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澎瀛吟社到西瀛吟社
有即興型的杏園小社及新鶯吟會。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殖民政府更全力推動「皇民化政策」,加強臺灣人民對殖民 ....
- 感覺「飄飄」然
或是人捉弄人呢?不得而知。
昭和12年(1937)大野東風亦敘說北島燈塔女鬼的故事。「吉貝嶼以北有座北島,海難頻傳,造 ....
- 昭和18年(1943)大改葬
庄、西嶼庄等地墓塚改葬多集中在昭和12年(1937)至19年(1944)之間,其緣由為土地整理。
從沙港陳姓族譜的記載 ....
- 痲瘋病:誤解排斥與大愛
「樂生療養院」,收容癩病患者。昭和12年(1937)該院共收容病患106人,其中澎湖籍的患者共63人。民國39年(195 ....
- 冬至一陽生:昭和12年(1937)澎湖的家廟宗祠
者,有在宗祠祭祖後吃祖者。
昭和12年(1937),南瀛佛教會曾做過澎湖的寺廟調查,其中包括各地的家廟宗祠,但是未包括 ....
- 幼稚園教育
人士,兒童也都是日籍兒童,直到昭和12年(1937)才有2名臺籍男童入園。
專為本地人而設的幼稚園則以昭和15年(19 ....
- 日治時期教育
馬公街立馬公水產補習學校」,至昭和12年(1937),改為「澎湖廳立澎湖水產專修學校」。昭和18年(1943),另創立「 ....
- 戲院
34)左右,有聲電影引進澎湖。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全面展開,在民間廣受歡迎的中國片無法進口,而日人為控制臺人的 ....
- 防備衛所
軍的陸上防潛據點■
1937(昭和12)年,軍國主義高漲的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後,受到英、美、荷的經濟制裁,斷絕戰略物資輸入 ....
- 日治時期建設交通
9),擴展媽宮臨海街建造碼頭。昭和12年(1937)年,開始大規模整建馬公港,濬深航道,拆除馬公城牆石料為港壁,並以港內 ....
- 日治時期澎湖人口
灣人戶量自此年起呈增長趨勢,至昭和12年(1937)戶量為6.22人達於頂峰,之後才又減緩。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 ....
- 上瀧利雄
保母負責,男女兒童共42名,到昭和12年(1937)才有臺籍男童2名入學。戰後被遣送回日前,為恐財產被我方接收,有藏匿財 ....
- 伊東正成
2、67-68)。此外,也曾在昭和12年擔任澎湖廳防空委員會委員,昭和19年(1944)出任馬公警防團團長。
資訊引用 ....
- 傅緯武
央地方自治計劃委員會專門委員,民國26年(1937)七七事件發生後,隨中央政府遷抵重慶,民國32年(1943)入中央訓練 ....
- 吉星文
2月,升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發生,堅守橋頭北平宛平縣。同年9月,因功升任三十七師一一○ ....
- 胡宗南
任第一軍中將軍長兼第一師師長。民國26年(1937)4月解除師長兼職,9月任第十七軍團團長。民國27年(1938)中央軍 ....
- 野中松次郎
年(1934)任花蓮港醫院長,昭和12年(1937)後轉任澎湖醫院院長。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
- 氣溫
30年至昭和13年(1897-1937)的年平均溫是22.6°C,年平均最高溫25.3°C,年平均最低溫20.6°C。到 ....
- 縣道
路共46公里,多數在馬公市區。昭和12年(1937)之後,為應軍事需要,臺灣總督府撥款修路8條,路幅寬5至7公尺,成為後 ....
- 201號縣道
五德到風櫃的道路部分興修於日治昭和12年(1937)左右,路幅寛約6公尺,是由馬公通到雞母塢山(在今五德里)和大山(在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