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新社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2一新社記錄|拍攝日期:2022-11-18(星期五)

一新社

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隱藏資訊

咸豐3年(1853)6月澎湖發生痢疾,媽宮一些文人學士為了挽救天災,勸人行善,於是設立「普勸社」,奉祀聖帝真君牌位,設木筆沙盤,請神降乩示事,成為臺灣鸞堂的濫觴。普勸社曾在同治11年(1872)呈請地方官府公告諭示民眾前去聽取宣導,清法之役時暫停鸞務,到光緒13年(1887)才由馬公士紳林介仁出面改名為「一新社」,恢復宣講。
-
光緒17年(1891)一新社成立「樂善堂」,借用媽宮育嬰堂迎鑾著作臺灣首部善書「覺悟選新」,並出錢出力從事地方慈善工作(余光弘1988:118)。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時,鸞堂曾一度遷移到文澳,翌年再遷回媽宮澄源堂繼續扶乩濟世。明治34年(1901)5月15日,一新社代表多人曾到城隍廟,「申請」為澎民救改鴉片煙毒;經城隍廟靈應侯降詩公布戒除鴉片條例一新社六則,並設置符、沙、甘露水供戒煙者服用;嗣後文衡聖帝也屢次乩示救改鴉片煙毒之法,並為信眾治療各種痼疾,一時轟動全澎。於是各鄉社紛紛抬轎前來求取甘露水,供民眾飲用,改除鴉片煙毒;並且在一新社協助下設置善堂,廣行宣講(甚至還流傳到臺灣其他地方)。從光緒25年(1899)民國66年(1977),全澎湖共有45間廟在一新社的輔導下設立善堂。
-
「清水解毒煙」的神蹟發生之後,一新社興盛異常,信徒踴躍捐輸,於是有建廟之議,但是因為日本政府在禁止降筆會活動,同時也無法找到適當的廟址,延到明治44年(1911),才在今惠民醫院南方建廟,並且以廟產收益及勸募所得基金從事社會救濟及地方公益事業。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廟舍遭盟軍空襲破壞,一新社的神像及牌位曾先後暫奉到三官殿及武聖殿;民國41年(1952)一新社因為道路拓寬而被拆除,隔一年又因為負責人病逝而暫時停止社務。到民國52年(1963)原社員的後裔才發起社務振興,並向政府機關立案成立神明會,同時著手清理廟產並籌劃重建廟宇。
-
這時候,一新社的許多地產已在政府實施土地改革時,由原來承佃農民取得所有權,而奉獻給廣慈興建佛寺;經由一新社負責人吳克文出面一再協調、溝通,最後才獲得廣慈的同意,由一新社接手興建,到民國55年(1966)建成現在的一新社聖真寶殿,並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重建落成碑記
-
易乾卦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子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蓋 神靈之妙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伊古迄今 神能顯化佑人其事蹟在在昭然是以世人感 神明之靈應 為崇德報功乃建廟奉祀故廟之明神益著靈顯 神之有廟猶妥明禋此理之必然也惟吾 聖真寶殿祀奉(南天文衡聖帝關 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恩主威靈丕著其由來外矣茲將沿革概述於後:
-
一、原名「普勸社」:溯自咸豐三年(民前五十八年)癸丑時際滄桑民心不古世態澆漓以致天災疊降疫氣流施地方有心人目擊心傷僉曰欲挽頹風非藉宣講無以為力乃招集文人學士於是年六月初三日結一社團名曰「普勸社」以宣聖諭普遍勸人行善為宗旨同時奉祀 聖帝真君牌位初設木筆沙盤請 神降乩示事為全臺鸞務之開基至同治十一年(民前四十年)壬申地方士紳許棼黃濟時高攀等為期堅固宣基礎特具文上憲獲准公告諭示民眾在宣講期必須往聽並應遵守秩序勿得喧嘩阻人聽講違者按律懲罰而宣講生即取文學口才兼優又能樂善向道之人分組輪流於晴天月夜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由是澎湖宣講之風大盛一時改惡從善者孔多地方獲益甚大
