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成功吳姓、成功村吳姓
-
吳姓始祖為吳伍。《
港底吳氏家譜》載:「始祖吳伍,生於
萬曆22年,卒於
永曆8年(
1598-2654)。」考吳伍與
港尾社西寮吳氏始祖吳瑞,同在天啟年間遷澎,係吳姓最早徙入澎湖者。
-
裔孫口傳:始祖原籍泉州同安,早先兄弟四人,嘗至澎湖海域捕魚,遇風浪避
港底,船泊村中大溝,返同安後,吳伍遂攜妻小重返
港底定居。
-
已故12世裔孫吳觀一醫師,在
馬公開業時,其診所名為「
福安診所」,即取福建同安之意,以示紀懷先祖。
-
而吳姓裔孫中,以9世
吳爾聰最有名望。
吳爾聰(
1872-
1956),生於澎湖廳
林投澳港底社,曾受業於澎湖名儒
陳梅峰,弱冠即設私塾於
港底,並至臺灣本島設帳授徒。日治後任教職,曾在
媽宮、網垵、
湖西等公學校教書,總計任教職26年之久,其間因教學認真得到總督府的獎勵。
-
而從日治到戰後,吳三度出任孔廟管理員,倡議重修孔廟,維護古蹟不遺餘力;對地方有諸多善舉,如成立「
湖西庄民廣益會」;從政之路上,曾任澎湖廳協議會員,戰後首屆澎湖縣參議會議長,對地方興革出力甚多。
-
吳對文教事業著力甚深,
日治時期在教職退休後隨即開設「啟東書房」,繼續推廣漢學;而鑒於清代所印《
澎湖廳志》多已損毀,曾和恩師
陳梅峰於
昭和8年(1933)發起重印工作,經多年的奔走與召募,此書終在
昭和13年(1938)付梓;參與「
西瀛吟社」活動,藉詩文吟唱以保存漢學,並為吟社第四任社長。
-
吳爾聰故居今由其孫輩吳泰平(澎湖地檢署人事主任退休)兄弟數人改建為二樓洋房。
-
吳姓族人分居
大社、
山仔頭,以屋舍地理位置高低方位之別,而有東吳、西吳之別。
昭和時期吳姓有三合院22間,東吳裔孫8間居
大社(今
成功村69、72-73、75-76、80-82號),西吳裔孫分居
大社9間(今
成功村25、27、46、55-60號)、
山仔頭5間(今
成功村2-6號)。
-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考略》載:「吳氏,先祖係周太王子泰伯、仲雍之後;泰伯卒後,無子,仲雍繼位為勾吳長;武王克商,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子,子孫以國為氏。數傳至壽夢稱王,吳王壽夢封四子季札於延陵(江蘇武進),吳氏族人以延陵為郡號者,系出季札之後。唐初,有吳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五代時,也吳宥者,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宥生子四,長吳坎,分傳龍巖;次吳坤,遷居永定;三吳震,徙居上杭;四更巽,仍居寧化。吳坤生三子,長泰甫,次興甫,三吉甫,傳衍閩、粵各處。吳氏南渡,除五代吳宥入閩外,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吳祭偕弟兄,由河南光州固始,始遷福州;王審知入閩時,吳祭再遷莆田,分傳漳、泉及廣東、潮州各地。明清二代,吳氏族人渡海台澎,以吳坤派下最多。」
-
