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村位於
成功水庫的東側,聚落則處在機場的東北邊。據耆老表示:太武村民原本定居在
太武山南方的山腳下,故以「太武」為聚落的名稱。太武這座山乃澎民祖先由金門遷居時,為懷念家鄉有座
太武山而命名的。後來村民一說是常遭
太武山上賊兵的騷擾,另說為山腳下的風水不佳,才全體遷移到現在的居地。
-
清代史料《
澎湖紀略》稱做「太武社」,歸屬
大山嶼「
林投澳」管轄;
光緒19年(1893)林豪纂修的《
澎湖廳志》稱為「大武社」(陸路九里),仍屬
林投澳管轄。
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則改稱為「太武鄉」,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
大城北均併入
隘門村;實施地方自治後,與
大城北自
隘門村離出,併稱為「武城村」;
民國54年(1965)又分別獨立為太武村與
城北村迄今。本村農田主要分布在聚落的南、西兩面。
-
資訊來源|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
-
太武村位處
湖西鄉中央,東與
林投村田地相接,西以
成功水庫與
成功村相望,南接城北與
隘門兩村,北鄰
西溪村。
太武山位於太武村聚落的東北側,乃金門渡海來澎之先民,為緬壞家鄉沼洲之情而取同名為
太武山,明末流寓來澎的尚書
盧若騰,就「居此山下,卒葬山南」移澎的
歐陽氏一族,也定居在
太武山及二
太武山附近,故名「太武村」遷徒至現聚落居住,而其遷移之因則待考。該村耆老回憶,在戰後初期的
太武山下,仍遺留許多早期聚落遺址的紅瓦片可供佐證,但在此山劃入軍事管制區後,因軍事活動頻繁且雜草叢生,導致聚落遺址已難尋覓。
-
太武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林投澳內,稱為「太武社」初期沿襲清制仍屬
林投澳,稱為「
大城北鄉」的大字單位「太武」區,並與原本的
隘門和
大城北聚落合併,成為「
隘門村」方自治而與
大城北聚落合併為「武城村」道阻隔兩聚落之往來,故於5月時,將太武聚落獨立為「太武村」迄今。
-
太武村行政面積為131.0630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4鄰,全村計有29戶,以歐(11戶)、林(5戶)(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52名、女性64名,共計116人。10太武村行政區呈東窄西寬的喇叭型,住宅區分佈於中間偏東,舊
澎13號鄉道貫穿其間(初為ㄑ字型,後截彎取直呈三角形),並藉由此路向並北連接
202號縣道(往
西溪)縣道(往
隘門)。清朝時,先民後來,清末晚期亦稱太武郷。日治,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後,成為
湖西庄內。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鄭(5戶)。
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
民國54年(1965)馬公機場興建後,鑑於機場跑、李(3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洪、陳、楊、盧、鍾,向南經空軍基地門口連接204號,成為該村現在的主要對外連絡道路。但早期與
西溪聚落往來,是以將軍廟西側的道路為主要通道;往
成功村則是經由活動中心西側的村道,往西直達過
港尾橋;往
城北村則以
八卦井為起點的道路(
玄靈殿東側),向西南直行至城北聚落的東勢崎頂;然上述三路皆因興建機場後,被機場跑道所覆蓋,現今僅保留部分道路起點。另在太武外站候車亭南側,還有一條產業道路連接
林投村,此路早年為牛車路。
-
太武村水源豐沛,居民經濟向以農業為主,除聚落東側至
太武山與二
太武山之間的耕地外,主要耕作區乃從聚落西側延伸至
港尾橋,並與其北側的海岸交會,
成功水庫興建後,
潮間帶大部分納入水庫中,僅西北角處(堤霸北側)與海接觸,現為
成功村民養殖區。戰後,因興建
馬公機場,將該村中間的土地徵收為機場跑道,
西埔頂北側成為陸軍營區,南側則為空軍設施區,僅剩耕作區的
西埔頂一帶,也因機場阻隔不便農耕而逐漸廢耕。目前村民僅剩聚落東側的少數土地可供耕作,該村人口數也因而受到影響,全村一半以上的土地皆在軍事管制區內。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太武村本僅有
歐姓、
鄭姓二姓,以
歐姓為主姓。後有
隘門村李姓入贅歐姓,子孫或承歐,或承李;
鄭姓則因無子嗣,故先後
招贅城北林姓,和
成功村李姓;故太武村今有
歐姓、
鄭姓、李姓、林姓四姓。聚落區分為
前甲、
後甲,李姓居
前甲,林、鄭二姓居
後甲,
歐姓則前
後甲皆有。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社會篇)、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3-11-07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