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Collinson:<澎湖群島海圖>
-
十九世紀英國海軍上校Richard Collinson(
1811-
1883)於
1842年-
1846年間率艦隊調查中國沿海。
1844年6-8月Richard Collinson即搭乘Plover號來澎湖調查。後來,將此次澎湖行寫成報告,發表在
1854年《The Chinese Repository》第14期中,並測繪的<澎湖群島海圖>(Pescadore Islands surveyed by Adml. R.Collinson. R. N.)。日本海軍後來於
1884年翻印這張海圖為<澎湖列島>(日本水路局海圖第48期號),根據日本海圖記載,此圖為
1844年測繪,
1849年8月出版,編號為英國海圖1961號。以下將<澎湖群島海圖>分為陸域部分與水域部分,分述如下:
-
(一)陸域部分
-
1.
澎湖本島及其島嶼
-
PANGHOU ID.(澎湖島:
大山嶼);Makung (
媽宮:
馬公);Fort(砲台:
金龜頭砲台);O.Fort(
小案山砲台:
測天島砲台);Flat I.(平島:
四角嶼);Dome I.(圓頂島:
雞籠嶼);Mung Pt.(綠角:
草樹仔尾);Sycee Pt.(銀錠角:
後窟潭尖山仔);Pong Pt.(澎角:
山水30高地);Hou Pt.(侯角:
山水烏嘴尾);Keangli Pt.(
北寮奎壁山);Leechin Pt.(
龍門裏正角);Ragged I.(亂島:
錠鉤嶼);Organ I.(風琴嶼:
雞善嶼);Round I.(圓島:
查坡嶼);Three I.(三島:
查母嶼);Nine Feet Rock(九呎礁:
龍門東南方海域)。
-
2.
漁翁島-
CHU-KAU-WAN or Fisher I.(
竹篙灣或
漁翁島);Tortoise Rock(龜岩:
空殼嶼);Triangle I.(三角島:
小門);Fish Pt.(魚角:
橫礁南仔頭);Yuhan Pt.(
二崁墩仔頭一帶);Lung I.(肺島:
鱟仔尾島);Siau Head(小頭:
內垵東鼻頭);Lit-si-tah(燈西塔:指整個
外垵);Ta-chi-kie(
大池角:指
外垵聚落);Fixed Light (
西嶼燈塔);Lit-si-tah Pt.(燈西塔角:
外垵屹仔尾);Black R.(黑岩:
師公礁)。
-
3.
白沙島-
PEHOE ID.(澎湖島:
白沙島);North Rock(北礁:
大磽礁、
二磽礁);Bird or Low Island(鳥島或低島:
吉貝);North I.(北島:
目斗嶼);N.W.Outlier(西北外嶼 );Conch I.(海螺島:
鳥嶼);Sable I.(黑貂島:
小白沙嶼);N.E.Sand I.( 東北沙島:
毛司嶼);Sand I.(沙島:
姑婆嶼);Ta-tsang(
大倉);Pehoe P.t(
白沙角:
赤崁村牛踏尾);North Hd.(北山:
後寮煙墩山 );Nui P.t(牛角:
通樑龜山)。
-
4.
