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東村記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湖東村記錄|拍攝日期:2018-09-22(星期六)

湖東村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湖東村位在湖西村的東南方,面積只有湖西村的三分之一。就目前湖西鄉而言,湖東村的行政不如湖西村重要,但清初以來的文獻向來是二者並提,甚至有以湖東為標的,如「湖東澳: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湖東村自始即稱「湖東(澳)」。乾隆時以社名之,曰「湖東社」,清末也有稱「湖東鄉」,命名的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有密切的關係。
-
本村居民以許姓為大族,許姓先民300多年前由金門遷入澎湖,先入墾於龍門村,後代繁衍後再遷徙至菓葉村、湖東村等地。日治時期稱為南寮澳湖東鄉,隸屬澎湖廳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初與湖西村合併,稱為「湖西村」,之後實施地方自治後,獨立設村稱為「湖東村」迄今。社區發展始於民國67年(1978),對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及社區的現代化有很大的貢獻。本村居民以農漁業為主,人口外流造成部分的耕地廢耕。聚落為一農業型社區,農產品以甘藷、花生高粱、蔬菜為主,近海捕魚捉蟹網蝦,也是居民的副業,對增加家庭收入,甚有幫助。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湖東村位處湖西鄉東側,東接南寮村,東南臨尖山村,南為林投村,西接湖西村,為本鄉少數無臨海聚落之一。清初以來的文獻向來是二者並提,甚至以湖東為標的,如「湖東澳: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束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蔣毓英,1685:65)
-
湖東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奎璧澳內,稱為「湖東社」,清末晚期亦稱湖東鄉。日治初期仍稱為「湖東鄉」,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湖東」。戰後,澎湖縣政府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湖西聚落合併,成為「湖西村」。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湖東村」。
-
湖東村行政面積為65.2722公頃,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6鄰,全村計有112戶,以許(60戶)、呂(9戶)、陳(14戶)、蔡(4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李(4戶)、辛(3戶)、洪(3戶)、王、吳、趙(皆2戶)、方、朱、江、汪、傅、項、楊、顏、柳(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208名、女性193名,共計401人。28本村居民原分佈在宮廟聖帝廟四周,目前沿15號郷道向西延伸,漸與湖西村接壤。
-
文字來源|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湖東社」由許、陳、呂、吳、蔡、辛等6姓組成,許姓約佔80%為主姓,陳、呂、吳、蔡、辛5姓皆係他社遷入,為少數族裔。
-
許姓分兩支系:下許(後翰房)始祖許弘弼、頂許(西宅房)始祖許學程,崇禎年間皆自金門珠浦最早徙入社內。
-
呂姓林投社呂氏裔孫,約於乾隆年間徙入;陳姓分兩支系,皆係湖西社陳氏裔孫,約於嘉慶年間徙入;吳姓港底社吳姓裔孫,亦約於嘉慶年間遷入;蔡姓分兩支系:頂寮蔡係湖西社蔡姓支系,約清領中期徙入、沙田蔡係良文港社蔡姓支系,約於道光年間徙入;辛姓湖西社辛姓裔孫,明治晚期入贅西宅房許氏
-
社內區分為「頂寮」、「沙園」(今稱中寮)、「下寮」、「北港仔」(今稱北勢)四個區域。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64間,分別為:後翰房許氏21間(頂寮2間、沙園12間、下寮7間),西宅房許氏27間(頂寮17間、沙園2間、下寮1間、北港仔7間);陳姓7間(沙園4間、北港仔3間);呂姓4間(沙園吳姓2間(頂寮);蔡姓2間(頂寮1間、沙園1間);辛姓1間(下寮)。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1。知識更新|2023-10-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湖東澳: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東西各有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東西各有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 周元文、宋永清|


湖東至媽宮旱路二十四里


湖東澳〈距湖西二里,中有大湖。〉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奎壁澳:湖東社(距廳治陸路二十里)


東西湖:在奎壁澳兩社之中,地窪下,群水所匯。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園,旱亦不涸(湖東、湖西兩鄉,以湖得名).....東北出廳城......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東社。


奎壁澳:湖東社(陸路十七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