-
二、改號「一新社」並設「樂善堂」:光緒十年(民前廿八年)甲申法亂之後地方未靖而講生老輩又大半作古社務暫停至光緒十三年(民前廿五年)丁亥正月十三日地方士紳林介仁出而倡首復興宣講將普勸社改稱「一新社」蓋取尚書「舊染污俗成與維新」之義且從此煥然一新使人一一去邪從正革故鼎新庶可感格 天心早消末劫焉翌年戊子二月本社為弘揚宣講再呈文獲淮廳憲告示又諭民眾切實遵行聽講俾能改過修身自是益收宏效光緒十七年(民前廿一年)辛卯地方善士咸集共襄美舉借媽宮育嬰堂設壇先奉 慈濟真君(金身由券清景從福建泉州請來)復增祀 文衡聖帝聖像及 三教祖師牌位於是年三月十五日開堂濟世額曰「樂善堂」第一任管理人兼堂主為林介仁同年六月初六日起迎鸞著造「覺悟選新」為全臺首著第一部善書貧行勸世而堂生各遵神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或修橋造路捨藥施茶或濟困扶矜孤恤寡又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並設育嬰院收養孤兒倡立義塾栽培子弟他如代祭無主墳墓復埋枯骨等各種善事俱樂而行之果然樂善堂名符其實也光緒廿年(民前十八)甲午中日戰爭遭兵燹之亂翌年乙未春社壇遷移文澳(現西文里亦有聖真寶殿係由此來)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因原址不適乃改借城外「澄源堂」為鸞壇繼行扶乩濟世宣講化人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辛丑五月 關許二恩主大顯神通敕賜甘露水為人改除吃鴉片陋習並療各種痼疾有求必應一時轟動全澎稱為奇事各鄉社紛紛抬轎來求甘露水回去供民眾飲用救改鴉煙靈驗非常從此各廟皆奉祀 聖帝金身以答鴻庥甚至流傳本省各地繼設善堂迎鸞濟世著書宣講皆發源於此焉同年六月十五日奉 旨升號「聖真寶殿」諸信徒因感 神恩浩蕩自動樂捐籌備建殿以妥明禋遂購幾筆土地先出租收益充實本社業產惜乎時堂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淮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惟廟址適近偶化區故欲建又止斯時本社諸生因寶殿建不成未達目的抱歉難忘及後屢思建立未得其便直至民前一年(宣統三年)辛亥即買馬公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外表仍額一新社內匾即縣樂善堂於民國元年壬子正月初十日恭迎 關許二恩主金身入火安座攝諸社員真影乎堂前奉各仙逝先靈於壇上如此設置雖未足償所願亦可謂極一時之盛也當時第二任管理人兼堂主揚鏡亭對本社業務熱心策劃發揮頗具規模厥功至偉又奉 恩主諭為加強社會救濟事業即以樂善堂名義勸募基金任人逐月認捐多少由值年執事按月收款並調查全澎所有貧民分等級列簿逐月發給金錢與維持生活地方如有發生緊急災害即辦理臨時救濟此外凡各種公益事無不著意施行至於本社固定業產仍一新社及許真君廟名稱登記由歷任管理人接交保管第三任吳步雲第四任范助水第五任郭遠代代繼承確有考據
-
三、復興「一新社」奉淮成立「神明會」民國三十四年甲申又逢戰役本廟被爆風波及屋頂微損翌年恭請 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三官廟三十六年四月移至武聖廟合祀四十一年因馬公市區改正本廟拆作道路四十三年五月管理人郭遠仙折除部份租金由黃東來鄭明吉郭承嗣等洽辦外社務且暫停僅樂善堂之捐資施濟不斷惟因財力所限無法多方發揮迨至民國五十二年八月本社老社員後裔楊金瑞吳克文陳四福許三江等目睹本廟拆後神像寄祀別處社產又無積極管理幾多土地任人佔用傷心繫之乃發起復興一新社之于即在黃東來宅邀集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等人商議皆贊成遂調查原明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並公告社會週知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核淮先成立神明會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即將本社兩個名號合稱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於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之月依法名開信徒大會正式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擇吉將 