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良文港、龍門港
-
龍門地名根由,據耆老表示,蓋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
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
查母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皇宮殿內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叫「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
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
龍門村在
胡建偉纂著的《
澎湖紀略》稱做「龍門港社」,屬
大山嶼林投澳管轄。
林豪撰著的《
澎湖廳志》則稱為「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即龍門港)。
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改稱為「良文港鄉」,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
尖山村合併,改稱為
湖西鄉龍門村;後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乃單獨劃分為「龍門村」。
民國45年(1956),
澎湖縣政府在
龍門漁港修建石堤,使
龍門漁港成為
湖西鄉的中心漁港。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龍門村位處
湖西鄉東南側,西連
尖山村,北接
菓葉村,東南臨海,為本鄉主要漁業村落之一。《皇明世法錄.彭湖圖說》:「又東向為
鎖管港、
林投仔、龍門、
青螺諸澳」。在史料上,龍門的地名稱謂,先後有良文港、文良港、龍門港、龍門社、龍門、龍門村等。在蔣毓英所著的《台灣府志》「澎湖三十澳」中云:「良文港澳:在
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1993:32)在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所附「澎湖澳」中也提及「文良港澳:在
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
大山嶼之東崖也。」(1993:19)在范咸所撰的《重修台灣府志》「澎湖廳」中云:「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1993:38)。至於龍門地名根由,據耆老表示,蓋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
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
査某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宮廷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叫「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
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
龍門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林投澳內,稱為「良文港社」,清末晚期亦稱良文港鄉,日治初期仍稱「良文港郷」,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
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良文港」。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
尖山聚落合併,成為「龍門村」。
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將
尖山獨立出去分立為「龍門村」、「
尖山村」。
-
龍門村行政面積為285.4125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20鄰,全村計有586戶,以洪(108戶)、李(85戶)、許(75戶)、陳(70戶)、林(45戶)、歐(38戶)、翁(36戶)、劉、蔡、顏(皆15戶)、呂(14戶)、歐(12戶)為主要姓氏,另有楊(9戶)蘇(8戶)、張(5戶)、謝(5戶)、黃(4戶)、廖(4戶)、吳(3戶)、曾(3戶)、玉、范、趙(皆2戶)、施、柯、郭、董、詹、臧、鄧、鄭、蕭、薛、羅(以上皆1戶)等姓;村內有男性1007名、女性960名,合計1967人。24由於港灣可以停泊漁船及貨輪,不但是
湖西鄉的一個漁業大村,並曾與雲林泊子寮有客貨合運通航,現已規劃為國內商港。近代考古學家,在聚落東側的農地中,發現一片面積相當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證明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淺坪漁撈活動了。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龍門村由
許姓、
洪姓、
陳姓、
歐姓、
李姓、
翁姓、
蘇姓、
林姓、
呂姓、
楊姓、
劉姓、
顏姓、
廖姓、
黃姓、
謝姓、
趙姓、
張姓、
曾姓諸姓組成,以、許、洪、李、陳為主姓。聚落區分為東北甲、東南甲、西南甲、西北甲。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社會篇)、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穩。外塹、內塹、將軍、八罩各澳,南北風皆可泊。西按子澳,北風可泊。嵵裏、良文港各澳,南風可泊。雙頭掛、鎮海港各澳,值颶風亦可入避。此外,東衞澳、西衞澳、暗澳.....
良文港澳:在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
一曰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一曰良文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文良港汛,煙墩一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龍門港、...
文良港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文良港澳【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龍門港〈《府志》良文訛作「文良」。距尖山仔一里,為大山嶼之東崖。多人居,有原泉。南風可泊船。〉
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林投澳:龍門港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二里)......文良港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一座。屬嵵里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戰船一隻,配兵五十名協防。東至陰、陽諸嶼,西則陸路距媽宮三十里,南至鎖管港,北至雞膳諸嶼。
龍門鼓浪:屼峍龍門峙紫瀛,源探星宿記茲名。雖殊竹箭奔流駛,恰有桃花錦浪生。觸石宛同翔素鷺,凌風直欲駕長鯨。潛鱗歲歲乘時化,祗待春雷啟蟄聲。.....龍門鼓浪:勝跡龍門舊有名,千層雪浪認分明。金鰲吞吐波濤壯,白馬奔騰晝夜鳴。響答松篁風一席,喧和雷鼓月三更。且看河鯉乘風去,聲價應知十倍榮。
林投澳: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即龍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