《金門縣志.人民志》載:「吳氏,周太王泰伯、仲雍之後,望出延陵,東晉中原多亂,難民避居浯者六姓,吳其一也。惟今之吳姓,均係以後來者,共有三系:一、內洋吳,南宋時,吳四郎自泉州,卜居李洋,勤於開墾,數傳至明洪武,墾有鵲山、溪邊一帶良田。正德間,有吳璉者,復創漁撈之利,為金門有浮網之始,吳氏遂以農、漁世其業,富甲鄉里;迨明末兵燹後,樹木砍盡,沃土盡為風沙所壓,乃遷居內洋。二,烈嶼吳,宋末,帝昺避元兵南下,有吳四十三郎者,自泉州迎駕而南,其孫名安遠者,避居烈嶼、上庫,派下分居西吳、羅厝。三,安岐吳,萬曆年間,有吳成基者,自晉江、下吳、梁仔橋,移居浯之安岐,支孫名序浦,分居
小西門。」按澎島
北山嶼瓦硐港社始祖吳禮、吳會叔姪,永曆中期來澎,即屬內洋吳;
大山嶼嵵裡社雞母塢社始祖吳丑,
崇禎17年(1644)自烈嶼上庫徙澎,則係烈嶼吳。
-
按澎島其他聚落吳姓,原籍不一:
北山嶼小赤嵌社始祖吳醒姐,永曆初期遷澎(原籍不詳);
中墩嶼社始祖吳府,永曆晚期遷澎(原籍不詳);
港尾社則有六個不同支系:其中吳瑞,崇禎年間自晉江來澎;吳旋,
永曆17年(1663),自漳州海澄來澎;吳二行,康熙晚期遷澎(原籍不詳);吳成,
雍正年間徙澎(原籍不詳);吳文祖、吳文男兄弟,康熙晚期遷澎(原籍不詳);吳漳、吳黨兄弟,乾隆初期遷澎(原籍不詳);
鳥嶼社始祖吳煥成,
雍正時期來澎。
-
另有
西嶼澳竹篙灣社始祖吳七,永曆晚期自泉州南城門磁灶庄遷來。
-
大山嶼則有:
西衛社吳氏始祖吳珍傑,道光中期自晉江坑東鄉徙澎;
鎖管港社始祖吳耀餘,
崇禎17年(1644),自南安江崎社來澎;
文澳社始祖吳奇,乾隆初期自莆田徙澎;
紅毛城社始祖吳吉,乾隆初期徙澎(原籍不詳);
林投社始祖吳丑,永曆初期遷澎(原籍不詳);
港底社始祖吳伍,天啟年間自泉州同安來澎;
奎璧港社(中寮)始祖
吳嬰永曆晚期自漳州龍溪泥仔圍徙澎;
奎璧港(下寮)始祖吳等乾隆初期自龍溪泥仔圍來澎;
奎璧港(頂寮)始祖吳委亦在乾隆初期自泥仔圍遷澎;
紅羅罩社始祖
吳安壽,永曆晚期自金門徙澎。
-
考吳姓徙澎始於天啟年間,迄於道光中期,共31戶。清領之前14戶、清領初期16戶、清領中期2戶。
-
分居於
港底(今
成功村)、
林投、
奎璧港(今
南寮村)、
紅羅罩(今
紅羅村)、
港尾(今
講美村)、
中墩嶼(今
中屯村)、
小赤嵌、
大赤嵌、
瓦硐、
鳥嶼、
鎖管港、
雞母塢(今
五德里)、
嵵裡、
竹篙灣(今
竹灣)、網垵(今西垵村)、紅毛城(今
朝陽里)、
文澳(今
西文里)、
西衛17社。
-
總結澎湖吳氏原籍不一:分別為泉州(南門外、晉江、南安、莆田、同安、惠安),漳州(龍溪、海澄),浯江(內洋、上庫)等,和不詳者。
-
昭和時期吳姓共有三合院:
港底社22間、
奎璧港社24間、
紅羅罩社4間、
林投社7間、
中墩嶼社5間、
港尾社61間、
瓦硐港社17間、
小赤嵌社2間、
大赤嵌社7間、
鳥嶼社15間、
後寮社1間、
通梁社2間、
竹篙灣社15間、
網垵社31間、
嶼坪社1間、
西吉社7間、
鎖管港社29間、
雞母塢社40間、
嵵裡社13間、
紅毛城社5間、
西衛社22間、
文澳社6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3-06-1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