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北甲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長安里清朝時即以「北甲」稱之,亦為一般人通俗的稱呼。光緒年間自南甲分出,與東甲、南甲形成三個甲頭廟之鼎立形態。北甲由於地理背景環境因素,與「東甲」、「南甲」同時為澎湖發跡最早、聚落最多的地區之一,由於當時駐軍及往來閩台之班兵,或往來商船避風,因此接觸最早。三甲都各具有特殊的專業背景,北甲由於發跡很早,故從事經商的人最多,泰半經營各類南北雜貨日用品,其中又以販賣「龜粿」、「發粿」等糕餅最集中,故俗稱「北甲好龜粿」,是當時澎湖最富庶的地區。
-
台灣光復後人口不斷增加,市區重整劃分,道路接連開闢,高樓店舖櫛比麟次,電信局、郵局又相繼遷建於此,再加上真善美電影院的興建,頓時成為馬公市商業的重鎮。每到傍晚時分霓虹燈閃爍不停,人潮絡繹不絕,尤其當時駐紮澎湖的軍隊人數不少,每到假日街頭到處可看到洶湧的人潮。逮八十年代物換星移,馬公市的鬧區已逐漸由南向北遷移,但現在長安里每到晚間仍然可以看到擁擠的人潮,尤其中正路、民生路、光明路一帶已成為一商業區,商店林立,仍然是馬公市區最繁華熱鬧的地區之一。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媽宮社之三甲頭:媽宮社自雍正時代因人口增加聚落擴大即已成為東、南、北三甲。並為信仰及團結,即有「角頭廟」。如於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〇年)所建之北極殿即為東甲之角頭廟。於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建成之海靈殿即為南甲之角頭廟。光緒廿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建立之北辰宮即為北甲之角頭廟如此媽宮社自然形成三個聚落。據余光弘著「馬公寺廟與市鎮的發展」云「馬公俗諺:『東甲好筆尾南甲好櫓尾北甲好龜粿。』此乃稱東甲附近居民文風盛,南甲居民,多郊商船戶澳民,北甲是餅餌店集中處,紅龜、發粿等等做得最好」。
-
文字引用|馬公市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