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從澎瀛吟社到西瀛吟社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從澎瀛吟社到西瀛吟社
-
「澎湖西瀛吟社」位於一新社清虛閣。門首有碩儒紀雙抱書匾,「澎湖縣西瀛吟社」,匾右上方註:民前七年(光緒卅一年乙巳)首創澎湖詩社,民前五年(光緒卅三年丁未)改稱西瀛吟社。依據紀雙抱的說法西瀛吟社在1905年成立時稱澎湖詩社,1907年改稱為西瀛吟社。《澎湖縣誌文化志》即採此說法。
-
然而,當時吟社成立首次集會之時,高攀有詩云:「絕筆於今十七年,文章遭劫亶自然,丁期怡好開吟社,運會從茲亦轉焉。」高攀所謂的絕筆於今十七年,當指1895年日本領臺之後的十七年,則澎湖詩社當成立於1911年。更有甚者,蔡旨禪言其師陳錫如成立西瀛吟社於大正8年(1919)。其次,詩社社名有澎湖詩社、澎瀛吟社、西瀛吟社等各種不同的說法。
-
明治44年(1911)4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湖自蔡廷蘭鄭桂樵郭薦秋等碩儒相繼逝世後,且兩遭兵燹之禍,詩友星散。爾後,蔡汝壁陳錫如陳梅峰等人倡組詩社。入會者有34人,後來又陸續加入湊成40人,於去月丁祭日成立於文石書院,首期初課即是文石書院雅集七絕。傳統上每年陰曆二月、八月第一個丁日才是祭祀孔子的時間,稱為丁祭。1911年陰曆二月的第一個丁日為二月四日,陽曆為3月22日。故澎瀛吟社成立的時間為明治44年(1911)3月22日,也就是高攀詩中所言的「丁期怡好開吟社」。
-
其次,詩社的社名究竟為何?明治44年(1911)4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更進一步的報導陳錫如所作的<澎瀛吟社小啟>:
-
文章與世道為轉移,詩學歷古今而不變。士生今日,勢異當年,既不能以時文制藝弋取功名,亦何妨以詩詞歌賦。實徵學問此有志之士,所以聞風興起,冀維持漢學於不墜者也。臺澎自改隸以來,文風丕變,詩學勃興。臺北有瀛社,臺中有櫟社,臺南有南社,新竹有竹社,此外又有羅山吟社,瀛東小社,以及蘭社、霧社、螺峰吟社等彼此唱和,聯絡一氣,甚盛事也。我澎屹立海中,僻處西陲,而考當日之文風學術,尚獲有海濱鄒魯之稱。今則臺地吟壇高築,詩幟飄揚,而我澎獨偃旗息鼓,寂寂無聞,是先輩文學之聲名,至吾輩而滅淨盡。興言及此,慚愧良深,不一生斯長斯,才疏學淺,亦自知雕蟲技拙,刻鵠未能。第以承先有志,啟後為懷,爰與蔡廣文汝璧、陳茂才梅峰暨陳君鑒堂、吳君爾聰、蔡君錫三等,首召集議,廣招我澎之文人學士,品行端方者組織一詩會,名曰澎瀛吟社,每月按期聚會一次,擬題限韻,輪流值當,使各社友相觀而善,旦夕揣摩。功名雖無望,而學問則有成,不特可與臺島諸詩社,並駕齊驅,而我澎之文學,亦得藉此以延一線於將來,詩社之設,殆為是與,此啟。
-
陳錫如的澎瀛吟社小啟刊登不久後,5月1日復有南社員林逢春以<遙祝澎瀛吟社成立>為詩一首以為祝賀。綜合兩篇報導,澎瀛吟社最初的發起者,除了陳錫如之外,尚有蔡汝璧陳梅峰陳鑒(鑑)堂吳爾聰蔡錫三等人,成立之地與月課的地點則為文石書院。此後,台灣日日新報陸續有澎瀛吟社吟詩月課的相關報導。
-
大正4年(1915)1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有則十分含蓄的報導:澎瀛吟社連望安支廳許樹林等人亦加入,社務蒸蒸日上。然而,「苟國語不達,則精神為之間隔」。因此,澎瀛吟社遂以「國語」二字為詩鐘,徵求作品。澎瀛吟社的相關報導自1915年1月25日以<國語第一唱>為標題報導後,即銷聲匿跡。澎瀛吟社推廣漢詩,被日人認為阻礙了日語的普及,增加本島人與內地人的間隔,日人即可能以此為理由,干預澎瀛吟社的集會。
-
大正4年(1915)7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首次出現「西瀛吟社」之名,課題承友人傳來命作秋以獻醜梅妻限二冬七絕的報導,從1915年1月25日到7月1日近五個月的時間內,澎瀛吟社改名為西瀛吟社。懷疑澎瀛吟社的漢詩推廣有礙日本官方的統治,5個月後澎瀛吟社之名消失,易之以西瀛吟社繼續漢詩的推廣。詩社能起死回生,或許與陳梅峰諸人任公職與官方有良好的關係,而消除日人的疑慮有關。
-
職是之故,澎瀛吟社創立於1911年3月22日,無庸置疑。創立者為陳錫如蔡汝壁陳梅峰與高攀等40人。1915年澎瀛吟社易名為西瀛吟社,繼續漢詩的推廣。至於,「澎湖詩社」之名,只是一個攏統模糊的代義詞而已,真正的名稱為澎瀛吟社與西瀛吟社。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日治時期的詩社活動
-
