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許家村記錄

2020許家村記錄|拍攝日期:2020-07-06(星期一)

許家村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同義詞彙|港仔尾、港子尾、港仔尾社
-
港仔尾位於澎湖縣湖西鄉的西側,地勢延東、北、南三面向中央傾降。周遭分別連接潭邊鼎灣東石成功安宅等村落。西邊面臨澎湖內海,內海的島嶼觸眼可及者,有牛母件嶼、大央、小央和大倉島。沿著村落東緣的澎湖三號縣道可以北通沙港白沙西嶼,南達馬公,距馬公市區只有五、六公里的路程,交通尚稱便利。清代,港仔尾村民南向的對外的交通為安宅東衛附近的小山丘所阻,頗有不便。大正2年(1913),澎湖廳陸續修築第六區沙港鄉的道路其中一條由沙港東石直達港底,連接湖西區;另外一條,由鼎灣南下港仔尾,連接宅腳嶼安宅)、東衛文澳媽宮等地。至大正4年(1915),在道路與渠溝交會處,又以石塊與紅毛泥(水泥)取代原有之木楹與板片,加固道路橋梁基礎,港仔尾居民的交通獲得近一步的改善。
-
港仔尾在近四百年的發展,許氏族人經之營之,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生活足跡。一個個的小地名,是血緣文化的脈絡,是產業的興衰,是口耳相傳的故事,也是歷史與建築的印記。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許家村原名「港仔尾」,蓋因村落西方海域有一條蜿蜒朝向西北,經過大倉島南側,直通吼門外海的溺谷。古代的三桅帆船可以循此溺谷進到有「港頭」之稱的潭邊村靠岸,許家村也因為處於這一條港路的最末端,加上末端細窄而淺,所以稱之為「港仔尾」。許家村則是由於村民都是許姓族群而得名。
-
澎湖紀略》記載許家村稱做「港仔尾社」(距廳治陸路八里)。屬大山嶼鼎灣澳」管轄。當地先民許爾嚴,於明崇禎2年(1629)因李魁奇之亂,由福建泉州晉江移居澎湖港仔尾下社日治時期明治28年(1895)亦稱「港仔尾社」。雖改屬臺灣總督府澎湖島廳,但亦屬於鼎灣澳所管轄。戰後民國35年(1946)潭邊村合併為「潭港村」;之後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又單獨劃分出來,改稱為「許家村」迄今。民國64年(1975)開始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居民除以漁業維生外,仍有農地種植農作物。在傳統產業方面,曾經有設窯燒製石灰的灰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許家村舊名港仔尾。在村落西方海域(澎湖內海),有一條經大倉島南側直通吼門外海的水道,古代的三桅帆船可以到達有港頭之稱的潭邊靠岸,許家也因位於這一帶海灣的最尾端而被稱為港仔尾。清代,港仔尾隸屬鼎灣澳,稱為港仔尾社,光復後才改名為許家村。
-
許家村除了一、兩戶光復後由外地遷入的人口之外,闔村姓許,是澎湖少見的單姓村。許家村內部可再分為三個小聚落,頂社下社山尾。許家村居民都源自金門後浦五十郎公派下,分屬於兩個房派。頂社源自長房-深井頭,開基祖-面遠公(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二世),約於明天啟年間移居港仔尾。下社為六房-西宅房,開基祖-爾嚴公之妻-陳氏(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三世)則約於明崇禎年間帶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成為今日許家村的東甲;許田這一支系傳下來的成為今日的中甲,許地傳下來的支系成為今日的西甲頂社則因人口數較少而無甲頭的區別。兩個宗支開基祖的祖厝,現在則為宗祠家廟的所在地。至於山尾,則是頂社下社居民所組成的混合區,形成的時間約在光復後。
-
許家村歷代以來,經濟上都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模式。西側虎頭山(嶼仔山)附近的海域,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家村民「落海」,從事潮間帶漁業的場所,「拾螺」、「耙貝」、「定置網漁業」及石滬漁業等不一而足。農業上一如大多數澎湖居民,以種植地瓜花生、高梁等作物為主。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三變不離其宗:許家村的地名演變
-
許家村舊名港仔尾,緣於村落西邊靠近林投腳海域,有一條經大倉島南側直通吼門外海的水道,昔日三桅帆船可以到達有「港頭」之稱的潭邊靠岸,許家也因位於這一帶海灣的尾端而稱為港仔尾。由現存的《金門珠浦許氏族譜》、<許家村下社西宅房族譜>的記載,明末天啟年間之後,金門珠浦五十郎公後裔長房深井頭第12代許面遠與六房西宅房第13代許爾嚴相繼入墾港仔尾,至乾隆朝中期,聚落人口已具相當規模。乾隆32年(1767)胡建偉所著的《澎湖紀略》記載:「港仔尾社隸屬於鼎灣澳」,港仔尾首次出現於史書記載。清代「社」為地方自治單元,也稱為「鄉」,兩者互用。
-
