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西町,北甲
-
地名辭書版本:
-
長安里位於
媽宮城內之西北,在民生路之南,西臨復國路,東抵建國路,南臨仁愛路。清朝時稱為「
北甲」,屬於
媽宮社範圍。
日治時代舉行戶口調查,將三甲(東、南、
北甲)劃分為「東町」、「南町」、「北町」,後因人口增加,為行政管理方便,再增設「宮內町」、「西町」,長安里即屬於
媽宮街之「西町」。台灣光復後行政區域重劃,將「西町」取名為「長安里」,一直沿用至今。
-
長安里清朝時即以「
北甲」稱之,亦為一般人通俗的稱呼。
光緒二十五年自
南甲分出,與
東甲、
南甲形成三個甲頭廟之鼎立型態。由於地理背景環境因素,與
東甲、
南甲同時為澎湖發跡最早、聚落最多的地區之一,由於當時駐軍及往來閩台之
班兵,或往來商船避風,因此接觸最早。
北甲由於發跡很早,故從事經商的人最多,泰半經營各類南北雜貨日用品,其中又以販賣「龜粿」、「發粿」等糕餅最集中,故俗稱「
北甲好龜粿」,是當時澎湖最富庶的地區。
-
續修澎湖縣志版本:
-
隨著
媽宮城聚落的發展,形成
北甲、
東甲、
南甲之三甲,本里舊地名稱為「
北甲」,即屬於
媽宮社範圍內。戰後因行政區劃,本里由政府命名為「長安里」,命名的依據,當屬佳言吉字類型。
-
清領初期協鎮衙門皆建於本里內,
光緒13年(1887)媽宮建城後,並將總鎮衙門移設本里。本里為澎湖較早有漢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從事經商的人最多,泰半經營各類南北雜貨日用品,其中又以販賣「龜粿」、「發粿」等糕餅最集中,故俗稱「
北甲好龜粿」。
日治初期將清代原有
媽宮澳之
媽宮街城內之三甲,改稱為「東町」、「南町」、「北町」,本區屬於「北町」之行政區內。其後北町又分為「宮內町」及「西町」,本里則劃歸「西町」管轄。戰後本里命名為「長安里」迄今。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