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虎井漁港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日治初年虎井居民為了方便漁船的泊靠,據說曾經在聚落附近的「東鼻仔尾」(水仙宮西北側)、「井仔腳」、「十二客官廟」和「海者下」等地,修築過5個抛石砌的簡易小碼頭,分別稱為東港仔、西港仔、中港仔,東勢港仔和西勢港仔(後兩個位在「海者下」)。大約在昭和12年(1937)日本人為了修築虎井東山西山的軍路,才挖採「東鼻仔尾」和「寮仔口」之間的玄武岩來建造一條長約200公尺的防波堤兼碼頭(即今虎井漁港東碼頭的前身),但是因為長度不足、泊地過淺,船隻進出仍然有些困難。民國56年(1967)起政府將原有的防波堤延長加固,並且浚渫泊地1.34公頃;到民國58年(1969)完工之後,漁船進出港作業避風才比較便利,漁獲量也有顯著的增加。民國83年(1994)再撥款27,000,000元進行港區改善工程,增建西南側碼頭93公尺及浚挖泊地,有效增進虎井漁港使用功能。
-
同年虎井里長陳生宇鑑於漁港的港區緊鄰聚落,腹地狹窄,無法設置相關的陸上漁業設施。因此透過省議員許素葉的協助申請省政府的補助,在「井仔腳」的西港仔北側另外興建防波堤兼碼頭148公尺及一處曳船道,以方便漁船的修整和油漆;41民國91年(2002)再興建港區東、西突堤碼頭各50公尺,及導航燈修復,目前有泊地約1.9公頃,碼頭907公尺。但是漁港的陸上相關設施缺乏,漁船整補都必須到馬公處理,而且虎井是澎湖南海觀光遊憩航線重要據點,現有的幾條主要航線的交通船並沒有專用碼頭可以停靠,旅客進出仍然頗感不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3:81-82)。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