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龍門村記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龍門村記錄|拍攝日期:2018-09-17(星期一)

龍門村

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同義詞彙|良文港、龍門港
-
龍門地名根由,據耆老表示,蓋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查母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皇宮殿內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叫「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
龍門村在胡建偉纂著的《澎湖紀略》稱做「龍門港社」,屬大山嶼林投澳管轄。林豪撰著的《澎湖廳志》則稱為「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即龍門港)。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改稱為「良文港鄉」,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尖山村合併,改稱為湖西鄉龍門村;後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乃單獨劃分為「龍門村」。民國45年(1956)澎湖縣政府龍門漁港修建石堤,使龍門漁港成為湖西鄉的中心漁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龍門村位處湖西鄉東南側,西連尖山村,北接菓葉村,東南臨海,為本鄉主要漁業村落之一。《皇明世法錄.彭湖圖說》:「又東向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在史料上,龍門的地名稱謂,先後有良文港、文良港、龍門港、龍門社、龍門、龍門村等。在蔣毓英所著的《台灣府志》「澎湖三十澳」中云:「良文港澳:在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1993:32)在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所附「澎湖澳」中也提及「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1993:19)在范咸所撰的《重修台灣府志》「澎湖廳」中云:「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1993:38)。至於龍門地名根由,據耆老表示,蓋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査某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宮廷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叫「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
龍門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林投澳內,稱為「良文港社」,清末晚期亦稱良文港鄉,日治初期仍稱「良文港郷」,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良文港」。戰後,澎湖縣政府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尖山聚落合併,成為「龍門村」。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將尖山獨立出去分立為「龍門村」、「尖山村」。
-
龍門村行政面積為285.4125公頃,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20鄰,全村計有586戶,以洪(108戶)、李(85戶)、許(75戶)、陳(70戶)、林(45戶)、歐(38戶)、翁(36戶)、劉、蔡、顏(皆15戶)、呂(14戶)、歐(12戶)為主要姓氏,另有楊(9戶)蘇(8戶)、張(5戶)、謝(5戶)、黃(4戶)、廖(4戶)、吳(3戶)、曾(3戶)、玉、范、趙(皆2戶)、施、柯、郭、董、詹、臧、鄧、鄭、蕭、薛、羅(以上皆1戶)等姓;村內有男性1007名、女性960名,合計1967人。24由於港灣可以停泊漁船及貨輪,不但是湖西鄉的一個漁業大村,並曾與雲林泊子寮有客貨合運通航,現已規劃為國內商港。近代考古學家,在聚落東側的農地中,發現一片面積相當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證明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淺坪漁撈活動了。
-
文字來源|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龍門港社」姓氏分布
-
龍門港社由李、許、洪、陳、顏、歐、劉、翁、張、蔡、楊、黃、林、呂、蘇、謝、廖、趙、曾19姓組成,以李、洪、許、陳、歐5姓為主姓,翁、劉、林、呂4姓次之。
-
清領之前李、許、洪、陳、顏、5姓最早遷入,清領之後歐、劉、翁、張、蔡、楊、黃7姓接續而入;另林姓紅毛城社林姓支系,康熙中期遷入;呂姓後窟潭社呂氏支系,康熙晚期遷入;蘇姓始祖原居湖西社,至3世裔孫於乾隆初期遷入;趙姓奎壁港社趙氏支系,謝姓原居湖東社曾姓原籍台灣嘉義,廖姓原籍台灣,惟不知何處。
-
諸姓中李、洪、許、陳、翁、顏、蔡7姓祖籍皆為金門,黃姓則由漳州東山遷來,劉、張、楊、歐、蘇5姓原籍不詳。
-
全社區分為東北甲、東南甲、西南甲、西北甲4個區域。昭和時期全社有三合院162間,其中東北甲有三合院49間、東南甲有三合院50間、西南甲有三合院41間、西北甲有三合院22間。
-
以姓氏別之:洪姓32間、許姓26間、李姓20間、陳姓21間、歐姓13間、翁姓10間、劉姓7間、呂林2姓各6間、顏姓蔡姓各4間、蘇姓楊姓各3間、黃姓廖姓各2間、謝姓張姓趙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2024)
-
龍文港:龍門17世紀初的地名
-
天啟二年(1622),荷蘭人東來明朝求市,為求利穩腳跟遂佔領澎湖,並於風櫃尾築城,與明朝多有衝突,直到天啟四年(1624),明朝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壓迫,驅逐盤據澎湖島的荷蘭人。明朝政府體會到,澎湖對東南沿海的重要性,天啟五年(1625),開始在澎湖進行新的軍事佈署。在進行軍事佈署時,也提及許多當時的澎湖地名。《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彭湖平夷功次殘稿(二)》:
-
「……天啟四年五月初七日,俞副將、劉遊擊到彭。初九日,繇(通由)龍文港、南太武、大中墩直抵暗澳,相度形勢,並偵夷動靜,議先攻夷舟,次攻夷城,移火礮伏娘媽宮前一帶山岡。又料理火舟,密布如柵,等處,……」
