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秋季的祭儀:中秋節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同義詞彙|澎湖中秋節
-
中秋節除以月餅、柚子敬拜祖先神佛外,其他聽香與猜燈謎等俗行與元宵節相同。七美島上在中秋節的黃昏祭拜「園頭公」,在花生園、蕃薯園裡祭拜,保佑田地收穫。花嶼則每隔三年的中秋節都舉行「進錢保運」的儀式,「除了祭拜活動外,通常在廟前會搭架一座平安橋,讓居民依生肖順序過橋,過後在衣背蓋金印,以保運求安」。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中秋節,太陰星君聖誕,這天零晨二、三點,準備發粿、三牲、水果,在大廳內燒香,先拜天公,再拜家神,最後燒平安金,祈求平安順利。
-
中秋雖有「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的傳統風俗,但在澎湖離島和鄉下地區,囿於經濟和交通等因素,早年食用和餽贈的風氣並不普遍,直到近數十年才漸漸盛行。但望安的偏遠離島,月餅仍非唯一主流,所以在中秋節的相關祭拜中,也非必備。
-
習俗上,中秋節當天的午時前要祭拜家中神明,必須準備四果或月餅,但這離島不易取得的物品,也視家中的經濟能力而斟酌;家境能力不好的人家,忌諱買水果(在離島地區水果價格普遍昂貴),因為害怕會被人家來「唸」來數落取笑,所以自己動手做「紅龜粿」來祭拜也是常有的事,有的村子和人家則煮飯、菜來拜拜,這或許是較古老而傳統的的做法。東嶼坪人除了月餅外,也採用柚子和甘蔗。除此,拜神明還要燒金紙,有許願者則必須加燒平安金,依例這一切儀式要在上午11時前完成。不過也有老人家感嘆,如今的年輕人都不重視這些祭拜儀節了。
-
另外,望安島上的東安村西安村民(也就是昔時的網垵),在中秋節傍晚月亮出來以後,會在自己家門口或頂樓(住樓房有頂樓的人家),以四果或菜、飯來拜「月娘」,並焚燒紙錢。對面將軍村的習俗,則是在中秋節當天早上吉時,準備水果或紅圓、五腳圓,來拜「天公」,並燒平安金。
-
年節活動中,最快樂的非小孩莫屬,除了有平時吃不到的好吃食物,也有家人歡聚的愉悅氛圍。中秋賞月吃月餅,過去便是望安小孩所期待的,同時還可戴上柚子皮所做的柚皮帽,來應景玩遊戲。約莫民國60年代(1971-),還有一段小孩快樂共享月餅和玩遊戲的童謠在將軍村流傳:「中秋節,吃月餅,你的月餅香,我的月餅甜,吃一半,留一半,兩個人來交換」(其實應景所吃的東西,未必是月餅,但小孩都以月餅看待),接著參與的兩人猜拳定輸贏,猜輸的小朋友要被炒蘿蔔,大家邊唸「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炒蘿蔔炒蘿蔔捏、捏、捏,炒蘿蔔炒蘿蔔撓、撓、撓」,猜贏的小朋友左手拉著輸的小朋友的手,右手要邊配合著在猜輸的小朋友手上和身上做切、捏、撓(搔癢)的動作,然後贏的小朋友還要喊「壞孩子打三下,1、2、3」,在數到3聲落下的同時,也順手打下來,這時輸的小朋友則瞬間縮手,如此連續打3次,也縮手3次,打中與否和切、捏、撓的動作反應,最能誘發和渲染圍觀小朋友的歡笑聲。這是當年中秋節夜裏小朋友間的一個熱鬧遊戲。
-
資訊引用|《望安鄉志》
-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當天傍晚會至農田中祭拜「園頭公」,保佑田地的收穫,近年因農業收益不如以往,田地荒廢者甚多,拜「園頭公」的人也就愈來愈少了。有的地區則在中秋節祭拜石敢當,相傳早期的居民,有鑑於頂隙一代雨水沖刷、風蝕的情況特別嚴重,唯恐危及日後子孫的生存與祖先的墳地,於是在頂隙東北側的海邊立下石敢當,用以陣風去邪。頂隙的石敢當依碑文顯示為日據時代所設,不過居民們表示石碑公的信仰歷史可能更久遠。位於大崎海邊的石敢當與雙燈同為私人神壇的神明指示所設的,目的也是為了鎮風去邪,約在民國四十年左右設立。民眾認為八月十五日為石碑公生日,所以要在這一天舉行祭典儀式。石碑公的信仰與金龍寶塔、雙燈的信仰都呈現了角頭的特色,所使用的祭品、舉行的儀式也相同。
