖厝,現在則為宗祠家廟的所在地。至於山尾,則是頂社下社居民所組成的混合區,形成的時間約在光復後。
-
許家村歷代以來,經濟上都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模式。西側虎頭山(嶼仔山)附近的海域,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家村民「落海」,從事潮間帶漁業的場所,「拾螺」、「耙貝」、「定置網漁業」及石滬漁業等不一而足。農業上一如大多數澎湖居民,以種植地瓜花生、高梁等作物為主。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


隱藏資訊

鼎灣澳:港仔尾社(距廳治陸路八里)


北出廳治北門.....一里至港仔尾社。鼎灣澳:....港仔尾社(陸路七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