-
文中的澎湖地名有「龍文港、南太武、大中墩暗澳風櫃案山、蒔上澳」,龍文港即今龍門港,南太武太武山一帶,大中墩並非今中墩嶼而是今拱北山風櫃不必再論,案山或為小案山、今稱測天島,蒔上澳為嵵裡澳
-
同年(1625),兵部官員親詣澎湖,查勘險要,規劃十項澎湖防守事宜:「條陳彭湖善後事宜」,包括澎湖增兵游擊營、屯田澎湖、增築銃台等。在「條陳彭湖善後事宜」中陸續又有西嶼頭西安赤嵌丁字門(今小門)等地。屯田之議中對「龍文港」又有近一步的詮釋:
-
「……查彭地故沙礫鹹鹵,四面平坦,無高山以闌之。颱颶摶射,不堪種植。惟中墩山南北,及龍文港沙埔沙丘,稍稱肥沃,慮可得田二千餘畝。」
-
在兵部官員在澎湖的勘察中人為,龍文港嶼中墩山(拱北山)南北,稍稱肥沃,是澎湖難得的良好耕地。成書於1630年代中期陳仁錫所纂輯的《皇明世法錄》記載〈彭湖圖說〉,依據和何孟興老師的研究:〈彭湖圖說〉「最快應不早於天啟六(1626)年,但至遲亦不會晚於崇禎二年(1629)。」〈彭湖圖說〉中也提及龍龍門:
-
……又東向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龍門,有原泉,掘地每至尺,多人家舊屋址瓦磚,蓋 國初時彭中聚落也。萬曆丁巳[即四十五年],倭流劫大金(守禦千戶)所,餘船突犯泊此,遷延至十餘日始徙去。……。
-
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96:「彭湖嶼⋯⋯明洪武五年(1372,湯信國經略海上,以島民叛服難信,議徙之近郭。二十年(1387),盡徙嶼民,廢巡檢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由上述兩項史料互相驗證可知,明洪武年間在澎湖執行「虛地徙民」政策,龍門即為其中的地點之一。乍看之下,14世紀末的澎湖似乎已無常住人口,只有一些不法之徒或是倭奴往來,停泊取水。然而,《明實錄太宗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32〉記載永樂二年六月癸酉日(1404年7月10日):「癸酉:百戶李誠等,招諭流移海島軍民陳義甫等來歸,上嘉勞之。義甫等言:流民葉得義等,尚在東洋平湖未歸。複遣誠及義甫齎敕往招諭之。」或許,葉得義與陳義甫於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即居住於今湖西鄉龍門村一帶。
-
天啟五年(1625)所稱的,最遲到天啟五年(1629)書寫成「龍門」。爾後清代的志書又有良文港或文良港之說法,大多不離以音借字的範疇。而目前所成推敲最早的史料,龍門則稱為「龍文」,也可以說是14世紀中,澎湖最早的聚落之一。
-
#參考資料
-
何孟興,〈彭以湖名:論「彭湖圖說」的海防史料價值〉,《硓𥑮石》第93期,2018年12月。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1997年6月。
-
LIBRARY OF CONGRESS
-
[Taiwan, Penghu Islands] 台灣圖(約1697-1722) https://www.loc.gov/item/gm71005078/
-
〈17世紀末台灣地里圖〉,高啟進老師提供。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地理環境及行政區域
-
該村在湖西鄉的最東端,北與菓葉村為鄰,西與尖山村爲界,西北通往湖東村,東、南三面向海,距離馬公市區十五點七公里該村清代隸屬林投澳稱「文良港社」(即龍門港)日據時期行政區域數度更改後(至光復前)隸湖西庄,稱「良文港」。至於爲何又稱「龍門港」據呂金美說:「在村莊東南角俗稱『南崁山頭』海邊聳立五角柱狀玄武岩,高約十六公尺,東西寬亦十六公尺,氣勢雄偉。該岩西南方零點八六海里處有『香爐嶼」,東邊二點二海里處有『筆仔尾』又在『筆仔尾」之東一點三海里海上有俗稱『籤筒』之『查坡嶼』,『筆仔尾』之東南方一點七三海里的海上有俗稱『筆架』之『查某嶼』。自古先民傳說『龍門出聖旨』,因該村有類似聖旨牌的巨岩,鄰近又有『香爐』『筆仔尾(筆)』『籤筒』『筆架』乃取名為『龍門』云」
-
生活圈
-
該村面積二八五。四一二五公頃,爲湖西鄉最大的村落,依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戶籍統計,全村劃分二十鄰,四百八十戶,人口二千一百六十五人(男性一千一百四十五人,女性一千零二十人)以陳姓爲大姓,居民職業以漁業為主。龍門漁港爲一天然港灣,係湖西鄉的中心漁港,有「海燕一號」客輪行駛台南馬沙溝與龍門港,及雲林箔子寮,「金峰號」客輪,與「龍運輪」貨輪行駛箔子寮航線。龍門國民小學設校於三十六年。
-
文字引用|西瀛尋塔記澎湖的辟邪祈福塔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5-01-0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穩。外塹、內塹、將軍、八罩各澳,南北風皆可泊。西按子澳,北風可泊。嵵裏、良文港各澳,南風可泊。雙頭掛、鎮海港各澳,值颶風亦可入避。此外,東衞澳、西衞澳、暗澳.....

海東札記 / 朱景英|


良文港澳:在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一曰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一曰良文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文良港汛,煙墩一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龍門港、...


文良港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文良港澳【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龍門港〈《府志》良文訛作「文良」。距尖山仔一里,為大山嶼之東崖。多人居,有原泉。南風可泊船。〉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林投澳:龍門港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二里)......文良港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一座。屬嵵里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戰船一隻,配兵五十名協防。東至陰、陽諸嶼,西則陸路距媽宮三十里,南至鎖管港,北至雞膳諸嶼。


龍門鼓浪:屼峍龍門峙紫瀛,源探星宿記茲名。雖殊竹箭奔流駛,恰有桃花錦浪生。觸石宛同翔素鷺,凌風直欲駕長鯨。潛鱗歲歲乘時化,祗待春雷啟蟄聲。.....龍門鼓浪:勝跡龍門舊有名,千層雪浪認分明。金鰲吞吐波濤壯,白馬奔騰晝夜鳴。響答松篁風一席,喧和雷鼓月三更。且看河鯉乘風去,聲價應知十倍榮。


林投澳: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即龍門港)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