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網站首頁
02|關於平台
03|知識搜索
04|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
881|西嶼鄉
882|望安鄉
883|七美鄉
884|白沙鄉
885|湖西鄉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查詢
文化
教育
教育歷史
───
日治時期教育
澎湖縣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教育方面,先是
明治29年
(1896)
9月,日本人於
馬公
設置「
國語傳習所
」。
明治32年
(1899)
,依據臺灣總督府公布的「臺灣公學校規則」,將傳習所改制為「
媽宮公學校
」,嗣後各地逐步興辦公學校;由於採臺、日分離的教育政策,另設小學校供日人就讀。至
昭和15年
(1940)
,全澎湖共有14所臺人就讀的公學校及6所分教場,另有1所日人就讀的小學校。
昭和16年
(1941)
,將小學校、公學校統一改稱國民學校,然課程仍有臺日之別。在中等學校的發展上,大正13
(1924)
,於
馬公
第一公學校設置2年制的高等科。為發展職業教育,於
大正11年
(1922)
,創設「
馬公街
立
馬公
水產補習學校」,至
昭和12年
(1937)
,改為「澎湖廳立
澎湖水產專修學校
」。
昭和18年
(1943)
,另創立「
澎湖廳立馬公高等女學校
」,即今日「國立
馬公高級中學
」之前身。綜觀
日治時期
的教育發展,主要成果在於公學校的普遍設置,至於中等教育則起步較慢,大多前往臺灣本島或日本就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烏崁靖海宮清心社專善堂
|
烏崁里
|
法師乩童
耶穌也來說忠孝
|
故事
南鯤鯓范王爺在鼎灣
|
鼎灣村
|
故事
做竅調
|
故事
高攀:〈尤貞女傳〉
|
中央里
|
故事
澎湖通判饒廷錫
|
人物
西衛宸威殿與中屯永安宮的交陪
|
西衛里
|
故事
俄羅兵,德國槍
|
諺語
甘蔗在澎湖
|
農業
興仁水仙宮
|
興仁里
|
寺廟
高攀:〈尤貞女傳〉
|
中央里
|
故事
做竅調
|
故事
門閂開呵透,錢銀家己到
|
諺語
許整景
|
瓦硐村
|
人物
馬公市
|
馬公市
|
聚落
安宅里
|
安宅里
|
聚落
澎湖通判饒廷錫
|
人物
岐頭村
|
岐頭村
|
聚落
鎮海村
|
鎮海村
|
聚落
城前村
|
城前村
|
聚落
知識平台|資訊總數
6,883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