澎湖本島以南
-
Small Table I.(小桌島:
桶盤);Gr. TableI.(大桌島:
虎井);ROVER GROUP(
八罩群島:
望安群島);PA-CHAU(
八罩:
望安);Cliff I.(懸崖島:
馬鞍嶼);Tsiang I.(倉島:
將軍嶼);Rover Knob(海盜丘:
船帆嶼);Steeple I.(尖塔島:
頭巾嶼);Reef Id.(岩礁島:
東嶼坪與
西嶼坪);Peaked Rock(尖石:
東坪村豬母礁);Low I.(低島:
離塭仔);Pe Ting(筆椗島:
西吉);East Id.(東島:
東吉);JUNK ID.(戎克島:
七美);High Id.(高島:
貓嶼);Yip-pan Id.(
半坪嶼:
花嶼)。
-
(二)水域部分
-
Tachi B.(
大池灣:
外垵海域);Battery B. (砲台灣:
內垵海域);Niu-Kung Bay(
牛公灣:
吼門海域);Wataing B.(瓦峒灣:
大倉與
西嶼之間海域);PANGHOU HARBOUR(澎湖港:澎湖內海);Junk B.(戎克灣:
馬公內港);Makung Har.(
媽宮港:
馬公外港);Dome B.(圓頂灣:
嵵裏海域);ROVER CHANNEL(海盜海峽:
八罩水道);STEEPLE CHANNEL(尖塔海峽:頭巾水道);Junk Har.(戎克港:
七美西方海灣 )。
-
Richard Collinson所繪製的<澎湖群島海圖>,繪製範圖包含
澎湖本島、
西嶼、
白沙、
望安、
七美等主要島嶼,最北為North Rock包含
大蹺嶼、
二蹺嶼等礁石,極南為JUNK ID(
七美),極東有Nine Feet Rock(九呎礁),最西則為Yip-pan Id. (
花嶼)。
-
在水域方面,此圖標示澎湖各海域的水深以及沙洲淺灘或暗礁,在
外垵西南方、
鎖港東方海域與
將軍嶼東方海域畫有波浪並註明Ripples,藉以提醒航行船隻。
外垵西南方的波浪即為澎湖最危險的水域「
一磽、
二吼、三西流」中的「西流」。
白沙與
西嶼之間的水域
牛公灣(Niu-Kung Bay),為「
二吼」中的
吼門水域。澎湖內海名為澎湖港,
大倉島和
西嶼之間的海域標示為
瓦硐灣。
馬公內港取名戎克灣(Junk B.),
馬公外港則為
媽宮港(Makung Har)。圓頂灣(Dome B.)則為今日
嵵裏-
海域,
大池灣(Tachi B.)為今日
外垵南方海域。往南則有海盜海峽(ROVER CHANNEL)即為今日
八罩水道,尖塔海峽(STEEPLE CHANNEL)即今日之頭巾水道,戎克港(Junk Har.)即為今日之
七美港。
-
就陸域方面整體觀之,地圖上
外垵與
媽宮的聚落規模明顯大於其他地區,顯示當時兩地戶口較為稠密。其次,
風櫃、
興仁烏崁一帶、
東衛、
北寮、
青螺、
紅羅、
後寮、
鎮海亦有聚落標示,但未有名稱。
-
在
漁翁島部分,CHU-KAU-WAN為
竹篙灣(
竹灣)之音譯無誤, Fisher I.為
漁翁島,另外在今日
竹灣村的位置也標示Chukauwan。
竹篙灣在此圖上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一個村落,也是等同於整個
漁翁島,故以CHU-KAU-WAN or Fisher I.標示於地圖上。
外垵部分與
漁翁島呈現分離的狀態,成為獨立的一座島,其名為Lit-si-tah及Ta-chi-kie(
大池角)。Litsitah 在許多有關
西嶼燈塔的報告書上多翻譯為李西塔,固有以李西為人名的看法。然在此圖上Lit-si-tah代表的是整個
外垵。Lit(Light)乃「燈光」之意、si為「西」之意譯、tah乃「塔」,此三音節組成的Lit-si-tah當可指
西嶼燈塔所在之地區,而非人名。另外,Litsitah P.t或有稱之為「
吃仔尾」,
外垵當地人士則稱之「
屹仔尾」,此地也是明清以來重要的航路指標「
西嶼頭」所在地。另外,
西嶼燈塔另以Fixed Light表示之,並註明離海拔有205呎。
-
在
白沙島部分,
後寮煙墩山北方海域、
城前、
講美、
鎮海與
大倉之間海域,
吉貝南方海域畫有彎曲的線條,Collinson等人所觀察到的彎曲線條應為廣闊分布於澎湖