恩主金身及祿位牌從武聖廟請回重環暫奉難黃宅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四月許三江作古復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
-
四、興建「一新社聖真寶殿」:民國四十五年間澎湖佛教正信會在本社所有馬公段三一二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本社於五十四年九月辦妥手續收回自用同年十月先叩請 關許二恩主在西衛金龍殿福善堂降示謂此地坐丑向未兼癸丁分金丁丑丁未其坐向適合建殿乃擇是年乙巳十一月十一日開工同時召開信徒大會議決通過備文向政府申請建廟迅速核淮額曰「一新社聖真寶殿」於民國五十五年丙午正月初八日未時恭迎 聖帝真君二位恩主神像抬轎在馬公市內遊行入火安座工事仍繼進行除本社原存基金及出售部份土地扺充工程費外幸賴本社諸信徒及各善堂暨地方諸善信惠然襄助踴躍樂捐由是眾志成城於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十月正殿三落及東廂均已完竣並新雕 關許二位恩主大尊金身以鎮殿一切設備均莊嚴整潔較昔時之廟宇宏敞大有可觀是役也雖謂信眾之熱誠實藉吾 恩主之顯赫有以致之也從茲廟貌煥然一新 神居永奠開來繼往遐邇蒙庥定堂社運興隆蒸蒸日上且喜先人德業庶可相承於綿遠而勿替也所有樂捐諸善信另題名勒石以垂不朽同年十月廿六日學行落成大典設醮慶讚十天本澎各處鸞堂善信均來臨拜賀洵盛事也
-
民國六十年辛亥正月許等爵西歸本社再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吳克文為第八任管理人從此對內部設備廟頂剪黏與社產整理堂務弘揚等悉心策劃進展尤其對鸞教之竭力推行繼著二、三、四集善書頒傳全省各地頗受多方歡迎閱讀讚美有加殿中並增祀 文昌帝君 南宮孚佑帝祖 九天司命真君合稱五恩主以薦春年來信從者眾神靈益顯香火日興值得欣慰無比噫嘻此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故不可無勒石紀其開源發端事蹟以供將來沿革之有憑焉是為記
-
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陽月念六日慶祝落成
-
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端月 吉旦重新勒碑
-
本殿總董事兼第八任管理人 吳克文 敬撰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吳克文與戰後一新社的發展
-
復興一新社
-
明治34年,一新社設置符沙、甘露水供鴉片煙癮者戒菸服用並療癒各種痼疾,一時轟動全澎。一新社因戒除澎人鴉片有功,奉玉旨升號為「聖真寶殿」。明治44年(1911)一新社社員捐資購買媽宮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並於1912落成。雖然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一新社並無新的善書產生,但是一新社因戒除鴉片煙與極力從事於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在日治時期的澎湖擁有良好的聲譽,也建立一新社在澎湖鸞堂界崇高的地位。
-
1945年一新社在盟軍的轟炸中,被爆風波及、屋頂損壞。翌年社員將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馬公三官廟。1947年又移至武聖廟合祀。1952年馬公市區改正一新社被拆除充做道路,1954年管理人郭遠逝世,社務再度停頓。社產、土地也因管理不當多被佔用,一新社在1954年以後,幾乎可說是名存實亡。
-
