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虎頭山、虎山、嶼仔山、牛母嶺
-
位於
崁頂西北側的海蝕平台中。當漲潮時,由於海水的阻隔,成了孤立的一個島嶼,從
安宅里海邊望去,島嶼外貌形似伏臥海中的老虎,故名為「虎頭山」。昔日
安宅里薛姓祖先曾經在南側山坡及虎腰處開墾耕種。山上並有數處的墓葬及一口水井,故此島嶼雖小,卻留有人跡。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在
許家村西南海域上,有一個位於許家與
安宅里交界的無人島「嶼仔山」,因為形似老虎,當地人也稱為「虎頭山」。據說這裡是一個活穴,虎頭面對著
許家村,因為虎頭山每年受
東北季風不斷侵襲,石頭受到風化而掉落,如果石頭掉下來,就表示老虎嘴巴張開要吃人,石頭若倒向
許家村,村內便會有一個人往生;如果倒向
安宅,
安宅里內便會有一個人去世。所以村民就在村子北方,正對著虎頭山的地方,栽種了一大片林投樹,因為林投上面有刺,老虎張口要吃人時,會先碰到林投而被刺傷,就不會再吃人,也就可以免除厄運了。
-
另外島的尾端是一條長形的沙洲,當地人稱為虎鞭,沙洲會隨潮水而改變方向,傳說如果虎鞭指向
西衛,
西衛就會有一個女子變成花痴;如果指向
安宅,
安宅里就會有一個女子變成花痴。
-
另外,當地還相傳虎頭山下有一個洞穴非常深,裡面住有二隻金蟳,後來紅毛番(荷蘭人)來到此地,發現這兩隻金蟳,便將它們抓走。所以這洞穴便因無金蟳而成為一個死穴,漸漸被砂石填滿。
-
資訊來源|
湖西鄉志
-
後方寶樹喜長春:
港尾仔虎頭山與林投樹
-
在
港仔尾西南方海域有一個小島叫「虎頭山」,
港仔尾人也稱為「嶼仔山」,
安宅人有稱之牛母嶺。
澎湖縣政府委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所做《澎湖群島數量委託清查計畫報告書》中,提出澎湖有九十座島,其中牛母件嶼登錄的資料為隸屬
馬公市,「牛母件嶼(23° 35' 11.71" 119° 35' 9.78")」,最高高度12公尺 ,面積0 .0131平方公里, 海岸線長度0.553公里,乾潮時露出廣大海蝕平台與陸地相連。
-
1844年6-8月
Richard Collinson搭乘Plover號來澎湖做水文調查,並測繪<
澎湖群島海圖>(Pescadore Islands surveyed by Adml. R.Collinson. R. N.) 。
港仔尾西方海域有一小島,應為虎頭山,但是並無島名。
1885年3月29至31日法軍攻打澎湖,並佔領一段期間。Eugene Germain Garnot所著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1894年出版。此書中譯本稱為《法軍侵臺始末》,其中有一幅〈Les Pescadores (Mouillages intérieurs & Ile Ponghou)〉的地圖。此圖標示了
港仔尾的聚落位置,在虎頭山的位置上方標示了I. du Projectile(彈丸之島)。
1897年,
明治30年5月31日,日本水路部出版的地圖〈澎湖港〉,此圖係以〈Les Pescadores〉為基礎,
港仔尾亦有聚落的描繪,牛母嶺也出現在此圖之上,日人以牛母嶺為名,可能是採用了
安宅人的說法。
民國44年(1955),陳正祥所編撰之《澎湖縣誌》稱之為牛母件嶼,「件」字應為牛「犅(káng)」以音借字而來。
-
虎頭山於
日治時代登錄為私人島嶼,屬於
安宅薛姓所有。國有財產法,無人島權歸屬國有,唯獨牛母件嶼屬私人島嶼,也幾經易手。昔日,對
港仔尾人而言,從聚落往西觀看此嶼,以其形似像一隻趴著的老虎,虎頭朝著
港仔尾,南邊有一長條形沙洲隨季節變換而延伸,有如虎尾。由於虎頭朝向東北方,彷彿張嘴咬向
港仔尾。其次,虎頭山的岩石,長年受風雨海水侵蝕崩落。地方相傳若是虎嘴有石頭掉落,
港仔尾就會有人遭遇不幸。
港仔尾頂社先民乃在聚落的西北角栽種林投樹,以林投樹有刺,老虎張嘴有所顧忌,藉以克制虎威,保護村民之安全。
