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蚱腳嶼、宅腳嶼
-
據耆老表示,因為早年的安宅里現址,地勢北高南低,避風效果佳,所以種植蔬菜的「
菜宅」特別多,而
菜宅在澎湖又習稱「宅仔」、「宅內」、「宅仔內」、「宅仔腳」以及「宅腳」等,由於澎湖
東北季風強勁,居民種植蔬菜時,必先用
硓𥑮石或
玄武岩砌建防風牆,這些圍著防風牆的菜圃,便成了「宅腳嶼」地名的根由。另根據耆老謝樹杭表示,由於安宅海邊昔日盛產許多的海蜇,在海中游動時,形狀像似張開的傘,長長的腳飄動著,故名為「蚱腳嶼」;
日治時期改稱為宅腳嶼;戰後又改名為「安宅里」,蓋取人人皆安宅之意。其命名的由來,雖然為佳言吉字類型之引申,但與本地自然景觀之演變息息相關,仍可看出地名延續的跡象。
-
本地
謝姓祖先來自金門,遷徙至本地開墾的年代不詳。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本地在清乾隆年間稱為宅腳嶼社,屬東
西衛澳管轄。但至清光緒年間的文獻,記載為蚱腳嶼社,但仍屬東
西衛澳所管轄。
日治時期稱為東西澳宅腳嶼鄉,隸屬
隘門辦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將安宅合併於
東衛內,稱為「
東衛里」。為實施地方自治方便,安宅里單獨成立一里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地名歷史
-
安宅里位於
東衛里北方,是
馬公通往
白沙、
西嶼的必經之地;《重修台灣府志》稱為「蚱腳嶼澳」(范咸1747:39),《
澎湖紀略》則稱之為「宅腳嶼社」(
胡建偉1771:33)。據說是因為聚落的地勢北高南低,避風效果較佳,早期的居民圍築了很多「
菜宅」來種植蔬菜;而聚落南方則有一個寬約250公尺的小海灣(由海岸邊到今203號縣道一帶),從
馬公看過去好像是和
東衛隔海相望的另一個島嶼,因而被稱為宅腳嶼;另外有一種說法是,以前安宅聚落前那道海灣的出海口盛產俗稱為「海蜇」的水母,因為海蜇游動時,形狀就像一個長著長腳(長柄)的傘,在海水中飄動而得名。
-
日治時期宅腳嶼社稱為「宅腳嶼鄉」,也是屬於
文澳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到
大正9年(1920)才改為
東衛警察官吏派出所的管區。
民國35年(1946)因為人口不多而被併入
東衛里,到
民國40年(1951),為了實施地方自治才和
山尾單獨劃為一里,命名為「安宅里」,當時的面積約1.5平方公里,人口有603人。安宅里的人口雖然遠比
東衛里少,但是也分為5個群落,公廟「
周王廟」以東到203號縣道之間稱為「
東厝」,居民以
謝姓為主,另外還有幾戶
胡姓、
蔡姓人家;
周王廟西側一帶稱為「
下厝」,居民以姓居多;聚落北側一帶稱為「
頂厝」,居民以
薛姓居多,
王姓次之;聚落西側稱為「
西寮」,居民以李姓為主,
蔡姓居之,
呂姓及
胡姓也各有一戶。另外在
東衛聚落北緣(距安宅比較遠)的山丘一帶,俗稱為「
山尾」的地方,也有10幾戶
蔡姓和1戶黃姓人家(郭金龍等2002:123-124)。
-
人口變遷
-
戰後,在
民國39年(1950)以前,安宅的人口都併入
東衛里計算。
民國40年(1951)獨立設里時,安宅里只有603人(約為
東衛里的1/2弱);
民國47年(1958),增加為722人(有
東衛里的1/2強);
民國50年(1961),再增加到816人。到
民國53年(1964),安宅里的人口雖然已增加為879人,卻反而不到
東衛里的1/2,可見位置比較偏北的安宅里,人口增加的速度是遠不及
東衛里的。
-
民國56年(1967),安宅里的人口增加到914人;之後,在58年
(1969)首度突破1,000時(有1,011人),安宅里才再次擁有約
東衛里1/2強的人口。
民國59年(1970)安宅里的人口又減為908人,從此以後,不但人口幾乎都只減不增,和
東衛的差距也逐漸加大。
民國61年(1972),減少為867人;
民國70年(1981),再減少為778人;
民國77年(1988),再減少到694人;
民國85年(1996),更減少為588人,到
民國94年(2005),只剩下546人。
-
文字來源|
馬公市村里叢書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