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螺村記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青螺村記錄|拍攝日期:2018-09-22(星期六)

青螺村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青螺一名在相關的文獻記載中,未對何以稱「青螺」有所說明。有學者從耆老採訪、實物實景等方面加以考索推測,認為青螺村南方聚善寺旁者叫「鼎臍山」者,上窄下寬,四季皆青草覆蓋,極類似螺狀(一側看似尖螺,另側看似圓螺),尤其聳立在聚落入口,是進入該村最顯眼地標,明末移民思考稱呼之際,依最直接、最醒目之特徵命名是大有可能的。除形似及位置外,意涵也是一大因素。鼎臍山又稱羅經山、山仔尖,「鼎臍」是以前所有大鍋底下中央凸出的小圓點,「羅經」即羅盤,「山仔尖」表上銳下豐,三者意函蘊有重心、指標、螺狀之意。此山又是該村宮廟真武殿的案山。總合起來,形狀、位置、意涵及重要性實已點醒吾人青螺村之名是依此山而命的。因此村名的由來主要是以村落四周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為命名原則。
-
本村居民姓氏以李姓為主,先民由金門遷入澎湖開墾,定居於青螺村,原先建有家廟祭祀祖先,現已毀壞近50年。清領晚期光緒11年(1885),始於虎頭山開採煤礦。日治時期稱為南寮澳青螺鄉,隸屬澎湖廳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明治43年(1910)日人提出開採南寮澳青螺鄉字虎頭山之礦,當局並准許其開採青螺鄉虎頭山之煤礦。戰後初期以人口作為劃分村里的標準,本村與白坑村合併,稱為「青螺村」,實施地方自治後,白坑村自本村劃出後,本村仍稱為「青螺村」迄今。民國54年(1965)又開挖虎頭山煤礦,惜產量過少。民國67年(1978)開始推行社區發展,當地居民捐地出力,旅外鄉親及政府出資協助,改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本村的農業以種植蕃薯花生等作物為主,人口的外移造成廢耕地的出現。漁業方面以近海漁撈為主,並兼有從事潮間帶的採拾螺貝工作。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青螺村位處湖西鄉北側,東接白坑村、南鄰紅羅村,西、北及東北三面環海,突出北海中,其最北端為虎頭山(生產泥煤礦),隔海與奎璧山相望。古人有云:「前茄苓,後土碳,青螺查某卡水藝旦」。據村內長輩云:本村原名「星羅」,有真武殿前對聯為證左聯:星宿七元形成北端海岸埠,右聯:羅盤八卦礪締南勢山尖峰。從真武殿後七座小山丘沿海岸向北延伸,村座羅盤中,南有鼎臍山,自然環境優美,因星羅與青螺諧音相近,久而久之,約定成俗就稱為青螺。居民以農為主,海為輔,生活艱困,因此年輕人大都奔走他鄉謀生,現留住村中者,絕大部分是耄齡長者。
-
《皇明世法錄.彭湖圖說》:「又東向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青螺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奎璧澳內,稱為「青螺社」,清末晚期亦稱青螺鄉,日治初期仍稱為「青螺鄉」,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青螺」。戰後,澎湖縣政府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白坑聚落合併,成為「青螺村」。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青螺村」。青螺村行政面積為89.8524公頃,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8鄰,全村計有96戶,以李(46戶)、黃(14戶)、翁(13戶)、莊(9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許(2戶)、陳(2戶)、任、吳、周、姜、徐、趙、劉、蔡、盧、謝(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141名、女性114名,共計255人。
-
文字來源|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青螺法螺畫眉墨
-
青螺村南方有座聚善寺聚善寺後有靠山為「鼎臍山」,<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像片基本圖>第一版圖號9320-Ⅲ-048,台灣省林務局民國68年10月1日攝影,鼎臍山標高22.7公尺。鼎臍山又稱青螺山,以其狀似螺獅,又覆蓋青草,故名為青螺山,此山咸信為青螺地名之由來。有關青螺以此山而得名之文獻,可見於1971年2月12日《建國日報》之報導,該報導並附有青螺山之照片。從此照片觀之,真是像極了螺類,甚至有螺紋之外表,山頂尖凸,應為蔡福松老師考察所稱之二戰後碉堡。該照片山下的小廟,則為聚善寺
-
青螺,地方耆老又稱為巡檢司,乃昔日官治之所在。蔡福松、蔡光庭曾拜訪當地耆老翁百祿、翁東亨探尋「巡檢司」遺址,疑似就設在青螺山一帶,兩位耆老口述祖先稱該址就叫「巡檢司」,當年有官兵駐紮此地,及似有官署建物及貝類遺跡。此貝類類遺跡為臧振華教授所挖掘之歷史時期考古遺址。青螺別稱巡檢司的說法,於文獻可稽者最早見於1898年05月12日「澎湖島水產調查同廳長報告」書中,該調查報告言及青螺為昔日巡檢司駐在地,遺址尚存,在青螺鄉之東。此文獻已為《湖西鄉志》與吳培基教授所引用,藉以探討青螺為巡檢司的說法。成書於1626-1629的<彭湖圖說>:….又東向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龍門有原泉;掘地每至尺,多人家舊屋址瓦磚:蓋國初時彭中聚落也。此段文字,說明青螺為澎湖早期的地名與聚落之一,有成為巡檢司的條件。然明初澎湖虛地徙民,澎湖民居為之一空。今日澎湖人的祖先蓋於四百年前遷移來此,故而青螺是否為近七百年前,元代於澎湖所設巡檢司的場址,尚有討論的空間。
-
青螺,澎湖最負盛名的海產「珠螺」,又名大頭螺,其外表即為青綠色。佛教講經說法稱為吹法螺,故而青螺也借指佛教經典:「晚參圓白足,昏梵禮青螺」。青螺也是青山的代表,青螺也是畫眉之墨:「黃金戒指白玉璫,青螺眉黛窄衣裳」。上述各種青螺的說法,也皆與色彩或外型息息相關。至於青螺山為昔日巡檢司的說法,來者可追。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青螺社」由李、翁、莊、黃、謝5姓組成,其中謝姓僅1戶,李、翁、莊、黃4姓為主姓。按此4主姓,皆由金門遷來:李姓崇禎時期最早遷入;翁姓在永曆初期接踵徙來;莊姓在康熙中期遷入;黃姓在乾隆中期最晚移入;謝姓係白猿坑社謝姓支系。
-
社中區分為「東勢」、「中列」、「西邊」、「後井」、「水溝」、「後窩」、「溝仔墘」7區域。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54間,其中西邊18間、東勢10間、中列9間、後井6間、水溝3間、後窩6間、溝仔墘2間。
-
以姓氏別之:李姓30間,分居東勢、中列、西邊、後窩;翁姓6間,居中列、西邊;莊姓5間,居中列、水溝黃姓12間,居西邊、後井、溝仔墘;謝姓1間,居後井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3-10-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青螺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一曰青螺澳【按《澎湖志略》,俱在大山嶼,《郡志》、《邑志》皆未載】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青螺澳〈在紅羅罩北三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青螺澳:在廳治北二十二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奎壁澳:青螺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九里)


青螺吸露奎璧有山名青螺:玉露如膏甘欲流,青螺吸罷醉悠悠。勻圓潤瀉珠千斛,滑膩濃添雪一甌。翠岫玲瓏頭髻現,蒼煙點綴指紋浮。高峰最上檠霄漢,好把瓊漿滴滴收。


奎壁澳:青螺社(陸路十九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