西瀛吟社是本縣成立最早,且為時最久,目前仍繼續運作的詩社。關於詩社成立的時間,說法不一,有云成立於明治38年(1905),一說成立於明治40年(1907)。107此外也有成立於明治44年(1911)的說法。108至於詩社的發起人為本縣宿儒陳錫如陳梅峰蔡汝璧等,按期聚會吟詩,借弘揚詩學,來保存漢文化。後不少成員往外地發展,詩社活動漸不如前期活躍,不過仍有定期活動。以大正13年(1924)前後為例,該社曾數度於天后宮後樓舉辦吟詠會,時社員約20餘人。
-
西瀛吟社以外,日治時期諸多澎湖文人至外地設帳授徒,他們也往往成立詩社,尤其臺灣南部不少詩社均與澎湖文人有關,如高雄地區的旗津吟社、鼓山吟社、苓洲吟社、壽峰吟社等均屬之,總計全臺二百多詩社中,與澎湖人有關的有十多個。可見澎湖文人在維繫傳統漢文化上所做的努力。
-
西瀛吟社成立後不久,詩社同仁等又創立漢學研究會,此會屬讀書會性質,主要是在日人同化政策之下,漢學有被滅絕之危,為保存民族文化的血脈,藉由研讀中國古代經典,期使漢文化能維護而不墜。西瀛吟社之外,日治時期本縣還成立了幾個詩社。大正15年(1926)陳錫如集合他在澎湖留鴻軒館之女弟子成立了蓮社,此為全臺最初設立之閨秀詩社。同年,陳錫如在澎湖留鴻軒館之男弟子也設立了小瀛吟社。二次大戰期間,詩社活動雖受影響,但從昭和15年(1940)10月《詩報》第234號中,有小瀛吟社的擊鉢錄,可見詩社仍有經常性的活動。
-
昭和9年(1934)陳錫如弟子文澳里人陳光亮創設文峰吟社,以鮑迪三為顧問,陳光亮任社長。後因西瀛吟社諸前輩之先後作古,小瀛、文峰兩社乃宣告結束,而與西瀛吟社合流,共同為本縣詩道之復興而努力。此外尚有即興型的杏園小社及新鶯吟會。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殖民政府更全力推動「皇民化政策」,加強臺灣人民對殖民地母國的認同,全力支援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所發動的「聖戰」,在思想受箝制的情況下,詩社活動漸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戰況吃緊,對社會活動全面的掌控,詩社活動乃告中斷。
-
戰後的西瀛吟社
-
戰後社會秩序尚未全面恢復,百廢待舉,文化發展未受重視。民國40年(1951)6月,經吳爾聰、高雲、紀雙抱郭石頭等人發起,重興西瀛吟社,並開聯吟大會,首任社長為吳爾聰。詩社重興後,每月聯吟,佳作輩出,民國62年(1973)顏其碩社長彙整民國50年(1961)後詩稿,由澎湖縣文獻委員會出版《西瀛詩叢》第一集;民國70年(1981)又將民國62年至70年
-
1973-1981)的詩稿出版,為《西瀛詩叢》第二集。民國73年(1984)6月25日,正式立案登記易名為「澎湖縣西瀛吟詩會」,社長改稱理事長,吳克文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正式立案後,吟社更努力推動文化建設,擊鉢聯吟未曾稍懈。同年出版了《慶祝西瀛吟社創立八十週年紀念特刊》,及《西瀛詩叢》第三集。116民國78年(1989)5月28日,為慶祝西瀛吟社創立八十五週年及詩人節,全國詩人大會於澎湖文化中心舉行,全國各地詩人群聚一堂,盛況空前。117同年大會專輯暨《西瀛詩叢》第四集出版。
-
民國80年(1991)1月1日奉准定名「澎湖縣西瀛吟社」,理事長改稱社長。民國83年(1994)6月25日慶祝西瀛吟社九十週年,第二次全國詩人大會於文化中心舉行,同年大會專輯暨《西瀛詩叢》第五集出版。民國86年(1997)社長任期改為2年一任,得連任一次。以提倡中國詩學、宣揚國粹、發揚民族精神、轉移社會風氣、復興中華文化為宗旨的西瀛吟社,現社址位於馬公市光復里新村路18號,「一新社聖真寶殿」東廂二樓「清虛閣」內,社員每月一次到此聯吟賦詩。
-
從日治迄今,期間除戰爭暨政局不安的少數幾年之外,詩社擊鉢聯吟的活動,持續舉行,詩作眾多。大抵而言,民國50年(1961)之前社友的作品散佚不全,而民國62年(1973)後始有完整作品出版,民國66年(1977)後每期佳作均刊登於《建國日報》及《澎湖建設》月刊,現則刊登於《澎湖時報》,另每五年固定彙集詩作出版。目前西瀛吟社參與活動包括文藝季菊島文學獎傳統詩創作比賽、文化局節慶詩牆作品展示、全縣作詩比賽、配合政府政令宣導吟詩活動、社員作品陳列展示,詩作偶亦以書法呈現於大眾之前。由於老成凋零,新加入者不多,近幾年吟社有青黃不接的現象,不過直到今日西瀛吟社仍是本縣唯一立案的文學團體。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知識建檔|2019-03-18。知識更新|2024-04-3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