-
這些林投樹蔚然成林,往昔還有
港仔尾村民放養兔子於其間。
民國60年代初期,
真靈殿重建,聘請
西瀛吟社諸位詩人為
真靈殿撰寫詩聯,
案山高有忠所作「致雨騰雲前面靈山成錦綉 經霜傲雪後方寶樹喜長春」,「前面靈山」乃指
真靈殿一海之隔對岸的
山伯公一帶地勢;「後方寶樹」意為聚落後方的林投樹常年翠綠之景。
-
民國48年(1959)前後,來自
潭邊的一支部隊,意欲在
港仔尾西側的
林投腳開鑿通往海岸的道路。林投樹,
港仔尾居民視為村落風水之地,頂社許姓宗親聞之,為保護聚落林投樹,諸多父老橫躺通往
林投腳的路上,阻止軍方的行動。爾後,林投樹曾遭逢人為縱火,然其堅強的生命力猶然屹立海濱。爾後,因道路擴寬與填海造陸之政策,在
民國80年代後遭到砍除大半,今日僅殘存一小部分蜷縮於角落。
-
虎頭山周遭海域,廣大的海蝕平台,是
潭邊、
港仔尾、
安宅、
東衛等村落居民從事
潮間帶漁業的傳統海域,資源豐富。相傳虎頭山下有一個洞穴非常深,裡面住有一對金蟳,後來紅毛番來到此地,發現這兩隻金蟳,便將它們抓走。這個洞穴因失去金蟳而成為一個死穴,漸漸被砂石填滿。
民國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近十年的毒魚風潮,也讓這片孕育生命的
潮間帶逐漸失去生物的多元性。
-
#參考資料
-
《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8輯-
馬公東衛里安宅里》,
2006年,頁72-73
-
《臺灣地名辭書 澎湖縣(卷六)》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一嶼三名:再論牛母嶺、虎頭山、嶼仔山
-
許家村西方海域有一個小島名「虎頭山」,村民也稱為「嶼仔山」;曾任文化局局長曾慧香為鄰近的
潭邊村人,言及村民多稱為「牛母嶺」;
安宅里的王文良老師則言
安宅人稱之「虎頭山」,而官方登錄的島名為「牛母件嶼」。
澎湖縣政府委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所做《澎湖群島數量委託清查計畫報告書》中,提出澎湖有九十座島,牛母件嶼登錄的資料隸屬
馬公市,「牛母件嶼(23° 35' 11.71", 119° 35' 9.78"),最高高度12公尺,面積0.013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0.553公里」,乾潮時露出廣大海蝕平臺與陸地相連。整體而言,牛母件嶼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降,地勢低平。
-
1844年6-8月,
Richard Collinson搭乘Plover號來澎湖做水文調查,並測繪〈
澎湖群島海圖〉(Pescadore Islands surveyed by Adml. R.Collinson. R. N.)。在當時的
港仔尾(
許家村)西方海域有一小島,雖無島名,但應為虎頭山。成書於
光緒14年至17年(
1888-
1891)的《臺灣地輿全圖》,其中有繪製「澎湖全圖」,該書記載在澎湖廳東北有七嶼:「牛母嶼(距廳水程五十里)、牛子嶼(四十餘里)、
員貝嶼(二十餘里)、籃笨嶼(三十五里)、
屈爪嶼(四十里)、
鳥嶼(四十里)、
白沙嶼(四十五里)」。文中的牛母嶼與牛子嶼,應為同一島嶼,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提及牛母嶺的中文文獻。
-
1885年3月29至31日,法軍攻打澎湖,並佔領一段期間。Eugene Germain Garnot所著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1894年出版),此書中譯本《法軍侵臺始末》,其中有一幅〈Les Pescadores (Mouillages intérieurs & Ile Ponghou)〉的地圖。此圖有標示
