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東村位在
湖西村的東南方,面積只有
湖西村的三分之一。就目前
湖西鄉而言,湖東村的行政不如
湖西村重要,但清初以來的文獻向來是二者並提,甚至有以湖東為標的,如「湖東澳:在
紅羅罩東有一
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
湖西澳。」湖東村自始即稱「湖東(澳)」。乾隆時以社名之,曰「湖東社」,清末也有稱「湖東鄉」,命名的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有密切的關係。
-
本村居民以
許姓為大族,
許姓先民300多年前由金門遷入澎湖,先入墾於
龍門村,後代繁衍後再遷徙至
菓葉村、湖東村等地。
日治時期稱為
南寮澳湖東鄉,隸屬澎湖廳
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初與
湖西村合併,稱為「
湖西村」,之後實施地方自治後,獨立設村稱為「湖東村」迄今。社區發展始於
民國67年(1978),對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及社區的現代化有很大的貢獻。本村居民以農漁業為主,人口外流造成部分的耕地廢耕。聚落為一農業型社區,農產品以甘藷、
花生、
高粱、蔬菜為主,近海捕魚捉蟹網蝦,也是居民的副業,對增加家庭收入,甚有幫助。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湖東村位處
湖西鄉東側,東接
南寮村,東南臨
尖山村,南為
林投村,西接
湖西村,為本鄉少數無臨海聚落之一。清初以來的文獻向來是二者並提,甚至以湖東為標的,如「湖東澳:在
紅羅罩東有一
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束曰湖東澳,西曰
湖西澳。」(蔣毓英,1685:65)
-
湖東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奎璧澳內,稱為「湖東社」,清末晚期亦稱湖東鄉。日治初期仍稱為「湖東鄉」,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
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湖東」。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
湖西聚落合併,成為「
湖西村」。
民國40年(1951)6月,因實施地方自治而獨立為「湖東村」。
-
湖東村行政面積為65.2722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6鄰,全村計有112戶,以許(60戶)、呂(9戶)、陳(14戶)、蔡(4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李(4戶)、辛(3戶)、洪(3戶)、王、吳、趙(皆2戶)、方、朱、江、汪、傅、項、楊、顏、柳(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208名、女性193名,共計401人。28本村居民原分佈在宮廟
聖帝廟四周,目前沿15號郷道向西延伸,漸與
湖西村接壤。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湖東村由
許姓、
陳姓、
吳姓、
蔡姓、
呂姓、
辛姓諸姓組成,以
許姓、
陳姓二姓為主姓。聚落區為
頂寮、
下寮、
中寮、西邊、北勢五區域。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社會篇)、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