-
資訊引用|《七美鄉志》
-
中秋天高氣爽,皓月千里,古有「月月月圓中秋月兒分外圓」之句,異鄉遊子無意中舉頭望明月,不知不覺低頭思故鄉,故政府明令八月十五中秋節為民俗假日,全家共渡佳節。自古至今不外拜土地公,吃月餅文旦,舉辦晚會歡渡中秋。
-
拜土地公:中國以農立國,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正值春耕時,祀拜土地公祈求五穀豐登。中秋歡慶收割,八月十五又是土地公福德正神誕辰,祭之以月餅牲醴,這是古代社祭「春祈秋報」的遺俗。
-
燕飲賞月:月餅圓如滿月,象徵全家團圓幸福美滿,佳節賞月食月餅,又象徵追求人生生命之圓滿光輝。60年代前鄉間建築皆是古厝,兩旁廂房屋頂以薄磚或水泥鋪平叫「磚平」,猶今之陽台,平日晒五穀魚乾,夏夜則睡其上。值晴朗中秋夜闔家於「磚平」上燕飲賞月,敘說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月等神話故事,亦人間一樂事。
-
中秋晚會:燕飲賞月僅限家人親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近年來中秋夜或前一、二夜,鄉市公所安排每晚數村舉辦中秋晚會,讓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前往致辭拜賀佳節。時值養殖牡蠣採收,碩大肥美,村民共聚社區活動中心前,一家或二家一組,烤肉談天或唱卡拉OK,比試歌喉,實太平盛事。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當天傍晚會至農田中祭拜「園頭公」,保佑田地的收穫,近年因農業收益不如以往,田地荒廢者甚多,拜「園頭公」的人也就愈來愈少了。有的地區則在中秋節祭拜石敢當,相傳早期的居民,有鑑於頂隙一代雨水沖刷、風蝕的情況特別嚴重,唯恐危及日後子孫的生存與祖先的墳地,於是在頂隙東北側的海邊立下石敢當,用以鎮風去邪。頂隙的石敢當依碑文顯示為日據時代所設,不過居民們表示石碑公的信仰歷史可能更久遠。位於大崎海邊的石敢當與雙燈同為私人神壇的神明指示所設的,目的也是為了鎮風去邪,約在民國四十年左右設立。民眾認為八月十五日為石碑公生日,所以要在這一天舉行祭典儀式。石碑公的信仰與金龍寶塔、雙燈的信仰都呈現了角頭的特色,所使用的祭品、舉行的儀式也相同。
-
資訊引用|續修七美鄉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4-06-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中秋節,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亦與內地相同,無足異者。惟於是夜風晴月朗時,買扁舟一葉,放乎中流;斯時微波不動,星月交輝,水天一色,極目無際,心曠神怡,恍如置身瓊樓玉宇之中,真奇觀也。無如澎湖一交秋節,即多風少晴;獲此良宵,蓋亦甚罕。餘任澎三載,僅於丙戌中秋之夕一游覽焉。後乃不可得。豈良宵美景,天不易假人,而人亦難遘也哉!


中秋玩月澎湖廳陳廷憲:三五平分九十秋,良宵得月倍清幽。風飄丹桂從天落,潮帶冰輪入港流。錦裏先生來海嶠,絳紗弟子住瀛洲。光陰荏苒真堪惜,老矣吾還秉燭游。


▲隱藏連結