1963年2月一新社許真君於福善堂降筆,希望能復興一新社樂善堂的輝煌歷史。於此同時,許真君也向在高雄一新社社員後裔的楊金瑞托夢,希望楊君能回澎湖復興一新社。8月吳克文、楊金瑞、陳四福、許三江等一新社諸後裔在黃東來住宅,邀請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許等爵數人商議復興一新社。眾人隨即調查原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共41人,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以「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名義先行登記。1964年一新社召開信徒大會,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1965年許三江逝世後,再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1956年澎湖佛教正信會在一新社所有馬公段312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1965年吳克文利用此次一新社復興之機會,會同許等爵遠赴台北,與佛教正信會廣慈法師商談,並順利收回土地。同年11月開工,1966年完工入火安座。
-
1966年一新社開始積極的展開各種活動。首先向馬公信用合作社借款買入鄭暻文所持有的澎湖戲院,並改名為一新大戲院並申請影戲業執照,由許等爵任經理,董事吳克文王明發、陳四福、紀雙抱、陳昭烈等;並協調收回被侵佔的土地與社產,為復興慈善事業做準備。同時發函澎湖各鸞堂,請各鸞堂選派宣講生協助於農曆6月22、23、24三天,每夜七點半起至九點半止連續三夜在一新社聖真寶殿舉行宣講,以匡扶聖教、勸化善心、消災祈福,祈求能國泰民安。1967年11月一新社舉行落成典禮,由吳克文任總董事、陳四福副之,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除了連續七天的清醮之外,馬公東甲寶善堂、興仁普善堂、馬公北甲明善堂、馬公信善堂、馬公城隍廟從善堂、馬公靈光殿集善堂、馬公和善堂、文澳禮善堂、後窟潭日新堂等皆派人前來參拜誦經,並在殿內揮鸞祝賀。鳳山善堂善信20餘人也藉送字紙灰之便來一新社誦經參拜,十分熱鬧。
-
1968年吳克文為一新社完成第二部善書-《覺悟新新》,距離1892年完成的第一部善書《覺悟選新》,中間相隔76年之久。吳克文也同時著手整理一新社歷代管理人與有功人員姓名,將他們的事蹟列入善書並懸掛於一新社內,以此做為鸞教淵源之延續。1972年一新社出版第三部善書《覺悟又新》時,有功人員部份增列了他的祖父吳萬益,歷代管理人部分則將自己的事蹟列入,其事蹟包括:一.廣集本社原有資料,發起復興一新社。二.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安定基礎。三.興建聖真寶殿,添置廟內各項設備。四.復興樂善堂、主持鸞務,著造第二、三集善書。五.兼(監)督一新大戲院業務。六.創首興辦慈善事業及敬老會。字裏行間充分表現了對自己與家族參與一新社功績之肯定。
-
一新社活動的擴展
-
在完成一新社復社後的各項整頓工作之後,吳克文憑藉著他在福善堂所累積的基礎,開始為一新社擴展對外的觸角。1968年一新社以關恩主文衡聖帝壽誕為名,延請台南竹溪寺法師共五人來澎主壇,舉行祝壽清醮,並為奉祀牌位於一新社內諸先靈誦經超渡,為期七天。1970年樂善堂開堂80週年紀念,自農曆3月11日至15日止舉行清醮,聘請高雄岡山福全佛堂及五甲心德佛堂先天派齋師蒞臨主壇。同年10月發生一件小插曲,高雄縣茄定村鄭、史兩位村民覬覦一新社歷史之悠久與神聖之靈驗,利用夜間潛入殿內偷竊開基之關聖恩主與慈濟真君之神像,臨走之時為一新社廟祝夫妻二人所發覺,二人除了將神像討回並報警處理將兩人拘留於警局內。鄭、史二人驚慌之餘,趕緊托人說情始被放回。不久,茄定村長帶著二人前來一新社道歉並贈送一新社美術燈兩座、大八仙彩一幅答謝神恩,事件始告落幕。
-
