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屯村紀錄

2021中屯村紀錄|拍攝日期:2021-03-15(星期一)

中屯村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同義詞彙|中墩嶼、中墩、中墩嶼社
-
中屯村古名「中墩嶼」,位於澎湖本島白沙島之間,因形似墩狀,且在兩島之間,故取名「中墩」。 清代稱中墩嶼社,隸瓦硐澳,居民大部份均由金門移入定居。早年對外交通均靠渡船,至清同治年間由港尾講美村)、中屯村、鼎灣村三村人士,發起捐募,並發動人力築造石堤,中屯、港尾間為上澤,名曰「永安橋」;中屯村、鼎灣村間為下澤,名曰「繼安橋」,退潮時行人可自由通行,漲潮時亦無礙漁船隻的航行,自石堤建造後,中屯村對外交通咸稱方便。
-
日治時期稱中墩鄉,隸屬鎮海澳頂山澳務署管轄(澳務署後改為辦務署,再改為頂山出張所),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昭和12年(1937)永安橋、繼安橋的石堤改建以漿砌石裏結混凝土,中復填以土石建造成石橋,分別稱為萬歲橋及彌榮橋。民國39年(1950)興工修築萬歲橋及彌榮橋,完工後分別定名為中正北橋及南橋,民國64年(1975)再次拓寬加高陸橋,並再改名北橋為永安橋,南橋為中正橋迄今。民國62年(1973)實施社區建設,由政府及該村旅外人士共同出資建設,當地居民通力合作,使村容煥然一新。戰後稱為白沙鄉中屯村,本村由於土地肥沃,大部份都經營農業,戰後經政府不斷獎勵與輔導,為本鄉15村中,農業最發展的一村。目前居民大部份從事農業,為一農業型的村落,盛產哈密瓜、嘉寶瓜,皆香甜可口,聞名臺澎。
-
資訊來源|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
-
原名「中墩」,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及白沙島(北山)之間,本為一座孤立的島嶼,因外形酷似墩狀,且位在兩島之間,故取名「中墩」,日治時期後改為「中屯」。清治時期瓦硐澳日治時期改隸港尾派出所管轄,戰後則單獨設置行政村。民國45年(1956)人口數731人,民國95年(2006)底,人口為562人;土地面積為1.052381平方公里。
-
中屯村早年對外交通均靠渡船,直到清同治13年(1874)由柯光明等港尾、中屯、鼎灣3村人士發起募捐,並發動人力築造石堤。中屯、港尾間為「上澤」,又名「永安橋」,中屯、鼎灣間為「下澤」,名為「繼安橋」。在「繼安橋」之前,石堤也被稱為「蟳壙汐石堤」。
-
光緒13年(1887)地方士紳陳尚賢等人籌資,又添築了數公尺。退潮時行人可自由通行,漲潮時也無礙於船隻的航行,自石堤建造後,中屯村對外的交通甚為方便。
-
昭和12年(1937)又將「永安橋」及「繼安橋」的石堤改建,以漿砌石裹結混凝土,中腹填以土石建造成石橋,分別改名為「萬歲橋」與「彌榮橋」。民國39年(1950)9月興工加寬,橋面由原3公尺,拓寬為6公尺,民國40年(1951)4月完工,更名為「中正北橋」及「中正南橋」。民國64年(1975)6月,橋面進一步拓寬為10公尺,高度亦升高1公尺,中途設置一處涵洞,以緩和波浪之沖擊,於民國65年(1976)6月完工,「中正北橋」恢復原有橋名「永安橋」;而「中正南橋」再度改為「中正橋」迄今。民國68年(1979)6月,澎湖縣政府曾立乙種簡介碑於此。茲將生員許棼的遺石碑記內容轉錄於后:
-