日治初期澎湖沿澳社之舊稱,明治30年(1897)改社為鄉,港仔尾隸屬於鼎灣澳港仔尾鄉,歸沙港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明治37年(1904)7月25日<澎湖廳保甲實施ノ狀況同廳長報告>文中,港仔尾鄉共有359人、65戶,設有保正一人,甲長七人,闔村幾為許姓所組成的血緣聚落。
-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澎湖之後,將澎湖廳改為澎湖縣,並將日治時代的六個街庄改為鄉或鎮。鄉鎮之下設村里,村里再區分為數鄰。在村里的行政區劃上,馬公鎮以200戶為一里,其它地區以150戶為一村,不足150戶的村落則與其他村里合併。港仔尾因戶數不足150戶,故與潭邊村合併為一個村落,稱為潭港村。
-
從許家村民保存民國35年(1946)11月28日的〈質權設定證書〉,設定者許守望,其住址為「澎湖縣湖西鄉潭港村港仔尾391號」。其次,民國38年(1949)1月1日,許海賣渡土地,其住址為「澎湖縣湖西鄉潭港村十六鄰三戶港仔尾九號」。在村里鄰之下,又有「戶」,是否指該鄰總戶數,有待進一步確認。從湖西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資料,民國40年(1951)6月15日湖西鄉進行行政區域整編,潭邊與港仔尾各自獨立,稱為潭邊村與許家村。然而,在民國40年(1951)7月4日,村民許重華與許海買賣土地的契約中,雙方的住址仍以港仔尾為名:「湖西鄉港子尾38號與9號」。民國41年(1952)4月10日,許清鎰將宅腳嶼段土地賣與許重華,許重華戶籍地已改為「湖西鄉許家村三鄰八戶港子尾門牌29號」。
-
民國40年(1951)6月15日,港仔尾村變更為許家村,此舉係出自鼎灣村洪丁聰之手。湖西鄉鼎灣村恭儉樓的圍牆上,有澎湖畫家洪根深先生所書之〈澎湖地名歌詩〉,並註明為「澎湖鼎灣洪杞字瑞仁號純修所作,孫洪根深書」。〈澎湖地名歌詩〉出自《洪丁聰先生紀念集》由洪根深、洪煥堂主編,民國71年(1981)10月出版。
-
洪杞字瑞仁,又號純修。生於同治6年(1867),卒於民國46年(1957),享年91歲。洪丁聰,字敏,為洪杞之子,生於大正2年(1913),卒於民國71年(1982),享年70歲。依據高啟進老師《湖西鄉志》對二人之介紹,洪杞精通星、醫、命、卜、雕刻、剪裁等。洪丁聰家學淵源,也曾任村幹事與戶籍員,熟稔基層地方公務。〈澎湖地名歌詩〉中有一句「山尾林投港仔尾」並附註釋:「山尾昔另稱,今合安宅里,在東衛北,只十餘家;湖西鄉林投村有國軍公墓;原是港仔尾,余手改為許家村。」洪丁聰以港仔尾村闔村許姓,故而配合當時地名改易政策將三字的港仔尾改為兩字的許家。
-
綜而言之,明末天啟年間之後,金門珠浦五十郎公後裔長房深井頭第12代與六房西宅房第13代,相繼入墾港仔尾。乾隆中期,港仔尾社出現於《澎湖紀略》之記載,成為聚落的名稱。日治時期,港仔尾社稱為港仔尾鄉。民國35年(1946)港仔尾與潭邊因村落規模不及150戶數,故而兩村合併稱為潭港村。民國40年(1951)6月15日,湖西鄉行政區域整編,兩村又各自獨立,港仔尾則變更為許家村。此係湖西鄉戶籍員洪丁聰以港仔尾村闔村姓許,將三字港仔尾改為許家。
-
民國112年(2023)9月,許家村有男性269人、女性259人,220戶。然而,此現象並非許氏族人的繁衍增長,而是在民宿興建與人口遷徙的雙重效應下,外地人口的遷徙移入所造成,真正許氏宗親的人口不及半數。港仔尾從民國40年(1951)6月15日定名為許家村,歷經七十餘年後,「許家村」都不「許家」了!
-
1許家村下社西宅房族譜為下社許氏宗親所修的手抄本族譜,未出版。
-
2李紹章,《澎湖縣志》,<卷四政事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0年8月再版一刷),p89。
-
3《澎湖廳報》,第188號,明治40年5月24日。當時沙港警查官吏派出所管轄的聚落有沙港土地公前東石潭邊港底鼎灣中寮西寮港子尾等鄉,現在的沙港派出所的轄區依然延襲日治時代的基礎沒有改變。
-
4《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7年,15年保存,26卷,第11門警察監獄警備,<澎湖廳保甲實施ノ狀況同廳長報告>;澎湖廳報,第73號,明治37年8月1日。
-
5李紹章,《澎湖縣志》,<卷四政事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0年8月再版一刷),p9。
-
6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春季),p53~132。
-
7本文感謝高啟進老師提供洪杞所作〈澎湖地名歌詩〉影本,高老師告知文化局亦有藏本《洪丁聰先生紀念集》。2021年5月時值疫情期間,諸多不便,在崔璐璐小姐與文化局朋友的幫助之下,取得〈澎湖地名歌詩〉的PDF檔。2021年9月,洪根深老師致贈該書乙冊予筆者,在此一併致謝。
-
8杜奉賢總纂,《湖西鄉志下冊》(澎湖縣:湖西鄉公所,2010年),頁256-257。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4-08-0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鼎灣澳:港仔尾社(距廳治陸路八里)


北出廳治北門.....一里至港仔尾社。鼎灣澳:....港仔尾社(陸路七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