1973年台北聖理雜誌社為促進各地善堂鸞友之團結、宣化普度眾生, 11月25日派遣七人來澎湖成立澎湖分社,以一新社為社址,澎湖各善堂也派人前來與會,澎湖分社主任、副主任分別由吳克文、蘇遠智擔任。吳克文、蘇遠智也多次前往台灣參加聖理雜誌社之大會。該年也是一新社聖真寶殿樂善堂鸞務開基120週年紀念,一新社特別舉行酬恩植福清醮,並恭迎聖真仙佛降詩120首,集結出版《聖真大會雅集》一書。台灣苗栗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董事長謝明倫、苗栗感化堂、明道雜誌社、財團法人台灣省日月潭文武廟、聖理雜誌社,澎湖的明善堂、樂心堂、福善堂、從善堂、寶善堂、新民堂、禮善堂、三善堂、日新堂、集善堂、普善堂等皆題字祝賀。1983年的130週年紀念,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林永根、台中聖賢堂、台北柯炎輝、新竹吳四海、高雄范德仁、五甲心德佛堂、屏東祈安佛堂、花蓮慈聖宮等也題字祝賀。
-
1974年擔任鸞友雜誌社社長及中國道教會武聖聖德實踐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王翼漢,敦聘吳克文為該會之實踐委員。1976年11月21日吳克文為台北清正堂堂主魏志仲編纂之《台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題序。1977年王翼漢再修書一封請吳克文能惠賜聖真寶殿與金龍殿之彩色照片,以利鸞友雜誌社編印《台灣寺廟全集》一書。吳克文除了寄贈照片外,也捐贈二千元助印。1981年林永根編纂《鸞門暨台灣聖堂著作之善書經懺考》,吳克文也於一新社內為其扶鸞做序。1983年林永根編纂《台灣寺廟楹聯集》一書,再次敦請吳克文為其做序。能為台灣的鸞堂界所重視,除了吳克文對鸞務的熱誠與熟稔之外,個人的國學修養也是一大因素。
-
1976年5月7日高雄文化院院主許火金到一新社拜謁,這是高雄文化院第一次來澎湖一新社拜訪,爾後雙方的往來更趨密切。1984年9月11日高雄文化院堂生一行十餘人及斗六福興宮道元堂等18人由柯炎輝先生帶隊來訪,當夜並在一新社內揮鸞。也因這次的交誼活動,柯炎輝於1986年7月26日特地敦請吳克文擔任易宮文殊院、斗六福興宮、崙背天衡宮、聖一雜誌社、雲宮宏化堂等雲嘉南宗教團體所開辦之宗教理學師資人員講習班講座。1988年6月20日高雄文化院10餘人再次來訪,12月19日高雄文化院在澎湖與海靈殿靈光殿、一新社締結為友廟,並交換<發展聖鸞交誼書>,共同為聖鸞教育世人之工作而努力。第一夜在海靈殿靈光殿講道、第二夜前往西嶼竹灣大義宮講道。1989年3月文化院士女團員及桃園明聖道院鸞友20餘人來訪,一新社與靈光殿聯合於真北平招待開歡迎會。1991年5月基隆市普化警善堂堂主李元吉率堂生五十餘人來一新社獻呈三供禮同結神緣,為期兩天。11月25日至27日,高雄文化院結合澎湖一新社、海靈殿靈光殿觀音亭大義宮、天后宮、城隍廟、中國三清慈善會總會及澎湖分會、桃園明聖道院、中國文化三清殿、水里受鎮宮等,於觀音亭旁舊體育場為大陸南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禍被屠殺之孤魂,及澎湖縣境近海海域歷年來海難慘歿之亡魂,舉行超渡往生法會,會中並發放馬公市區各級低收入戶生活物品。一新社諸善信除了與會誦經之外,也捐款二萬元贊助。
-
一新社在二次戰爭末期廟宇受創,戰後土地又被徵收充作道路,從1945年1963年這一段近20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1963年許真君於西衛福善堂吳克文之手,希望一新社諸後裔能復興一新社。這除了吳家與一新社的淵源之外,吳克文個人主觀的歷史意識應是最大的因素。因為一新社在他看來不僅是「全台鸞務之開基、著造全台首部之善書,以清水解煙毒的神蹟更是神道設教、勸化世人最有利的證明」。在吳克文精心的籌畫下,一新社順利的復興,並且在短時間內成為澎湖鸞堂之翹楚,更與台灣的鸞堂寺廟有著密切的聯繫,其功績可以說是超越前人的。能復興頹敗之一新社,承繼先人的腳步,甚至於發揚光大,也難怪吳克文於善書中重複的訴說一新社輝煌之歷史與個人之事蹟。吳克文似乎已成為一新社的代名詞了。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一新社二三事
-
澎湖一新社,是澎湖鸞堂組織之濫觴,有學者更認為全台之鸞務也始於一新社。光緒17年(1891)元月,媽宮暨澎湖各地士子成立一新社並於一新社內開設樂善堂著造鸞書,以文衡聖帝(關帝)與慈濟真君(許遜)為主神,隨即奉派一新社諸人之職務,以林介仁為董事兼堂主,同年6月一新社諸人立即展開著造《覺悟選新》之工作,這是澎湖鸞堂的首創之舉。《覺悟選新》也被認為是全台第一部鸞書。
