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早在清領早期已有居民居住,蔣毓英撰著的《臺灣府志》與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均有提及,也可得知菓葉村是由於聚落西北側坡地,生長一大片俗稱菓葉樹的黃槿而得名。
-
本村許姓先民據《澎湖縣志》記載:「
菓葉許姓:開澎始祖來自金門後浦鄉」並推測
許氏遷徙來澎湖,可能尚在天啟年以前;甚或明萬曆年澎湖第二期移住民中先驅者,即有
許姓參加。在《
澎湖紀略》中稱做菓葉社,屬
大山嶼「
奎璧澳」管轄。
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則改稱為「菓葉鄉」,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
民國63年(1974)開始推展社區發展工作,興建的過程極為辛苦,所幸在社區居民的努力協助與幫忙下,才使得村落完成現代化的建設工程。居民除了由菓葉漁港從事漁業作業外,也有從事農作物的種植,以資輔助收入,每一處的「
菜宅」都圍有防風牆以照顧農作物。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菓葉村由
許姓、
陳姓、
呂姓、
盧姓、
蔡姓諸姓組成,以
許姓、
陳姓為主姓。聚落區分為
頂寮、下寮、
下窟仔三區域。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社會篇)、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小菓葉仔澳:在湖東澳東,相距五里許。
一曰小果葉澳,在文良港之北。崖上多人居,捕魚小艇常聚泊焉。
一曰小果葉澳在文良港之北。崖上多人居,捕魚小艇常聚泊焉。
菓葉至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一曰小菓葉澳【人煙頗密,小舟多聚泊焉】
果葉仔澳〈在龍門港北崖。旱程三里,魚艇多聚於此。〉
小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煙頗密,小舟多聚泊焉。
奎壁澳:菓葉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三里)
奎壁澳:果葉社(陸路二十五里)
菓葉社大井:在本社關聖廟旁大路邊。井底有兩竇甚深,莫測所止。井深三仞,水不及五尺,味頗甘,旱不少減,雨不加多。嚴冬他井皆涸,鄉人共汲此井以炊,挹注不竭。
東北出廳城.....六里至菓葉社,即界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