潮間帶的
石滬,也是目前所知西方地圖文獻對澎湖
石滬最早的標記。再者,
白沙島周遭的島礁從最北的
大磽、
二磽、
目斗嶼、
吉貝嶼、
姑婆嶼,東方海域的
小白沙嶼、
鳥嶼等均有標示島名,其他未標示島礁,如
後寮北方的
土地公嶼、
北鐵鉆嶼,或是
員貝嶼、
中屯嶼、
過嶼等皆已出現在地圖上。
吉貝西崁山一帶貌似與
吉貝分離,應為此地多為珊瑚碎屑所堆積形成的沙灘,植物難以生長的地形地景原故。
-
在
澎湖本島及其周遭島嶼部分,Round I. (圓島) 乃
查坡嶼,
查母嶼稱作Three I.(三島),此兩島17世紀中期已見於荷蘭文獻,稱作「黑岩石島」。Organ I.(風琴島)為
雞善嶼,以其高低不同類似管風琴狀的柱狀
玄武岩而得名。
錠鉤嶼稱作Ragged I.(亂島),蓋為其外形高低參差不齊之故。
龍門的東南端標有Leechin Pt. (
裏正角)。在《臺灣地名辭書》以山仔港稱呼此地,小舢舨可於此避風停泊。《澎湖縣
湖西鄉志》也稱此地為山垵或山窪仔,並於「
裏正角」條下以地方耆老的說法,認為該地以前通稱「山垵」,並無「
裏正角」的地名,應為日軍攻佔澎湖後所命名。由此可知,「
裏正角」並非
龍門當地人的稱呼。吳培基認為Leechin Pt.(
裏正角)其命名應與leech(水蛭)其長條形狀有關,而音譯為
裏正角。因此,
裏正角之地名實為日人承襲Collinson測繪之<澎湖群島海圖>Leechin Pt.而來。
-
澎湖本島南端的Pong Pt.與Hou Pt.,係以PongHou拆成兩部分來命名,接近今日
山水沙灘右側的30高地以及觀音山東南方的
烏嘴尾。Mung Pt.接近
馬公的
草樹仔尾,Sycee Pt.(銀錠角)乃
西衛之
尖山仔,Keangli Pt.為
北寮奎壁山一帶。此外,Richard Collinson在《The Chinese Repository》尚有提及Chimney point or Dutch fort,乃今日
風櫃尾蛇頭山。荷蘭人
1622年於此建立城堡,然Chimney point在地圖上並未標示出來。
風櫃尾蛇頭山此地不僅是17世紀荷蘭人城堡所在地,清代於此設有
風櫃尾汛:「係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礮臺各一座。按季派目兵防守,汛兵十名」。由於設有煙墩礮臺,Richard Collinson因此以Chimney-煙囪(煙墩)來命名。在
媽宮西南角所標示的Fort,為今日
金龜頭砲台所在地。O.Fort則位於
馬公內港Junks B.與
馬公外港Makung Har.之間,對照《The Chinese Repository》原文,O.Fort的O.乃Observatory(23°32 :9N, 119°30 :2E)之縮寫,Observatory乃天文台之意,乃Richard Collinson等人在澎湖的13個觀測點之一。此地清代稱為
小案山,日人依據此圖名為
測天島其原由在此,日治初期
小案山則被徵收成立
馬公海軍要港部。
-
在
澎湖本島以南諸島嶼部分,Small Table I.(小桌島:
桶盤)、Gr. Table I.(大桌島:
虎井)、High Id.(高島:
貓嶼)、Reef Id.(岩礁島:
東嶼坪與
西嶼坪)等仍沿襲荷蘭17世紀的稱法。ROVER GROUP(
八罩群島:
望安群島)、Rover Knob(海盜丘:
船帆嶼),顯示19世紀外國航者對
望安諸島的印象仍是海盜(Rover)橫行的地區。南海諸島除了
望安、將軍、
七美等主要島嶼之外,
東坪村豬母礁、
離塭仔等小礁石也出現在地圖中,顯現策會過成的詳實。JUNK ID.(戎克島:
七美)、Junk Har.(戎克港:
七美西方海灣 ),乃至於
媽宮的Junk B.(戎克灣:
媽宮內港),也顯示出澎湖在十九世紀外國航海家眼中多是帆船航行與停泊的場域。
-
作者|許玉河老師(內文節錄自:意外的眼光:1849-1900英法日澎湖地圖與地名)
知識建檔|2019-08-07。知識更新|2020-11-1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