-
然而,一新社既非全台鸞堂之起源,《覺悟選新》亦非全台首部創作的鸞書。第一,一新社的鸞生在《覺悟選新》著造期間曾參考了泉州公善社所著造的《覺世新新》、山西陽城的《返性圖》以及宜蘭地區鸞堂所著之鸞書。一新社《覺悟選新》<卷1>頁23,魯仲連先生降序:「……即如前者,余於泉州公善社及鑑民堂等,諸處降鸞……」;<卷1>頁41:「……至於宣講例言可照「善錄」「覺世」先行斟酌各十六條酌好則來請示之」。此處的鑑民堂位於宜蘭,《覺悟選新》既然提及神明曾於宜蘭鑑民堂降筆,則宜蘭鑑民堂不可能晚於一新社。
-
其次,《覺悟選新》<卷4>頁12,柳天君於光緒18年(1892)2月20日降<醒世文>「……是以世風愈趨於下矣,余前者,奉命於宜蘭,功成善錄之文,則一時聞風者,貿貿而來,而民俗之轉移,三取其二……」;<卷5>頁10,司禮神福德正神陶降「……爾各生宣講時,請二位恩主牌位上檯,應擬疏文一通,叩禮畢焚疏文,以樂善堂督講生同司講生等謹叩,其文仿照返性圖中疏文格式可也」。文中「善錄之文」極可能為宜蘭鑑民堂於光緒16年(1890)所著之《蘭書善錄》或宜蘭醒世堂於光緒17年(1891)所著之《善錄金篇》。綜合上述,宜蘭地區於清末創立的鸞堂–鑑民堂與醒世堂,都早於一新社。
-
一新社創立之初以育嬰堂扶鸞場所,乙未之役後,遷移至文澳,待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此時育嬰堂為日軍所徵用,乃改借齋堂「澄源堂」為鸞壇。直到明治44年(1911)2月21日,一新社管理人媽宮南甲楊鏡亭出面購地興建許真君廟。一新社的用地購置馬公埔仔尾洪(周)良,1912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以〈善堂購入〉報導:鼎灣鄉周良在朝陽門外右側有住宅一所,目前為善堂購得,作為一新社祭神之所。而一新社善堂對地方慈善事業頗有建樹。7月,再以〈善堂增築〉報導一新社再擴展一前進,成為至少兩落的建築。
-
一新社今又名為聖真寶殿,創建之初以「許真君廟」為名,今其碑記云:「……惜乎時堂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准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此段文字,饒富趣味。日治時期,日警稱扶鸞活動為降筆會,1901年一新社清水解鴉片毒轟動全澎湖,引起官方的注意,乃至於在台灣都享有盛名。1902年文澳地區即創立之聖帝廟扶鸞著書,即今之聖真寶殿1913年9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澳鄉人於清代多有從事於澎湖廳衙門之胥吏,魚肉鄉民。改隸之後,痛改前非創立聖帝廟禮佛,每逢朔望並宣講善書。
-
一新社聖真寶殿文澳聖真寶殿,日治初期分別稱為許真君廟與聖帝廟。1937年南瀛佛教會的寺廟調查則稱為一新社與聖真廟。一新社碑記所謂日人不准以聖真為廟名,顯然並非事實。其原由應是1902年文澳地區先創立聖帝廟爾後改名為聖真廟,一新社於1911年購地、1912年建廟,由於聖帝廟或聖真廟之名已經被文澳所使用,退而求其次,遂以鸞堂另一位主神許真君(許遜)為號,而非日警不准以聖真為號,否則文澳聖真廟又做何解釋。因此,文澳聖真寶殿才是澎湖第一座以扶鸞專屬的廟宇。
-
一新社並非全台鸞務之濫觴,《覺悟選新》也非全台首部鸞書,也非澎湖第一座以扶鸞專屬的廟宇。然而,諸如種種,皆無損於一新社在澎湖鸞堂中的地位。
-
「高等林野調查-申立人氏名楊鏡亭」,〈澎湖廳(取下ノ分)不服申立書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文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91012。
-
南瀛佛教會,〈寺廟祭神一覽(10)〉,1937年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13。知識更新|2023-10-2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