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許雪姬的研究,
虎井嶼早在十七世紀初期就出現在荷蘭人的航海地圖上,在中國的典籍則中始見於《明實錄.熹宗實錄》(許雪姬1991:6)。明
天啟2年(1622)荷蘭艦隊入據澎湖時曾經先入泊
虎井嶼,來往於大員(臺灣)、澎湖之間的荷蘭船隻也曾多次在
虎井嶼周邊停泊(江樹生譯註2000:41、78)。這個澎湖第七大島嶼距
澎湖本島不遠,雖然漢人聚落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島上的原野和沿岸海域卻早就成了
澎湖本島(尤其是今
澎南地區)先民開拓生活資源的處女地。
-
歷來有關虎井名稱來源的說法如「虎穴嶼:形如猛虎,中裂一港,故名」(蔣毓英1685:60);「
虎井嶼:形如虎臨深」(高拱乾1696:11);「
虎井嶼:望之應作伏虎觀」(范咸1747:66)、「屹立崔嵬似虎眠」(
蔣鏞1832:112);大概都認為是由島嶼的外形而得名,只有安倍明義說「村落西隅之崖下湧出淡水,稱為虎井」(1987:235)。
-
大約在18世紀初期(清康熙年間)就有「
嵵裡澳」居民報官放牧的紀錄(翁安雄2003:76),但是在《
澎湖紀略》的澳社條中卻還沒有虎井,一直到
同治元年的《澎湖廳輿圖纂要》,才出現虎井社,屬於「
嵵裡澳」(不著撰人1862:350)。
日治時期稱為「虎井鄉」,
明治32年(1899)隸屬於
嵵裡澳派出所的管轄區,昭和元年
(1926)由
馬公水上警察官史派出所管轄,到
昭和12年(1937)才和
桶盤一起改為虎井警察官吏派出所的管區。戰後初期先和
桶盤合併為「虎桶里」,
民國40年(1951)實施地方自治時才獨立為「虎井里」,成為
馬公鎮的兩個離島里之一,面積約2.13平方公里,人口有1,252人。
-
根據翁安雄的考證,在清初才遷到
鎖管港(今
鎖港里)居住的
翁姓家族,從第二代起就開始把產業領域延伸到
虎井嶼。
康熙54年(1715)曾經由翁陞向臺灣縣官府報准前往
虎井嶼放牧羊隻(年繳米糧二石),在康熙、雍正年間整個虎井可能都是翁陞個人合法的放牧範圍,但是他並沒有移居虎井(翁安雄2003:76-77)。
-
不久「
豬母落水」(今
山水里)的陳和也到虎井放牧,後來他的8個兒子之中可能有6個在乾隆初年(約
1740年以後)移居虎井,而成為
虎井嶼最早的住民;主要居住在「虎仔頭」及「下社」等地,以今
虎井漁港(俗稱「垵仔」)的西半部為中心。翁陞的孫子輩則可能到
1760年以後才到虎井的「
東崎」落戶,到
乾隆46年(1781)翁家兄弟分家產時
虎井嶼的土地已成了翁、陳家族所共有,其中陳姓族人大約擁有虎井3/4墾地,
翁姓子孫只擁有全島的1/4(上引書:80、86)。
-
在陳姓6兄弟到虎井開創基業不久,
蔡姓和
劉姓也先後遷入虎井;其中來自
鐵線尾(今
鐵線里)的蔡孝及其家人住在「虎仔頭」,來自
豬母落水的
劉姓人家則住在「下社」西側,今公廟週邊及
虎井垵的「海沙墘」等地。根據
劉姓後人的說法,他們的祖先很早就在「
虎井垵」搭建漁寮「閘網討海」;後來才將妻兒一併遷到虎井,因此
劉姓在虎井所擁有的山園面積並不大,而早期虎井也的確有過「
劉姓佔垵,翁、陳佔山」的說法(上引書:88-89)。根據
民國35年(1946)的戶籍調查,虎井的居民以陳姓的人數最多,其次是
翁姓和
蔡姓,
劉姓、黃姓、歐姓的人數都很少,而紀姓、許姓和郭姓則都只有1戶。民居分為頂甲、西甲和中甲3個群落,以大音宮為信仰中心;其中頂甲位於聚落東側的「
東崎」一帶(地勢比較高),居民主要是
蔡姓、
翁姓和陳姓(人數相近);西甲位在聚落西側,又稱為「下寮」,居民以陳姓為最多,也有一些
劉姓、
蔡姓和
翁姓;中甲位在頂甲和西甲之間,居民以陳姓為主,也有少數的
翁姓(上引書:131、151-152)。
-
人口變遷
-
虎井在
民國35年(1946)和
桶盤合稱為「虎桶里」時,有居民1,609人,到
民國39年增加為1,717人;
民國40年因為
桶盤獨立設里,虎井里的人口才減少為1,252人。此後由於近海漁業的快速發展,虎井里的人口迅速增加,
民國41年有1,315人,43年有1,402人,46年有1,533人。虎井里在
民國47年有1,621人,49年有1,711人。到51年更增加為2,019人,而在
民國58年寫下了2,094人的最高紀錄。
-
民國59年(1970)虎井的人口開始減少(當年有2,017人),此後更幾乎是一路下降。
民國60年減少為1,959人,63年減少為1,869人,只在64年回升為1,907人;翌年虎井里的人口又減少為1,863人,
民國67年減少為1,729人,翌年再減少為1,699人。
民國70年減少為1,575人,到72年更減少為1,476人。
民國75年以後虎井里人口減少的速度更加快速,當年還有1,353人,翌年就減少為1,263人,第三年再減少為1,167人,到
民國78年已減少為1,098人。
民國80年虎井里的人口已減少到不足千人(有993人),翌年再減少為898人;83年更減少到798人,到85年減少為686人。
民國90年虎井人口因為島上觀光事業的發展而回升為950人,可是翌年又減少為800人,第三年再減少為729人;
民國93年更減少到696人,到94年才略為回升到711人(表2-1)。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16輯)
-
虎井名稱由來概皆與「虎」或「井」有關。虎井聚落的出現,為
同治元年(1862)《臺灣府輿圖纂要》撰寫時,虎井始列為社,屬「
嵵裡澳」12社之一。
日治時期稱為
嵵裡澳虎井鄉,隸屬
隘門辨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本里由於人口稀少,與
桶盤里合併稱為「虎桶里」。地方自治實施後單獨設里,稱「虎井里」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