修築永安、繼安兩橋碑記: 「蟳壙汐石堤,過中墩有淺水可涉,復由此石堤至北上莊,隔一水道,鼎灣後頭由此澤如達北山各社,上澤舊有橋名「永安橋」,有碑,年久字蹟難辨,下澤舊無橋,同治年間,方外柯光明招同紳士鄭步蟾、黃梯捐資,添築上半段石梁,留下半未築,以便舟楫。丙戌春尚賢同廩生許棼暨棼叔父子嚴,林維藩等鳩資數十金,為倡再築下半段石梁,既成,名「繼安橋」。橋低而平,潮退便於行人,潮漲並無礙於舟楫,亦善舉也。」
-
民國86年(1997)經由臺灣省公路局第三務段第六工程處負責再次拓寬加高,原有涵洞也升高。同時將兩端引道拓寬,坡度也取緩,成為一現代化的橋樑,並被遊客譽為「澎湖高速公路」。 中屯村的居民大部份均由金門移入定居,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因土地肥沃,居民大都經營農業,自民國60年代起接受政府一連串的輔導、獎勵,使得本村成為本鄉轄內15個村之中,農業最發達的一村,以哈蜜瓜、嘉寶瓜而聞名臺、澎。民國90年代,臺電在此設立8座輸出功率各600瓩的風力發電,高聳的地理景觀,成為湖西鄉白沙鄉明顯的地標分界。
-
資訊來源|重修白沙鄉
-
中屯村原名「中墩」,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及白沙島(北山)之間,為一孤立小島嶼,因形似狀,且在兩島之間,故取名「中墩」,日據後改為現名,清代隸瓦硐澳日據時期改隸港尾派出所管轄光復後單獨設置行政村,早年對外交通均靠渡船,至清同治年間由港尾、中屯、鼎灣三村人士,發起捐募,并發動人力築造石堤,中屯、港尾間為上澤,名曰「永安橋」,中屯、鼎灣間為下澤,名曰「繼安橋」,退潮時行人可自由通行,漲潮時亦無碍於船隻的航行,自石堤建造後,中屯村對外的交通咸稱方便,經過一百餘年的變遷,原未露出水面的石堤,亦幾經歲月,成為現在的「海上長虹」,本縣的交通要道中屯村的居民大部份均由金門移入定居,屈指算來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因土地肥沃大部份都經營農業,近年來由於政府的不斷獎勵與輔導,為本鄉轄內十五村中,農業最發展的一的一村。於六十二年度實施社區建設,由政府補助經費四二五、〇〇〇元及旅外人士的捐獻與村民的配合款五七一、〇〇〇元,合計九九六、〇〇〇元,使村內的道路整修、舖設柏油路面、家戶衛生的改善、村容、環境煥然一新。該村有富麗堂皇的永安宮,村民聚集的活動中心「原祿館」,灌輸國民知識的「中屯國民小學」,居民已隨着時代的潮流,享受現代化的生活。
-
資訊引用|白沙鄉
-
中墩嶼社由謝姓楊姓郭姓張姓呂姓曾姓鄭姓吳姓林姓陳姓胡姓王姓歐姓諸姓組成;以謝、郭、楊、張、曾、鄭、吳繁衍較多,為主姓。其中,楊、張、曾、林、諸姓由浯江徙來,郭、鄭二姓由漳州徙來;謝、吳祖籍不詳;呂、陳、胡、王、歐,係外社入贅者所傳。 聚落區分為東邊(廟東)、下寮(廟南)、頂寮(廟北)三個區域;其中,張、曾、楊、陳、吳居(廟東);謝、鄭、胡、林、呂居(廟北);郭、王居(廟南)。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三合院94間,其中謝姓18間,鄭姓16間,郭姓14間,曾姓12間,楊姓張姓各8間,陳姓6間,吳姓5間,呂姓林姓各2間,其餘胡、王、歐諸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中墩至媽宮旱路二十里、水程十五里


瓦硐澳:中墩嶼社(距廳治陸路二十里)


北出廳治北門.......五里至中墩社。瓦硐澳:.......中墩社(陸路十四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