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嶼之名稱,高拱乾的《臺灣府志》記載:「轉而南,則
花嶼也,
草嶼也。(二嶼相連,澎山無草木,二嶼頗有,故以花、草名。)」可知其名為先民渡海來臺時,見澎湖諸島荒蕪,僅有
花嶼稍具綠意,因依相貌稱之。
-
在十八世紀中末葉,澎湖共有75社,其中的
大嶼、
東吉嶼、
西吉嶼、
東嶼坪嶼、
西嶼坪嶼及
花嶼在當時屬禁地的六島,未有居民居住其中。故在清領晚期
林豪的《
澎湖廳志》中,才有
花嶼聚落的相關記載。由《
澎湖廳志》記載可知,即本村於
清領時期歸屬於
水垵澳,並以
花嶼為社名。
日治時期稱為
水垵澳花嶼鄉,隸屬
網垵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
民國35年(1946)改稱為望安鄉
花嶼村迄今。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花嶼村由王、陳、蔡、伍、劉、董、顏、張、李諸姓組成,以王、陳、伍繁衍較多,為主姓。其中,王、陳、蔡、伍、劉,由
水垵村,徙來;董、顏由
中社村,徙來;張姓由
八罩島(七美鄉),徙來;李姓係由中社,徙來。
-
村落以宮口路為界,以東稱為「頭東」,以西稱為「頭西」;惟年輕輩,皆稱「頭東」為「東寮」,「頭西」為「西寮」。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村共有三合院古厝和樓仔厝92間;其中,伍姓24間,皆居於頭東;王姓20間,分居頭東10間、頭西10間;陳姓20間,亦分居頭東6間、頭西14間;蔡姓9間、劉姓8間、董姓8間、張姓1間,皆居於頭西;顏姓2間,頭東、頭西各1間。
-
資訊來源|望安鄉志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