港仔尾的聚落位置,法人將虎頭山命名為I. du Projectile(彈丸之島)。
明治30年5月31日
(1897),日本水路部出版的地圖〈澎湖港〉,此圖係以〈Les Pescadores〉為基礎,
港仔尾亦有聚落的描繪,日人以牛母嶺為虎頭山之名。綜而言之,以牛母嶺為主要島名,極可能是參考當時
潭邊人的說法。
-
明治44年(1911)出版的《
澎湖風土記》,作者井田麟鹿稱澎湖有64島,其中之一為「牛母件」。原為牛母嶺的島名,
日治時代變成為牛母件。
民國44年(1955),陳正祥所編撰之《澎湖縣誌》也稱牛母嶺為牛母件嶼。
民國49年(1960)出版之《澎湖縣志疆域志》記載,有牛母件嶼、牛母嶺、牛子嶺等島名,以牛母嶺或牛子嶺為名,《澎湖縣志疆域志》註明係引用自
大正7年(1918)連橫所著之《台灣通史》。然而,《台灣通史》並無此記載,
民國94年(2005)《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也沿襲上述說法,並無校正。
-
從
民國68年(1979)10月1日出版的台灣省林務局航照圖,〈
安宅嶼:圖號:9320-Ⅲ-046〉,稱為牛母件嶼(牛母嶺)。虎頭山則與
許家村民傳統墓地
山伯公一帶相連,該圖將牛母件嶼與虎頭山視為兩處不同的地名,又是一個明顯的錯誤。
民國90年(2001)臺灣經建第三版地形圖(1:25000,圖號:93203SW_
馬公),也是將牛母件嶼與虎頭山視為兩處不同的地名。
-
清代《臺灣地輿全圖》中的牛母嶺何以變成
日治時代的牛母件,王文良老師以為「件」乃「仔」印刷之誤所致。對照牛母嶺、牛子嶺兩個地名觀之,此說甚具說服力。爾後,官方地圖與志書不察,一路錯到底。
-
許家村、
潭邊村、
安宅里對同一島嶼,有著不同的說法,反映了不同族群對島嶼的地理認知,牛母件嶼實應正名為牛母嶺(虎頭山、嶼仔山)。
-
#感謝王文良老師
-
#感謝曾慧香局長
-
#參考資料
-
李紹章,《澎湖縣志疆域志》,
澎湖縣政府,
1960年。
-
顏尚文編纂,《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
澎湖縣政府,
2005年。
-
澎湖縣政府,《澎湖群島島嶼數量委託清查計畫報告書》,執行單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2005年12月,頁48-52。
-
井田麟鹿,《
澎湖風土記》,
1911年。
-
陳正祥編撰,《澎湖縣誌》(澎湖:
澎湖縣政府,
1955年)。
-
Les Pescadores (Mouillages intérieurs & Ile Ponghou.),出自Eugene Germain Garnot所著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1894年。
-
〈澎湖嶋〉,「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895年。
-
〈日本台灣西岸澎湖列島〉,
1900年3月8日。
-
臺灣經建第三版地形圖(1:25000,圖號:93203SW_
馬公),
2001年。
-
《臺灣地輿全圖》,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s://taicool.ith.sinica.edu.tw/search-art-TS0000075878.html
-
《臺灣地輿全圖》,臺灣圖書館,https://tsdl.ntl.edu.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91128=BzIxB3#jYB0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2。知識更新|2025-08-1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